他是历经五朝十二帝的不倒翁,却被骂为极品奸臣

在古代皇权社会里,一个人能当到“三朝元老”,我们就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了。然而在五代十国出了一位传奇人物,他一生历经五朝十二帝,可谓真正的官场不倒翁。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强职业经理人,有的说他是不知廉耻的极品奸臣。他是谁?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个人就是五代十国的冯道。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家境比一般人要好。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他平时除奉养双亲外,只以读书为乐事,成为了一个说话好听,写文章又好的文人。进入仕途之后,在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开始了走马灯似的为不同君王服务的奇葩之旅。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唐帝国落下帷幕,中国进入兵连祸结的五代十国。同年,原幽州节度使刘仁恭之子刘守光发动叛乱,囚禁刘仁恭,25岁的冯道被征召为掾属(相当于私人助理或者秘书之类的官职),一个非常小的官。公元911年,刘守光自立为帝,建立大燕政权——这是冯道经历的第一个皇帝。

不久,刘守光与晋王李存勖发生冲突,刘守光败亡之后,冯道前往太原,投奔晋王李存勖。在这里,冯道混得非常好,官职一路飙升。919年,37岁的冯道接替卢质,出任掌书记(相当于副宰相)。923年,李存勖消灭后梁,登基称帝,建立后唐——这是冯道经历的第二个皇帝。

926年,李嗣源发动叛乱,李存勖死于乱军之中,帝位被李嗣源取代,即唐明宗——这是冯道经历的第三个皇帝。李嗣源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即位初期即任命冯道为端明殿首席学士兼兵部侍郎。927年,45岁的冯道出任宰相,位极人臣。

932年,唐明宗去世,唐愍宗继位——这是冯道经历的第四个皇帝。

潞王李从珂于934年发动叛乱,登基称帝,是为唐末帝——这是冯道经历的第五个皇帝。

唐愍宗仓促逃亡,途中被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杀死。冯道率领文武百官开城投降。936年,石敬瑭联合契丹人消灭后唐,建立后晋,即后晋高祖——这是冯道经历的第六个皇帝。

作为后唐元老的冯道进入新朝,官职依然是宰相。这个石敬瑭,就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儿皇帝”。有一次,他打算派遣使臣出使契丹,在当时人看来,契丹是蛮夷、有死无生之地,谁都不愿前往,冯道主动请缨,连家也不回,只派人给家里送了个口信就出发了。契丹皇帝赏识冯道的才干,打算把他收为己用,冯道婉拒:“晋与契丹是父子之国,我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因为这句话,于是后世历史学家讽其为“奴才中的奴才”。

石敬瑭对冯道颇为倚重,去世的时候将幼子托付给他。冯道在石敬瑭的病榻前满口答应全力辅佐幼主,可等石敬瑭一死,他认为国家多难,立幼子容易引发动乱,于是率领朝臣拥立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为帝——这是冯道经历的第七个皇帝。

94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消灭后晋,65岁的冯道再次更换门庭——这是冯道经历的第八个皇帝。作为一个汉人,却对契丹人卑躬屈膝,按照道家的说法,这叫数典忘祖,不知廉耻。

同年2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即后汉高祖。4月,耶律德光返回契丹,命令冯道等降臣随行。抵达栾城时,耶律德光病逝,耶律阮先行一步赶回契丹争夺皇位,冯道等人滞留镇州。8月,汉军收复镇州,冯道归附后汉——这是冯道经历的第九个皇帝。

刘知远病逝之后,刘承祐即位,即后汉隐帝——这是冯道经历的第十个皇帝。

之后,后汉发生叛乱,刘承祐命令郭威率军出征,平叛之后,郭威于950年反戈一击, 被士卒拥立为帝,是为后周太祖——这是冯道经历的第十一个皇帝。

954年,周太祖病逝,他的养子柴荣继位,即后周世宗——这是冯道经历的第十二个皇帝。

同年4月,冯道病逝,终年73岁。周世宗废朝三日,追封冯道为瀛王,赐谥文懿。6年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五代十国结束。

从冯道的经历看,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共辅佐过十二个帝王的传奇式人物。在他从政的四十多年里,在岗位上尽职尽责、为民请愿,提携贤良,最后还都在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里,很轻松的成功跳槽,被下一任的皇帝视为珍宝。当时的人们称他为“不倒翁”、“长乐老人”。他对政局、乱世烽烟、人情世故的把握恰到好处,他本人的圆滑处世、左右逢源和随波逐流,让他做事游刃有余。

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一书里,这样描写他的:冯道出生于耕读之家,自幼勤奋好学,孝顺父母,言行谨慎,闻名远近。后唐一任帝李存勖时,官位才开始擢升,逐渐显赫,以后一连几个王朝,离不开大将、宰相、三公、三师等高位,为人清廉、节俭、宽厚、达观,外人看不出他的喜怒哀乐,他有智慧,言谈幽默,随波逐流,随着形势转变,以求容身之地。

对冯道的评价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宋代以及后世的正统史学家,对冯道可谓批判的体无完肤。

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也评价他:极品奸臣。欧阳修和司马光认为女子忠于一个男人,男子忠于一人一姓,才是最高贵的大节。

所以,《资治通鉴》里他们斥责冯道:“把君王看作旅舍里来往经过的旅客,早上还是仇敌,晚上就成了君臣,改一副面孔、变一种言辞,一点都不觉得羞愧。”

然而,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史学家柏杨在《资治通鉴》的评注里说,欧阳修和司马光提倡的“大节”,不过是狗忠、酱缸里的虫蛆之节。

冯道在面对这样一个生不逢时,战乱不断的年代,他明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他悟到了在官场上如何才能让自己立足的生存方式。因此,他学会了如何在官场中打交道和变通。不表态、不主动、不拒绝是他的处世哲学,为人和颜悦色,笑脸相迎,没有什么政党仇敌,可以说是世人眼中最标准的老好人角色。

在公元950年,冯道70岁高龄时,他在《长乐老自叙》里写到:“静思家世渊源,福禄施于存者亡者,大都出自国家恩惠,全都秉守家法,接受训导的旨意,遵循教化的传统,对家里孝顺,对国家忠诚,口不说不道德的言语,家里没有不仁义的财货。所希望的是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作为一贯的准则。

贫贱是这样,富贵也是这样;年壮是这样,年老也是这样。服事双亲、服事君主、服事长辈、统治人民的道理方式,是要广泛地取得上天的帮助原谅,我家曾陷于蕃地而得以回归中原,不是人的智谋,而是上天的保佑。”

在一个即将踏入棺材板的古稀之年,冯道这样评价自己忠于国,孝于家,诚以待人的人生态度,或许是一种中庸之道。冯道告诉我们,在生逢乱世的年代里,明哲保身,又能做到不贪不贿,体察民情,本身就是一种本事。

冯道写的诗《偶作》,可以用来看作他的处事态度: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一、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想一想自己以前做过什么,导致了今天的境遇。

二、好的统治者未必是老百姓所期望的的好人,应当是一个通晓事理的人。

三、道德一直存在于世间,并支配着社会的发展。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过是人心对道德的麻木,并非道德的消失。

四、只要秉持自己的良知,可以在任何环境下从容立身。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过是对自己良知的逃避罢了。

在冯道的内心世界里,或许有明哲保身的懦弱,但在兵荒马乱、毫无秩序的乱世中,他一定有更为崇高的精神境界:

为百姓事,为天下事,非为帝王事。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小调查


如果大家对此文章感兴趣,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若森知道”(梓健讲历史)微信圈子中可以与我互动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