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高台发现明代族谱碑 | 山西大槐树移民佐证

导读:

碑文主要叙述王氏一族在明代嘉靖初年从山西汾州孝义县尚义坊迁居甘肃高台县的过程。碑身背面雕刻了242个字,用楷书镌刻了王氏一族八世的族谱,撰写碑记正文的是王裕心。

“大槐树下”再添新证

高台发现明代族谱碑 | 佐证山西向甘肃大规模移民的雄浑历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千百万大槐树移民后裔“根”的所在。日前,我省高台县文物工作者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块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镌刻的族谱碑。这块石碑的发现,不仅是明代山西大规模向甘肃移民的新证明,同时也从侧面证明了甘肃“晋商”在明代就开始出现,更重要的是,对“大槐树的子民”这一历史轶闻也是一种佐证。

  光明村王氏族谱碑

山西人族谱碑  在高台县重见天日

这块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明代族谱碑,现在静静矗立在高台县城西南67公里的新坝乡光明村一间祠堂里。虽然碑的边角有磕碰损坏,但整体仍然比较完整,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这块碑从我记事起就供奉在我们家族于清朝时期修建的一间家庙里,曾经差点被损毁。”现年55岁的王禄寿曾亲眼目睹了这块族谱碑经历的一些“磨难”。“听族里老人讲,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拆除了我们的家庙,还有人提议把族谱碑砸碎做成磨刀石。”王禄寿告诉记者,得知别人的这些企图后,家族的几个人就聚集在一起连夜商量对策,经过商议,几个族人连夜偷偷将碑偷出去埋在了地下,并且还特意带上当时年仅13岁的王禄寿。“带上我的目的主要是担心不知何时这块碑才能重新出土,而我当时年轻且能记住事了。”9年后,文化大革命结束,生产队修建办公室时,几个族人又偷偷将碑从地下挖出砌在墙里。直到1978年,这块碑才正式从墙里挖出来,安置于该社的文化室里。今年,所有王氏家族后人又集资修建了一间祠堂,用于供奉这块族谱碑。

据王禄寿讲,目前该村共有王氏户族59户224人,以前他听爷爷辈的人多次讲过,他们是山西王家的后人,而且从清朝到民国时期,每隔三五年,就有山西人来向他们王氏后人收取一定数额的坟头钱用于祭祀祖先,直到民国后期,山西那边的族人就再也没来过,联系也就中断了。

碑文历史佐证  王氏祖先在山西孝义

据高台县博物馆副馆长赵万钧介绍,这块青石碑高1.14米,宽0.4米。石碑是拱形,雕刻有精美的卷云纹,石碑正面篆镌有“王氏族谱碑记”。碑身正面,还用楷书刻了18行660个字,主要叙述王氏一族在明代嘉靖初年从山西汾州孝义县尚义坊迁居甘肃高台县的过程。碑身背面雕刻了242个字,用楷书镌刻了王氏一族八世的族谱,撰写碑记正文的是王裕心。经过多方考证,王裕心,字元涵,明天启壬年(公元1622年)进士,官至晋右佥都御史巡抚,他的墓地是山西省孝义市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经过仔细研究碑文,赵万钧得知是王裕心的曾祖父弟兄几人曾经携家带口“贾游”(做生意)到高台,后定居于高台县新坝乡一带。而其曾祖父70多岁时因思念故乡,就又历经艰辛返回原籍,向后人讲述了经历的事情,称高台定居后“殷实者三四家、贫寒者四五家”。后来,就有家庭殷实的人经常和山西王氏族人有往来,所以,就有族人请德高望重的王裕心撰写碑记,并将该碑运往高台以示纪念,因此可以断定,高台新坝乡光明村王姓的祖先应在山西孝义市。同时,《明史纪事魏忠贤乱政》一文中也曾提到王裕心,而且还弹劾过魏忠贤,“八月,署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蔡毅中,监丞金维基,博士门洞开、邓光舒、王裕心,助教张翰南、徐伯徵、姚士儒、孙世裕、董天胤,学正王永兴、蒋绍煃,学录聂云翔、杜士基,典簿万民憼,典籍陈烈公,疏劾魏忠贤。上不问。”“由此可见,明代王氏祖先王裕心不但确有其人,而且还是一位正义之人。”赵万钧告诉记者。

专家研究分析  曾向河西大规模移民

河西学院历史系主任高荣对河西历史颇有研究,曾著《先秦汉魏河西史略》一书,书中记载:河西归汉以后,汉武帝将匈奴浑邪王及其所率四万余众安置于陇西、北地、上郡、五原、西河五郡塞外,置“五属国”以处之。于是自“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由于此前河西人口以匈奴为主,在浑邪王降汉后,一度出现了“河西地空”的局面。为了巩固对河西的统治,进而“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汉朝在初置酒泉郡后,即“稍发徙民充实之”。当时迁往河西者,“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抱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徙焉”。

河西学院历史系副主任闫廷亮告诉记者,明代的商人,“非晋即徽”,而且移民的渠道也主要是“随军、经商、生活所迫流浪”等三种途径。

据《金张掖史话》记载:明初,河西“以夹一线之路,弧悬两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对中原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廷把河西屯田戍边作为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国策,寓兵于农,军屯、民屯分管,大兴屯田。当时,朝廷招募流亡或犯人为民屯,洪武初年,徙山西、山东等地移民数十万于河西垦荒屯田。

赵万钧称,这块明代族谱碑是解放以来河西地区惟一发现的明确记载河西移民资料的出土文献碑,对于明代移民研究、谱牒研究、晋商历史,乃至明史和西北开发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谁是古槐底下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这句民谣已经流传很广。人们在盘查祖籍时,常常脱鞋拉袜,亮出脚丫,验看脚小趾是何甲形。如果谁的小指甲上有几道竖纹,好像是两个指甲,那谁的祖先就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民的老乡了。传说,在当初移民时,官府因为怕人们逃跑,用刀子在每个人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至今,移民子孙的脚上小趾指甲盖都是两半的,据说都是被砍了一刀的缘故。而高台发现的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镌刻的族谱碑,则无疑给大槐树下的子民一个很好的佐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