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对经络的认识——“经络”旁通 (1)
经络学说,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经络被认为是沟通人体上下表里,联系五脏六腑的系统。《黄帝内经》说,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主管着我们的生老病死(《黄帝内经·灵枢·经别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可以生,病之可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甚至还说经脉是决定生死,调理百病,调整人体虚实的东西,不可以不通(《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可见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开始,经络就已经成为医家诊断治疗、防治疾病、循经取穴乃至药物归经的重要指导思想。古人说学中医的人如果不深明经络的学问,就像人行走在黑灯瞎火的夜里(“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可见经络学说对我们学中医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们是如何组成的?古人是如何发现的?现在人们熟知的经络,就是经络学说的全部内容了吗?为什么古人能发现经络而现在没听说过哪一位中医名家能照察到经络?我们目前对经络的认识,是否仅仅是古传中医的一小部分内容呢?
我们先来看看传统中医对经络的认识。
首先必须搞清最基本的一点——如果说人体是一台机器,真气就相当于这台机器赖以运行的能量(想象成电或汽油吧:),经络则是这些能量的运行轨道。按明朝医家皇甫中老爷子的说法,直行运输的叫作“经”,旁行的叫作“络”(见皇甫中《明医指掌》)。也就是说,“经”是纵行的主干线,指十二条大的经遂(具体请参阅我前面的养生系列文章《因天之序,合道而行,24小时如何过》),“络”可以糊糊涂涂理解为“联络”的意思,是“经”的分支,联系阴阳十二条经脉。现代研究经络的专家们居然把经络描述成“比神经系统低级的传导系统”,这样的伟大发现,真是要笑掉李时珍等先贤们的大牙!现代的专家们显然比较“业余”,他们忽略了这最基本的一点——经络其实就是人体真气运行的通路!
经络是如何“组成”的呢?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话来说,经络就是由人体各个组织间大小不同的“隧道”构成的,经络在《黄帝内经》里也叫作“经隧”。人体这台机器之所以能够活动,就是依靠“经隧”中的真气运行来赋予这台机器的各个部件能量,才能使这台机器能够有节律地运转。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到过,药物其实不能治病,药物最多只能起到调整体内真气的作用,从而使人体这台机器恢复其“本来的”功能。现代人常常食饮无节,起居无常,不良生活习惯一大堆,却奢望用昂贵的“补药”来滋养身体,这真是舍本逐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培养体内浩然正气,通经活络,各项生理功能才能得到恢复和增强。顺便说一下,经络上布满穴位,经穴的周围有不同的组织器官。做过针灸的人应该都知道,当针刺经穴时触动某一组织,该组织就会发出酸、麻、胀、痛等各种“针感”,比如麻麻的触电感,就是刺到或压迫到了神经干,很多人以为针灸或按摩到痛和胀就是最好的,这是“业余”的说法,真正好的“感觉”,应该是沉稳的充气感——那才是人体真气旺盛起来的感觉,当然,没有“内证”的人,很难体察到这种微妙的感觉。
我在前面的十二时辰养生的文章里,已经附带着介绍了十二条正经,这十二条经脉首尾相连,人体真气在这十二条经脉里其实是做着“纵椭圆形”的运行,古人常用四个字来形容:“如环无端”,多么精炼啊!除了这十二条正经,还有另外八条奇经: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统称“奇经八脉”。如果说十二正经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奇经八脉就是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湖。大江大河的盛衰,靠大湖大泽来调节与平衡,这八个大湖中,最重要的是任脉和督脉。人体真气如果沿着任脉和督脉走一圈,就是走了一个“小周天”,如果沿着十二正经奇经八脉都走一圈,就是走了一个“大周天”。
为什么叫“周天”呢?这就得跟大家恶补一下古代天文学的知识。古代的天文学认为,天体这个大宇宙是圆环形的,中间有一条黄道带(“黄道吉日”大家听说过吧?:),古代天文学家沿着这条黄道带把天体划为365份,28星宿便排列在这条黄道带上,北斗七星的斗柄沿着天体这个大圆环转一圈,就叫做一个“周天”。老祖宗把人体当作一个小宇宙,“等同”于天体这个大宇宙,人体上半身的“黄道带”便是任督二脉,所以如果真气沿着任督转一小圈就叫转“小周天”,小周天上有九个大的穴位(上、中、下丹田,会阴,尾闾,命门,大椎,玉枕,百会)正好对应着太阳系里的九大行星,身体上的365个主要穴位,也正好与黄道带的365份相对应,如果人体真气沿着这365个穴位(即十二正经和气经八脉)都走一大圈,就是一个“大周天”,这个理论基本是这样来的。大家现在明白了没有?为什么子时和午时特别重要?因为真气在这两个时辰要经过“小周天”!
那么古人是如何发现经络的呢?
子时到了,睡觉去。
胡涂医
2010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