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救命良药附子的用药指征

附子:附子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亦有云归心肝肾经者。附子气味俱厚而辛烈,能通十二经,无所不至。吴佩衡教授之嫡孙吴荣祖认为:附子通行十二经,应谓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其外而皮肤肌肉,内而五脏六腑,筋骨骨髓,当无所不赅,查阅本草诸书,药性能有如此广博者,鲜也,正出如此,古代医家从长期之临床实践中观察记述了附子这一药理特征,且附子入命门,三焦,补下焦元阳,其性走而不守。
    《本草经疏》:附子全禀地中火土燥烈之气,而兼得乎天之热气,故其性味皆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气厚味薄,阳中之阴,降多升少,浮中沉,无所不至。……入手厥阴、命门、手少阳,兼入足少阴、太阴经,亦可入足太阳。
    《本草求真》: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本草思辨录》:附子为温少阴专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附子、肉桂,皆气味辛热,能补助元阳,然至元阳将绝,或浮越脱陷之时,则宜用附子而不宜用肉桂。诚以附子但味厚,肉桂则气味俱厚,补益之中实兼有走散之力,非救危扶颠之大药。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医学正传》: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本草发挥》:黑附子,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胸中寒甚。其用有三: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二也,温暖脾胃三也。非附子不能补下焦之阳虚。
《本草正》:附子,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本草经疏》:其性走而不守,得甘草则性缓,得肉桂则补命门。论其性质之所能,乃退阴寒、益阳火,兼除寒湿之要药;引补气血药入命门,益相火之上剂。

《药鉴》: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阴之厥逆。……血药用之,行经而能补血。气药用之,行经而能补气。
《景岳全书》: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冗,所当急用。
《本草备要》: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同干姜、桂枝温经散寒发汗。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能引火下行。
《本草求真》:补命火,逐冷厥。……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

《神农本草经读》: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于无可加处则大毒,因“大毒”二字,知附子之温为至极,辛为至极也。
《本草求真》: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
《本草害利》:补元阳,益气力,坚筋骨。治心腹冷痛,寒湿痿躄,足膝瘫痪,坚瘕症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禀雄壮之质,有斩关之能。
《本草新编》: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安抚镇静也。去四肢厥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附子之妙,正取其有毒也。斩关而入,夺门而进,非藉其刚烈之毒气,何能祛除阴寒之毒哉。夫天下至热者,阳毒也,至寒者,阴毒也。人感阴寒之气,往往至手足一身之青黑而死,正感阴毒之深也。阴毒非阳毒不能祛,而阳毒非附子不胜任。以毒治毒,而毒不留,故一祛寒而阳回,是附子正有毒以祛毒,非无毒以治有毒也。……盖附子大热之品也,入于阳药之中者,所以救一时之急;入于阴药之中者,所以治久滞之疴。凡阳虚之症,宜用阳药救之,故附子可多用以出奇;阴虚之病,宜用阳药养之,故附子可少用以济胜。阳得阴而功速,阴得阳而功迟,各有妙用也。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可不治。

《医学衷中参西录》: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肠冷泄泻,下焦阳虚阴走,精寒自遗,论者谓善补命门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脉跳动加速,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补益也。
《卢氏本经药物阐述》: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为药品中最大一个英雄也。
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附子:
①对虚寒引起的诸症,附子多为主药。
②对风、寒、湿三者引起的病症,附子为配用。
③少量使用,配伍补益药,附子可作引经用。
④对于阴盛格阳、虚阳外越、寒厥、阴厥证,附子用量宜大。

⑤对于阴阳两虚证,于补阴药中酌加附子。
附子的用药指征,该书概括为有以下7点:
①寒冷:主要表现为四肢厥冷、全身冰冷、患处有冷感,或背恶寒,或鼻准凉,喜暖恶寒,面色苍白,肤白指青等。
②疼痛:包括关节疼痛、肢体疼痛、心绞痛、胃脘痛、腹痛、腰腹疼痛等,或剧痛,或酸痛,或隐痛,或夜间疼痛,痛时有冷痛,遇冷更甚,温之按之则舒。
③水肿:肢体、面部或全身水肿,腹水,尿少,伴四肢厥冷等阳虚证候者。
④阳虚征象:面色?白虚浮,声音低怯,倦怠无力,精神萎靡,恶寒倦卧,易于出汗,口中不渴,腰膝酸软,完谷不化,尿少,或尿多不禁,阳痿遗精,带下清稀量多,体温低(36○C)。
⑤亡阳证:冷汗淋漓,汗出不止,心慌喘憋,神疲欲寐,形寒肢厥,血压下降,脉微欲绝。
⑥舌脉:舌质胖、淡、嫩红,或淡紫,舌边有齿痕,苔白滑,或滑润白腻,或薄白而润,脉弦紧,或迟,或迟缓,或迟缓结代,或迟细,或沉迟,或沉弦,或沉细,或沉伏迟缓,或沉而无力,或沉微,或沉而微细,或微弱,或微细,或微细欲绝,或虚大无力,尺脉弱,或左尺独虚,或疾数。
⑦实验室指标:甲状腺机能减退,FT3、FT4降低,STSH增高,精子数目不足,精液清稀,精子活动度低等。
(6)杨洪涛
天津杨洪涛认为,用附子的指征以舌脉最为关键:
①附子证:神疲,面色白,精神萎靡,嗜卧欲寐,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以下清冷;尿清、便溏等。
②附子脉:脉微弱,沉伏,细弱,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其中两尺脉沉细无力为应用附子的鉴定要点。
③附子舌象:凡舌淡胖苔薄白或水滑或白腻,边有齿痕,或舌虽暗但舌质较嫩,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的使用指征。
(7)曾辅民
四川曾辅民老中医认为,阳虚病人辨证之关键在一个“无神”上,故而阳虚证要点有如下10个方面:
①《伤寒论》中所述及有关阳虚阴盛的症状。
②少神或无神;脉沉或微或浮大而空。
③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倦卧恶寒,两足冷。
④不耐劳烦,小劳即汗出。
⑤女子带下清稀而冷,不臭不黏,或带下绵绵。
⑥饮食减少,冷物全然不受。
⑦语声低弱,面色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多津滑润。
⑧唇色清淡或青黑。
⑨满口津液,不思饮水或间有渴者,饮亦不多且喜热饮。
⑩小便清长,大便溏稀或大便干结。
(7)《中华名医方剂大全》
有人对《中华名医方剂大全》148首治疗痹证方剂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其中119首是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为主立法,用药以附子类应用次数为最多。
(8)张存悌
为了更方便起见,张存悌教授以“舌脉神色口气便”六项为纲,将郑钦安阳虚辨决,重新归纳为:
①舌——舌青滑或淡白,满口津液;
②脉——脉息无神,浮空或细微无力;
③神——其人安静,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④色——面色唇口淡白;
⑤口气——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
⑥便——二便自利。

(9)吴佩衡
火神派的追随者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地总结出附子的应用指征与方法,而不断地完善了这一个学术思想体系。如云南的吴佩衡教授就是当代火神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总结出的阴证十六字要诀,进一步地浓缩了郑钦安的辨证要诀,这就是“身重畏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而在临床中应用之时,吴佩衡教授又简化的抓住“渴喜热饮”或“口气不蒸手”之两大特点。
(10)范中林
四川的范中林先生,应用附子注重舌象,他认为凡“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的应用指征。
(11)邵国荣
天津的邵国荣认为,附子的使用标准就是阳虚程度,患者阳虚的程度越深,需用附子的量就越大;阳虚的程度越浅,需用附子的量也就越小。
(12)叶树星
天津的叶树星认为,通过对《神农本草经》功用分析得到,附子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气内生,大汗、大泻、大喘、大风、卒倒等症,亦必杖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神农本草经》言外之意也。又曰:附子主寒湿,诸家具能解到,而仲景用之,则化而不可知之谓神。
(13)房铁生
北京的房铁生应用附子的指征有5方面:
①望神色:患者神疲乏力,面色?白,目光无神;
②望形态:患者形体偏胖,肢体浮肿,喜静厌动,易疲倦,但欲寐;
③口渴与否:患者表现为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④观二便:小便清长,大便溏薄;
⑤查舌脉: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
(14)杨世雷
河南濮阳的杨世雷认为,使用附子的指征重点可以概括为3个字:舌、脉、神。
①是舌暗淡质润,口淡不渴,渴喜热饮,正如《伤寒论》附子汤条所谓“口中和”;
②是脉象当为沉微细弱无力,即“脉微细”;若寒邪盛者,脉当沉紧,正所谓“脉硬”;
③是精神不振,甚则精神萎靡,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正所谓“但欲寐”。
(15)王娟
河南郑州的王娟认为,附子的功用有六:一是回阳救逆;二是助阳祛湿;三是通阳止痛;四是辅阳止泻;五是温阳逐水;六是强阳摄阴。临床上大凡属面色苍白,倦怠无力,身寒足冷,精神蒌靡,唇色淡白,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呼吸微弱,嗜睡自汗,脉来虚沉迟或虚大,舌质淡胖,舌苔白润等阳虚之证,皆可用之。

(17)郑钦安
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已故名医何绍奇先生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总结大约有以下13点特征:  
①少神或无神。  
②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③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④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⑤语声低弱。  
⑥唇色青淡或青黑。  
⑦痛喜揉按。  
⑧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⑨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⑩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脉微或浮大而空。  
简明扼要地可以概括为内外二字说:在外表上:突出在一个“无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在内部:脉象上呈现出“不足”,“如迟、微、沉、细、濡、弱、短、小之类,皆为不及、为不足、为火虚”,这便是阴盛阳衰之证。
郑钦安为什么要强调辨识阴证呢?阴证之形成,当然最重要的是体质,或者说禀赋属素体阳虚者,正如他常说的“凡久病与禀秉不足之人”。此外,与饮食劳倦、房室不节也有关。还有一个更不可忽视的因素,便是医者不识阴阳,不分体质,对素体阳虚者既病之后滥用、误用、多用、久用寒凉滋腻,更伤其不足或虚衰之阳。特别是医源性损伤阳气在当代更为广泛,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输液等医源性损阳气比比皆是,而过度的使用寒凉一类药物,或汗、吐、下法,误治、失治,以及祛邪过度而损伤阳气。若失于及时的治疗,延误病机,也可能导致疾病的深入而损阳气。如外感表证,未能及时正确的治疗,有可能内传入里、损阳伤正。再一方面,若用祛邪之法,亦必须把握尺度,以保护阳气。汗、吐、下法不可过度,以免损伤阳气。因此,郑氏说:“目下世人,畏附子、干姜,不啻吡毒,即有当服附子,而亦不肯服者,不胜屈指矣。嗟呼!阴阳不明,医门坏极。喜清凉而恶辛温,无怪乎阴盛阳衰矣”(《医法圆通·卷二》)。故而,这才有火神派扶阳理念之产生,并且日益倡明。
从上可以看出,火神派医家应用附子的主治范围,其论述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大都不越出郑钦安所既定的阳虚证辨证范围。
郑钦安认定阳虚则是应用附子的重要指征,而判断阳虚证自有一套标准。这就是《医理真传·卷一》中辨认一切阳虚症法,他说: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自当扶阳抑阴”。
与此同时,郑钦安还认为:“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一切诸症,一概不究”(《医理真传·卷四》)。这些都是应用附子的指征或主治,由此而倡导大剂量应用附子,这可以说是对附子应用的一大发展,使附子的应用达到了巅峰状态。
火神派人物以及学习追随者众多,应用附子的指征虽说各一,但都不离郑钦安的阴证辨证思路与方法,也就是洞悉阳虚之本源,防微杜渐,并非是到了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伤寒论》)的阶段才考虑上附子,而是从扶阳理念着手,“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扶阳讲记》),临证确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就是抓住自己认为阳虚阴盛之蛛丝马迹,而起用大剂附子,由此而形成一个应用附子的火神派学术思想体系。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又曰:甘者令人中满。又曰:中满者勿食甘。即知非中满药也。甘入脾,归其所喜攻也。
或问:附子理中、调胃承气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调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湿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本草》谓: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名为国老,虽非君而为君之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入足厥阴、太阴、少阴,能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能消五发之疮疽。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服之。消疮与黄芪同功,黄芪亦能消诸肿毒疮疽。修治之法与甘草同。

(0)

相关推荐

  • 重用附子 医案

    重用附子经验 附子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大热,味辛.甘:归心.肾.脾经:其基本功效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多用于亡阳证.寒凝诸痛证.水肿等临床常用量为3~15g. 张子琳重用 ...

  • 日本皮肤病协会(JDA)指南发布:详解皮肤瘙痒症临床用药问题

    皮肤瘙痒症是以皮肤瘙痒为特征的疾病.患有长期瘙痒会对患者产生心理困扰,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显著降低生活质量. 日本皮肤病学委员会在2021年7月发布了瘙痒疾病指南,该指南详细阐述了瘙痒症的治疗方法和临 ...

  • 11种常见皮肤病用药方案及12种外用药详解

    来源:无忧开药店 11种常见皮肤病用药方案. 1.接触性皮炎 (一)发病前均有过敏物质或刺激物接触史,一般发病急,皮损发生在接触部位. (二)皮损的轻重与致敏物或刺激物质的强弱.作用时间的长短.接触面 ...

  • 经方用药十大“主帅”详解

    一.附子 二.干姜 三.肉桂 四.麻黄 五.桂枝.六.细辛 七.        石膏 八.大黄 九.芒硝 十.黄连. 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由于少 ...

  • 附子配伍药对详解

    导读:附子味辛.甘,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 ...

  • 经方用药十大“主帅”详解!!!

    一.附子 二.干姜 三.肉桂 四.麻黄 五.桂枝 六.细辛 七.石膏 八.大黄 九.芒硝 十.黄连 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由于少数医家,以为此等药 ...

  • 空间用药详解〔一〕

    六位药王 传统中医古为今用,精挑细选六药治病.观舌辨症能量运行,大道至简公转畅通. 华人名医技术服务中心:服务项目--1脐针--疑难杂症2圆利针·筋膜针--颈肩腰腿痛3鼻炎--综合疗法4膏药--美容面 ...

  • 肿瘤治疗你需要了解的那些事:专家详解超说明书用药

    肿瘤治疗你需要了解的那些事:专家详解超说明书用药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04-28 10:54 日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保处处长.胃肠肿瘤中心外科医生冷家骅在中国医疗保险协会举办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 ...

  • 敲黑板!详解多囊常用药——达英35

    阅 读 指 南 1.留言没收到回复的亲们请重新咨询提问哦 2.喜欢我们的粉丝请给账号星标,方便您每日读文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其远期并发症主要与代谢相关,包括肥 ...

  • 重症肌无力怎么治疗?麻黄半夏组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遣方用药详解

    重症肌无力怎么治疗?麻黄半夏组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遣方用药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