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肠题凑”令盗者恨、用者尊
古人重视身后之事,而帝王更是如此,不仅会为自己陪葬无数珍宝,同时为了防盗也是极尽能事,流行于秦汉时期的“黄肠题凑”墓,就是令盗墓者最为痛恨的一种类型。这是为何?
(一)什么叫“黄肠题凑”?
看到这四个字是不是有点懵,没关系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
“黄”就是大家知道的颜色黄色;“肠”形容柏木形状像一节节肠子;
所以“黄肠”两字连用之后,就既说明了其颜色也说明了其形状。
“题”有头的意思,这里指柏木一端;“凑”就是柏木的头都凑在一起向内;
所以“题凑”就是说木头的一端都向着内部垒砌。
“黄肠题凑”之名,出自于《汉书·霍光传》之中,苏林的注中这样说: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说了半天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全部用黄柏木、向心垒砌成的一个大木箱(椁结构),而“黄肠题凑”里面的话装的才是是墓主人的棺材。
所以总的来看,“黄肠题凑”具有两点基本特征:
一个是层层叠垒、向上平铺,极少使用榫卯;
其二,就是木头方向和椁室垂直,从内侧看的话四壁只能看见枋木端头。
为什么说“黄肠题凑”形制尊贵,不是一般人用的呢?首先,松柏本身就有“岁寒三友之”之称,不仅有品行高洁的象征,还有岁寒常青的寓意。另外,柏木这种木材本身质地坚密,而且还富含油脂,其耐腐蚀性能力特别强,适合作为建造墓葬的材料。
(二)谁用过“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这种独特的葬具,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而能够使用它的人,各个都是身份尊贵之人,实际上在更早的时候,《周礼》和《礼记》等都强调它是“天子之制”。
1.秦代,秦公一号大墓
一号秦公大墓,有很多个历史之最,比如最多的殉人数量、最早的墓碑实物,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以及最早的“天子之制”的黄肠题凑。
秦公一号大墓用的黄肠题凑,粗略估计的话,光消耗掉的木材就有202立方,其中包含有680多根千年以上的古柏,进而将秦景公的棺室之外围成了一个大的木房子。
2.西汉,北京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的主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汉宣帝时受封的广阳顷王刘建。墓葬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甬道、外回廊、“黄肠题凑”与前室、后室等部分组成。
而大葆台墓葬用的黄肠木数量也是汉墓之最,共计14000根“长条方木”垒起了外周南北长15.7m,东西宽10.8m。内周南北长13.9m,东西宽8.9m。保存最高处约为2.7m的“木墙”。
也就是说,要建造这样一个“黄肠题凑”,至少需要砍伐成千上万根柏木构成的森林,这还不包括后期削皮、垒砌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这么看来,这玩意的确算得上是尊贵身份的象征了。
(三)为何令盗墓贼恨?
也正因为“黄肠题凑”的墓主身份尊贵,所以这种高等级墓葬也经常被盗墓贼盯上,但是这也成为盗墓贼最为痛恨的一种墓葬形式。原因无他,他们面对这样一个豪华大墓,经常会束手无策、空手而归,甚至因此暴露身份而被抓。
为什么“黄肠题凑”墓这么难对付?说起来还是和它特殊的垒砌方式以及黄肠木本身的材质有关。以汉代的大葆台墓为例,其解剖示意图就看得很清楚。
首先,题凑这种垒砌方式,使得整个墓葬连成紧密的整体,加上在黄肠题凑周围,还有5~10cm厚的两层木炭,以及40~70cm厚的白膏泥。这些东西在重力和潮湿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和挤压从而更加致密。
其次,这些柏木坚硬且密度大,毕竟柏树长20年才能增加10厘米多直径,而一根黄肠木就有90厘米左右长,按照它垂直于墓室摆放的话,相当于在棺椁周围垒起了一层90厘米、且历经千年的老柏木墙。
正因为如此,有一伙盗墓贼在盗掘秦公一号大墓的时候就着了道。1986刚发现时,其中盗洞就有247个,但即便如此还是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原因说起来还是归功于“黄肠题凑”的坚固耐用。
据说有一批盗墓贼,在确定墓室之后,用洛阳铲等工具打出直径约十厘米的深洞,直达黄肠题凑。然后他们向洞内填充炸药至地面下两米多,再用电池激活雷管进行爆破。但是在里面连续工作了三四个晚上、勉强破坏一根黄肠题凑之后,就被巡逻的人发现了。而秦公一号大墓的黄肠题凑也因此出现在世人面前,也再次证明了其名不虚传。
《后汉书》记皇帝丧葬礼仪云;“司空择土造穿。……油堤帐以覆坑。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
“黄肠题凑”另用者尊、盗者恨,究其原因正在于所选用木料之特殊以及垒砌方式之巧妙,但也正因为需要消耗巨量木材资源,到了东汉时期,即便是皇亲国戚、上层社会也撑不住了,于是乎一种新的替代形式——用黄肠石来建造“黄肠题凑”墓开始成为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