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唯一的遗憾,是认识老师太晚了
特稿班学员:蒋曼
地点:特稿班培训群
时间:2021.01.09.晚8时
其实,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到达可以畅谈写作经验的时候,只是老师发话,学生也只能硬着头皮来说说自己写作的过程,谈不上经验,大家姑妄听之。
毕竟,咱们这个撰稿圈里,能人多多,既有万年青雷神,也有后期之秀春富,还有深藏不露的余嘉,还有我不一一点名,都比我勤奋努力的各位姐姐妹妹。
我大概是和余嘉一起进班的吧,2016年,我们的职业背景相似,都是高中语文老师,对写作也有兴趣。所以热爱写作的心路历程就不一一赘述。平时,我也爱写点小文章,发在自己的博客里,基本上属于自娱自乐。后来,意识到这种写作的缺点,就是缺少反馈,自己不能进步,也迫切希望能跟着一位良师学习。幸好,在网上闲逛时,碰上了老师的招生。最开始,报的是文学班,学一年。
这种写作班也多,我找到了李老师发表的文章,一一拜读,感觉到他的写作功底确实深厚,经验丰富。所以就跟着老师了。
虽然是语文老师,平时也要写下水作文,但跟着老师之后,才发现,在写作上,自己其实是个小白,不懂的东西太多,从文章结构、风格到投稿,都是一头雾水。
最难的是,真要开始写的,却突然词穷,半天写不了一百字。老师鼓励我从身边事写起,他说只要写到12万字,就可以汇集成一本书了。我听了,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谈。第一年,我只发表过1篇千字文,要写到12万字,不知何年何月。但在老师的支持、鼓励下,我的文章逐渐成熟,章法、用笔都有特色。开始琢磨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开始写作时,已过40,自我感觉已经过了精力最饱满的时候,记忆力下降,身体一度很差,不能久坐,家务繁多,后来工作又加入了管理岗。因此,静下心来写作的时间其实很少。
后来,听老师讲课说:写文章不一定要坐着,走路,做家务事,开会的时候都可以构思。我很受启发,也喜欢这种方式。包里都放着纸、笔。有空就记下一些灵感。我不是天赋型选手,只能这样慢慢写。有时候,看到学友们这么勤奋,心里也很着急。但我自我安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律,既向学友学习,也保持自己的写作之路,坚持不懈,也会找到自己的天地。
慢慢的,一些编辑开始联系我,我建立起自己的投稿通道。这方面,老师给我的帮助确实大,少走了许多弯路。老师鼓励我扩大写作范围。由于工作繁忙,我选择写作的方向是散文类随笔,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这让我有了很大的信心,也从中获得乐趣。
跟随群里大咖的脚步,两百多篇文章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读者》《青年文摘》等50多家省级、国家级报刊上登载,是《读者》的签约作家,《时代邮刊》的专栏作家。也有文章入选中高考阅读试题。写作从最初的自发进入到自觉。
老师提醒我,自身资源挖掘完之后,要学会拓展写作资源。他的这番话让囿于自身生活的我茅塞顿开。生活才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我也尝试进行纪实写作。慢慢地理解各种期刊的要求,阅读样刊,有意识地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经验。写作的领域其实是很大的,深入下去都要耗费极大的精力。由此,我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对老师说的深耕有了理解。
有时候,一种文体写多了,我就有厌倦之感,觉得词穷,不太想继续写下去,不敢正视自己的瓶颈,也许也是一种思想的懒惰吧。
开始写纪实稿,老师说我太紧张,我不以为意,理解不了。现在他说我松弛下来一些,我突然意识到这里面的意思。写作的收获也包括这些吧。
每次看到大家在里面报喜,就觉得自己太懒惰。一来确实工作、家事近一年千头万绪,疲于应付。二来,对于自己的写作方向以及写作实力还有彷徨和犹豫。有时候,给老师说起这些困惑,老师只说:多读书。跟着老师学习几年,深感自己之前的自负很可笑,也很低级。当我成为写作者时,我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写作的秘密。纸上谈兵的赵括人人都能做,丰富的实战却要从每个字,每句话开始。
去年一年,其实文章写得不多。今年,我要重新开始,寻找变化,和自我超越。在写作的深度上再下点功夫。群里的高手很多,也各有自己的长项和优势。我会向大家看齐,绝不掉队。
唯一的遗憾,是认识老师太晚了一点,认识文友太晚了一点。工作累了时,看看你们的报喜,刺激刺激,谴责自我,也有了继续写作的动力。虽然没在群里多说话,但也真的受惠于群里姐妹的好意和鼓励。私信里常有联系,就不再这里点名感谢。希望再过几年,群里的良师益友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在写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物质、精神双丰收。
简介:
蒋曼,《读者》签约作者,期刊专栏作家,中高考热门作家,特稿撰稿人。近年来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读者》、《青年文摘》、《散文》、《短篇小说》、《北方文学》、《天池小小说》、《思维与智慧》、《杂文月刊》等50多家知名报刊发表文章40余万字。多篇作品入选中高考阅读试题和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