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
美丽的山中,寂寞的水边,一座佛寺,在经历着它的春夏秋冬。
顽劣的小和尚长大,他在路上见到两个女人,将这两个女人引到船上,把她们送到位于水中的寺庙。深山老林里,隔着一片水域,与世隔绝的寺庙。
妈妈将女儿送到寺庙,可能是想让她在此静静心,女孩也许失恋亦或受到其它的人生重大的打击。在常人眼里,寺庙是能让人清心寡欲的地方,可以消除人世中的烦恼,女孩的妈妈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然而,孤男寡女相逢,岂有不擦出火花的道理?更何况是在这人烟罕至的地方?即便是小和尚,也断不了那个欲念。
人性是不能考验的,和尚也是人,一样经不起这种考验。女孩的妈妈太天真,以为寺庙是一片净土。然而将一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女子放在寺庙,无异于以身饲虎。
大石头上的一幕,有那么必要露骨吗?含蓄一些,会更美。老和尚真的不会察觉吗?可笑,太假。当然,导演只想表达他的哲思,而罔顾故事的真假,或者他从根本上也不在乎故事的真假。当着老和尚的面做那事,简直是在侮辱老和尚。难道老和尚真的不知道吗?而老和尚就没有一点点动心吗?老和尚将船中放水,恐怕他自己也在嫉妒吧?是一种想做却因受羁绊太深而不得做的报复心吧?又或者是在维护佛的神圣,对两个年轻人所做忤逆之事的惩戒?后来,小和尚追随那位年轻女子离开了寺庙。
秋天,当老和尚背着一只猫回到寺庙时,在包食物的报纸上,发现一个新闻,小和尚的照片赫然报端,他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在逃。随后,这位小和尚逃回寺庙,小和尚背的佛像也随其回到寺庙。妻子跟别人跑了,他杀了妻子,但仍然无法平复心头之恨。老和尚发问:你以前不是知道世界就是这样子的吗?有得到就会有失去,你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
很简单的人物,很简单的画面,却揭示出很深刻的道理:一切都会变化,世界都在变化当中,人也在变化当中,要接受,方能前进。而小和尚的行为又似乎在说人能接受世上的一切变化,而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爱的背叛和亲人的离去?
刻般若菠萝蜜心经让小和尚愤怒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身体的痛代替了内心的痛。当然这只是老和尚的良好愿望,但果真如此吗?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小和尚终于刻完,警察和老和尚为这些刻的字涂色。然而,即使是重返佛门,也不能让小和尚得到宽恕,小和尚还是被警察带走。
过了水门就到了俗界,那里不归佛管。老和尚目送着他们远去,似乎觉得并不是佛法无边,佛并不能拯救人的原罪。他该是绝望了,作为佛界的资深和尚,他认为活着已没有意义,他选择赴死。他像小和尚一样,将自己的五官贴上了“闭”字,然后绝决地点燃了身下垛好的柴垛,以身祭法。“闭”字之内是无限的失望、失落,“闭”字之外是无穷的龌龊、肮脏。只有涅槃方能让他进入清凉、清净的世界。一条蛇在那五彩的蜜经上游弋,是象征着邪恶永远都在吗?
冬天来临,寺庙更加空寂。结了冰的湖面上走来一人,看着破败的寺庙,看着已被冰封在湖里的船。这个人将无以为继的老和尚的香火重新点燃。一段时间后,走来一个女人,她怀里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孩。她痛苦地将孩子放在祭坛前。在夜色的掩护下,她跨冰而去。但天不从人愿,却掉入冰窟香消玉殒。难道导演在暗示着这是一种惩罚吗?丢弃亲骨肉的人,应该得到的惩罚?女人将头脸裹得严严实实,是让观众去猜测就是先前那个小和尚的女人吗?这个孩子就是他们的后代?
新一代的小孩,又以新的顽劣、新的方式去做弄鱼、青蛙、蛇,是否就意味着这种人欲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呢?即便是高高在上的佛也无能为力吧!
佛自佛,人自人,即使身上背着佛,即使为了赎罪身上捆着石头将佛身放置在山中最高处,但存天理、灭人欲是做不到的吧?
整个电影以散文化的笔法展开,并不着重于故事的完整、严谨,从中途换了两个男主即可看出。导演意在传达他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哲学意蕴吧。怪不得有人说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