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了,医生如何判断感染源是细菌还是病毒?两步走保证确诊无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有过感冒发烧的经历,到了医院后医生会叫我们去做一个血常规检查,很多人对此不解:一个小小的“感冒”需要多此一举吗?

虽然血常规检查就是扎一针,抽点血,不过其背后的功劳可是不小。医生凭借这个“多此一举”往往就能决定了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和日后用药的策略,从而帮助其尽快恢复健康、如果遇到难缠或复杂的疾病还能提早发现,以防后患,你说血常规检查重不重要?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血常规,来了解一下医生是如何判断患者感染类型的吧。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家族

血常规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大类指标,共有14个小项。一般想初步判断感染类型仅通过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及相关指标即可。指标主要包括: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白细胞是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屏障,是体内的防御部队。一旦有细菌、病毒等异物进入体内,各种各样的白细胞就会出动围剿敌人,保护自身组织不受侵害 。一旦体内有感染出现,白细胞的指标也是最先发生波动,因此正适合用来判断体内感染的水平和类型。

那么是否仅凭白细胞和它的相关指标就能区分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呢?其实不然,我们接下来看看具体的诊断流程。

图中白细胞在追逐一个细菌

两步走,让医生有充分的依据进行诊断

虽然前面介绍了通过血常规即可初步判断感染类型,但是要想明确诊断还是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般分两步走:

第一步 看血常规

当白细胞总数的值超出上限后,即可考虑患者身上存在着感染的状态。之后通过继续观察各种白细胞之间的比例,就可以对感染类型做出初步的诊断。

比如当白细胞总数升高同时伴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时,代表着体内存在急性细菌感染;而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则常见于慢性感染或病毒感染,其他的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分别代表着寄生虫或过敏反应。由此可以看出,仅凭白细胞升高是无法做到确诊的,还需要结合其他的相关指标结果才能判断好患者此刻体内感染的状态。

在这一阶段,一般有经验的医生在面对症状典型的患者时就会采用经验性用药了,此举是避免因其他检查时间过长而延误病情,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

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是血常规检查的基础

第二步 做相关特征病原学检测

虽然通过第一步可以大致判断感染的类型并进行用药治疗,但是如果要完善诊断,还是需要进一步地检查:通过特殊的病毒感染诊断还需要通过查病毒的DNA/RNA或其相关抗原、抗体等病原学检查才能确诊。

我们以流行性感冒为例,流感与普通感冒不同,是由特殊的流感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医生可以通过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分类和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并经验性用药。但如果较真的话,诊断流感需要做相应的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查才可确诊。

再比如我们常见的乙肝病毒,通过血常规是无法进行诊断的。如果想知道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的感染,首先要查HBV相关的抗原和抗体,最终在用药阶段还需要检测HBV-DNA才可以。

而诸如衣原体、支原体等感染也有其相对应的病原学检查,只要不怕折腾,医学上几乎可以做到病原体检测的全覆盖。

因此,完善而全面的诊断是需要把血常规和病原学检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指导用药,解除患者的病痛。

病原学检测是对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最准确的检查

不仅仅是细菌和病毒会引起发烧

综上我们可以了解到,除了病毒和细菌感染外,衣原体、支原体等其他微生物同样会引起身体感染,引起诸如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因此在人体长时间发烧而无法降温时,一定要去医院做相关的检查,因为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治疗方式不尽相同,擅自做主很有可能延误病情并产生机体耐药。

比如一个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你是无法通过吃头孢而缓解病情的,因为头孢是抗生素,仅对细菌性感染起作用。因此这个时候随便吃头孢的话,非但不能治愈疾病,反而还会因乱服药埋下抗生素耐药的隐患。

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讲解能够让大家了解感冒发烧时去医院进行这些检查的意义和目的,避免因误会产生的医患之间的隔阂。

附:白细胞正常水平参考值:成人:(4.0-10.0)×10^9个/L、新生儿:(15-20)×10^9个/L、6个月到2岁:(11-12)×10^9个/L、4到14岁:8×10^9个/L、儿童:(5.0-12.0)×10^9/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