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十句 看透人性
精华十句 看透人性
(转载)
1、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那些喜欢说别人是是非非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在生活中经常会挑起“是非”的人,这样的人是“小人”,一定要远离,否则他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喜好搬弄是非的这类人最善于捕风捉影,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小小不然的事情都完全有可能被他们信手拈来,大做文章,让你受到伤害。因此,要尽量离这种人远点。
《地藏菩萨本愿经》告诫世人:“搬弄是非,使人家争讼斗乱的人,将来要受无舌百舌的报应。”我们平时也要注意,传话一定要平平实实,千万不要添枝加叶,添油加醋,弄不好就会变成搬弄是非。远离是非人,不听是非话,是非自然就会离你而去。
2、力微休重负,言轻莫劝人
力气小的人不要负载超过自己能力的重量,说话没有分量,就不要再去劝解别人,免得自讨没趣。
这句话启示我们:人应有自知之明。《道德经》中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之明是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人只有准确的认识自己,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步伐,如何安置好自己的各种欲望与需求,量力而行,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3、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不要轻信那些所谓特别正直的人,也要防备那些标榜仁义却不仁义的人。山里有长得笔直的树,世上却无正直的人。
天与地,阴与阳,世间万事万物本就互相对立,有善心之人,自然也有伪善之人;有好人,就有坏人。
好人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变成坏人,关键是坏人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是坏人,而是把做坏事看成是替天行道。与他人交往时,我们虽然不能有害人之心,但是却应该怀揣着防人之心,毕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4、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忍下一时的怨气,可以免除长久的忧患。遇到不利的情况学学乌龟,该缩头的时候就要把头缩回去。
忍之一字,上为刀,下为心,即便是有割心之痛,成大事者也不能动怒。
荀子曾言:“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在情绪冲动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伤人伤己,总是让人追悔莫及。无论何时,切记不能因为一些事情,就轻易被情绪所左右,能忍住自己的情绪,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处世之道。
5、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口渴的时候一滴水也如同甘露一般甜美,喝醉酒后再添杯还不如不添。
世上有三种帮忙的态度:一种是“雨后送伞”,另一种是“锦上添花”,第三种是“雪中送炭”。
“雨后送伞”不如“锦上添花”,“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雨后送伞”的朋友不可交,“锦上添花”的朋友可以交,“雪中送炭”的朋友要深交。
6、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就会经常感到满足,懂得任何事物都有止境就应适可而止,能做到这样一生都不会遭受耻辱。
欲望何来?耻辱为何会出现?皆因不知足三字。
《红楼梦》中有一幅著名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看似暗指贾家,又何尝不是给我们一个警惕?
在欲望的驱使下,明知道前面是深渊地狱,但自己依旧奋不顾身的去做,不肯停下来,直到深陷黑暗,被欲望所控制,悔之晚矣。正如《道德经》所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若不能及时克制欲望,何止是“费”“亡”那么简单?
7、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是非都是由说话过多而引发的,烦恼都是由于争强好胜而招致的。
老子说:“勿多言,多言多败!”《易经》中也提到过:“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话,看似轻巧,但若不经思量,不会察言观色,多说的下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惹是生非,大多是因为话多闲不住。
8、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现在有一句话,“三观不同,不必强融”。
三观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三观不同的人是不太可能做朋友的,勉强不来的,类似于古人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三观不同的人在一起,相处起来会特别累,交流难免有障碍,就好像一个人说大海好漂亮,另一个却偏偏说里面淹死了很多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9、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与人相处要留有余地,凡事不可做绝,这样以后不管在什么样的场合相见都不会尴尬,不会难堪。
遇情不能偏激,有理不要过头。在无关大雅的小事上,退一步海阔天空,给人退路,也给自己留余地;而把人逼到无路,受害的最终是自己。
争强好胜,使双方都下不了台,通常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对于明智的人来说,即使自己再有理,也绝不逞一时之强,使别人没有退路。
饶人只须一条路,伤人只须一堵墙。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得饶人处且饶人。
10、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对别人的错误横加挑剔指责,对自己的错误选择饶恕,这是人的本能之一。不留情面地责备别人,直到对方哑口无言、无地自容,仍还不止不休,这样做尽管能够逞一时之快,其实却暴露了批评者自己心地狭窄刻薄。
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所以不妨试着站在对方的位置,用对方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容易理解、包容对方的行为。
(旭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