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指哪道“门”呢,为什么? 2024-05-18 20:58:57 本文作者 关山听风 “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是农村流传广泛的老话,因地方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而成为一方风俗,也可以说,这句老话就是一条农村建房的俗语,或者一户人有独立建新院落所普遍遵循俗语。 1、“一户开两门”指哪里的门? 在我国农村,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民居修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带庭院的宅院,另一种是不带庭院的房屋。比如,北方地区的农村人家,大多都有庭院,而南地区农村,除了家庭经济条件好,宅基地宽敞的人家外,大多普通百姓没有庭院,或者有庭院,也是开放式的庭院。也就是说,“一户开两门”之“门”,不同地方风格的民居建筑,有不同的说法。不管是哪种地方的民居风格,也不管在说法上有差别,民居的传统习俗是“一户不开两门”,是各地都普遍认同的建房规则,只是所指的“门”体现在不同建筑物而已。一是指院大门在农村,凡是有庭院的农家,只能立一道大门,不能立两道以上的大门。这里不包括庭院因日常生活需要的侧门、后门、便门。农村大门,大多为两扇,但是,在旧时,因院落主人的身份地位、经济地位等原因,这种家庭所立的大门,为高大的门楼式大门。气派的门楼通常有左中右三道门,即左右为侧门,中间为中门。居住在庭院内的人平时出入,都是走侧门,中门通常是关闭的。只有家里有嫁女、娶亲、发丧、逢年过节等,以及当有身份地位,或者认为是尊贵客人上门时,才开中门迎送。打开中门迎来送往,是旧时一个家庭迎来送往的最高礼仪。虽然一座门楼中有左中右三道门,但总的来说只能算是一道大门。在农村,不管是传统的民居,还是现代新式民居,民间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即“一户不开两门”。对于既有庭院,又有正屋的人家来说,院子的大门不能开两道,一栋正屋的堂屋大门也不能开两道。二是指堂屋(厅堂)大门在农村,现在很多人认为一座庭院只能建一栋正屋,也就是一户人家。现在农村新建的院落大多属于这类情况。过去农村,从理论上来说,确实如此,但现实之中未必如此。过去农村,一座庭院不一定只住一户人家。过去有的地方,一座庭院有三到四栋正屋(主屋,下同),甚至更多的正屋,这是正常现象。如果考察过现存南方一些地方的古民居,就可以知道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在我国农耕社会时期,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农村在建房时非常节省土地,要保证人有粮食吃,而房屋够住就行。比如,一座庭院的创建的房主养育三个儿子为,三个儿子长大后要分家,如果三个儿子能力一般,无力开拓新的院落,或者说,院落的面积足够容纳三兄弟,那么他们分家后只能同住一个院落。三兄弟中有一个享受祖上的正屋,另两人则新建正屋,那么这个院落就会出现三座正屋,通常来说,这三座正屋中的三户人家共用一道大门。而这三兄弟的子孙后代,大多又住在院落内,院落面积不够时,向院落的左右和后边拓展,形成更大的院落,正房的数量也相应增加,有的可达几十上百户人家,但是,院落的大门只有一道,也就是一世祖留下来的那道院门。在南方一些农村的同姓氏同村庄的家族之间,有一种有趣的现象,人们在论族中的亲疏时,通常不说“我们是共一个祖宗的”,或者说“我们不是共一个祖宗的”,因为同姓氏的人都是共一个祖宗,语意上容易模糊。人们通常说“我们是共一道大门的”,或者说“我们不是共一道大门的”,或者说“我们是一道大门出来的”。“共一道大门”,说明血缘关系近,“不共一道大门”,说明血缘关系要疏远一些。即便有一些人家,搬离了老院落,但其说法依然没有变,承认自己与院落居住的人家共同拥有老院落的大门。老大门也就成为家族支系凝聚的象征。“院落”一词在汉字词典的解释义项中,通常指“院子”、“庭院”,也就是单指一座庭院。但是,在一些农村,尤其是南方农村,“院落”的含义已经拓展:除了指单座庭院外,也指自然村落。比如,指一个自然村落很大时,往往会说:“这个院落很大。”或者说:“这是一个大院落。”这里的“院落”就不是指一家一户的庭院,而是指十几户到上百户人家群聚的自然村落。以上这些农村“院落”,对“一户不开两门”来说,指的是堂屋的大门,或者厅堂的大门。同样,房屋中其他的门也不算在内。这里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旧时,农村普通处于贫困状态,俗话说:“穷不建房,富不迁坟”,有的家庭数代人因没有建房能力,没有建过新房屋,居住的房屋非常拥挤,虽然居住在房屋内的兄弟早已分家立户,但依然住在同一栋正屋内。现在这种情况在农村很少见到,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有的人看到过这种状况,有的人则亲身经历过这种住房。像这种情况,不能按户数来讲,只能按正屋的栋数来讲了,按农村传统习俗,一栋正屋只能开一通堂屋大门,不能开两道以上的堂屋大门。2、为什么说“一户不开两门”?“一户不开两门”,准确地说,应该是一座院子和一栋正屋来说的。上一节已讲清楚了其中的意思,也就是说,农村一座院子可以只住一户,也可以住多户,一栋正屋也同样如此,但是,同一个院子,同一栋正屋,不管住了多少户人家,大门只开一道。因此,老话里的“户”字,应理解为一个院子和一栋正屋,才是更准确的,更符合过去背景下的农村现实。那么为什么“一户不开两门”呢?从历史和民俗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这种传统民居格局,主要来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原始民居。我国北方地区的原始民居为穴居,最早时门开在上面(屋顶),后来才移到平地,一个穴居只有一道门;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始民居为巢居,也就是在树上筑巢,房屋模仿鸟巢,鸟巢只有一个出口,仿鸟巢的门也只有一道,就像燕子窝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居也不断被改善,形成了我国各地的不同的民居风格,虽然后来的民居,不管是院子,还是房屋,都可以开多道门,但大门始终只有一道,其他的门被称为侧门、便门、后门。其二,我国民居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管理秩序和封建伦理方面的影响,并将这种思想表现在民居之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民居格局规则。比如说,一栋房屋的间数,只能是单数,不能是双数,有建房“四六不作主”之说。这种规则就是体现了过去社会管理方面的议事规则,双数在众人议事表决时,不容易形成少数对多数,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难以形成最终决定。只有成单数的众人议事时,表决时才容易形成决议。这种议事规则至今还依然在一些领导层和民间机构沿用。同时,建房“四六不作主”也融入了秩序观念,古代一个国家只有一位帝王作主,一个地方只有一个地方官作主,一个家庭也只能是一人作主,古人认为,如果国家、地方和家庭之中,有多人作主,就没有凝聚力,就要乱套。另外,在我国传民居中,古代形成了诸多风水理论、民居美学和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格局规则,如“三要六事”、“五虚五实”、“一墙不开两门”、“围墙不可开窗”等。“一户不开两门”也属于传统民居的规则之一,又是历代民众所形成的传统民居审美观。同时也表现了旧时民间对民居具有安全意识,毕竟外面歹徒破门窗而入,比破墙而入要容易得多,减少门窗也就减少了危险。3、老话“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的意思这句农村老话,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前半句和后半句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户人家是否开两道门,与家里的人财是否能够留住,没有任何关系,未必会出现“人财都难存”。这是我国农村俗语中的习惯用法,为了让人们遵守某一规则,往往用一种比较严重的后果来吓唬,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不要逾越规则,而是要老老实实地遵守规则。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意思就是说,如果一户人家,在自家的院子开两条大门,或者说在一栋正房开两条堂屋大门,家里很难把人口和财物留住。换一种说法,这样的家庭,不但现有的人口会失去,现有的家庭财富也会失去。这种说法当然不足为信,事实上,这句话在民间还含有别的寓意。一是传统民居的审美习惯。院子大门和没有院子的堂屋门,是一登堂入室的第一关口,一户人家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历来为我国民间所重视。《黄帝宅经》云:“宅以门户为冠带”,冠带即帽子和腰带。按古代人们的审美习惯,一个人只能戴一顶帽子和束一根腰带。如果一个人戴两顶帽子和束两根腰带,就超出了人们的审美习惯,这个人也就会被认为是神经不正常。民间又把门面比作脸面,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说明人活在世上脸面很重要,进一步说就是尊严很重要。一个人只有一张脸,但是,民间也有人有几张脸的说法,这是一种比喻,人们通常把所谓有几张脸的人看成是善变的人,也是很虚伪的人,为人所厌恶。二是文化深厚而丰富我国传统民居中的“门”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延伸出多种含义。“门”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对于“门”所表现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不是本文讲的重点,这里就不赘述。这里重点讲一讲家庭关系。关于旧时的家庭关系,主要讲的是兄弟和夫妻之间不和,农村有一句经典的俗语:“夫妻不睦奸人乘,兄弟不和外人欺”,道出了其中的恶果。一是兄弟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个院子开了两道大门,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个院子因兄弟不和而分家,用墙将院子隔开,各自成院落,已开门立户。这种情况,不用打听,就能看出其中的兄弟关系。如果一个院子很大,住的人很多,仍然只有一道大门,兄弟肯定也有分家的,只不过是平和分家,但是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虽然分家依然是一个大家庭。旧时,社会讲究的是兄弟之间的和睦,有“兄弟同心, 其利断金 ”,而“兄弟不和外人欺”。兄弟不和,不但兄弟在本村生活艰难,在旧时社会背景下,常受人欺侮,很难站住脚,有的人不得不外出谋生,或流落他乡。如果想在本地住下来,就得与人打官司,封建社会“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不进来”,往往是“打赢官司输了钱”,家里的钱财耗尽。这也就是“人财都难存”的意思之一。二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一户开两门,指的是一个家庭,夫妻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没有主心骨,家里的事两人都做主,各弹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家里的事没法说到一块儿,更不用说相互商量。两个做主就等于无人做主,家中无主,家里能搞好吗?事实上,“夫妻不睦奸人乘”,就是说夫妻之间不和睦,就给“奸人”有机可乘。这里的“奸人”,既指邪恶、狡诈的人乘机骗取钱财,还指夫妻红杏出墙。这也就是“人财都难存”的原因。实际上就是指家庭破裂,妻离子散。在旧时,“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还有民间风水方面的说法,上文已经提到,其目的就是用来“吓唬”人,达到按传统规矩办事的目的。这种说法探讨的意义不大,这里就不多言了。 赞 (0) 相关推荐 阳宅形峦走马断 当今社会有一些人喜欢标新立异,搞一些特立独行的造形建造房子,搞一些奇奇怪怪的造形,殊不知已犯风水学上的形煞,出了事情悔之晚矣,现在把比较常见的几种户型及产生风水后果列出如下,如果有见此类就可以走马直断 ... 20万改造200㎡院落花园,回村建个小院子,日子悠闲又惬意 农村自建房,除了房屋本身,庭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庭院在房屋建设中也非常重要,在闲暇时间,种种花草也是一种乐趣. 下面说的是花了20多万改造了的农村小院,房子是先盖的,室内装修也很豪华,院 ... 俗语“门旁若有两棵树,定有二人来同居”,是指哪二人? 现在一些农村人家,喜欢在房屋周围种一些树,既可以美化环境,也可以净化空气.但是,旧时,我国农村很多地方的传统民居,不管是院内院外,包括大门前面,能不能种植树,种什么树,种多少树都非常有讲究. 奇趣搜搜 ... 农村老人常说:“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两门指的是啥?有无道理? 农村老人文化水平不高,也讲不出深奥的大道理,但是他们能说出很多俗语,这些俗语是古代人总结出来并流传至今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意思明了,每一句俗语都能反映一个现象,说明一个道理.有些俗语听起来非常有道理, ... 农村俗语“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啥意思究竟有啥道理 这句老俗话总结凝练的非常有意思,令人不得不佩服我们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仅仅以字面意思来看,感觉有点不科学,也不合理.但是,既然这句俗语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那么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仅仅以"风水 ... 农村俗语:“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是什么意思 文/龙吟师傅 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也说不出深刻的道理,但都有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很多俗语.这些俗语是古人总结的,流传至今.它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意义明确.每一句俗语都能反映一种现象,解释一种真理.有 ... “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 "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啥意思?究竟有啥道理? 大熊玩英语 2021年7月6日 微信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 ... 俗话“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是啥意思有没有道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的一个分支,便是俗话.俗话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口口相传至今,很多俗话有其存在的道理,而有一部分俗话,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变得偏颇和不受用了,因此,对待俗话的态度应 ... 农村老话“无事哼一声,财气去三分”,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本期作者 关山听风 一个人没事的时候,应该属于自己的时间,只要不影响别人,想怎么哼就怎么哼,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为什么农村老话说:"无事哼一声,财气去三分"呢?这样的农村老话确实让 ... 【民俗漫谈】农村老话:一家不容三姓人,是哪三个姓氏呢? 农村老话 一家不容三姓人,是哪三个姓氏呢? 关山听风 农村一些老话,不仅现在的人很难读懂,就是当时的人也不一定能读懂,即便懂了,大部分的人因思想观念上的原因,在实际生活中做不到."一家不容三 ... 农村宅基地建房的“两公示,三到场”,指的是什么? 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在宅基地的村级审查与乡镇审批两个阶段进行两次公示:严格用地建房全过程管理,全面落实"三到场"要求. ... 端午节将至,农村插艾有“两不挂,四讲究”,指的是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来临.今天6月10号,农历五月初一,端午节将至,人们在门口插/挂艾草,乃是端午节最重要内容之一.这种习俗有驱病.驱灾的美好寓意.当然,这与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