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3个问题,培养孩子未来最需要具备的“批判性思维”

学院君说:如今,从哈佛校长演讲到耶鲁大学的课程宗旨,再到普林斯顿大学的年度回顾,无一不在鼓励学生要培养和运用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来探索世界。但实际,国内很多家长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还停留在简单的“质疑能力”上,而最原味的翻译应该是一种思辨思维。到底该如何去引导孩子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呢?

今天为您分享一位中美教育观察员的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文章,希望能给您带来新的启发。

文丨

Brian Oshiro

编译丨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哈佛校长Drew Faust曾在公开演讲中提到:“本科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熟记多少具体知识,而是在于教会学生磨砺思维的工具,训练他们的辨别力与批判性思维,开启最求与探索真理之路。”

可以说,未来教育最看重孩子的品质之一,一定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即能用一种求真的态度,在接受任何一个观点或结论之前,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和评判事物。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孩子,从小就被要求撰写论文,练习课堂辩论演讲。实际就是在教会孩子们能透过事物表象看到本质,具有思辨的能力。

而对于国内很多家长和老师来说,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孩子,是一直以来不得方法要领的困扰。其实,可以从Brian Oshiro的几个建议做起:

中国的课堂上

很多老师并不会提问

我是一名专业的教师评估员, 在过去的15年里, 我一直在美国和中国各地旅行, 试图回答一个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好。

而在最近在中国进行的一系列学校访问中, 学校领导问我,他们的老师应该如何在课堂上进一步增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

他们称学生们大多都是纸上谈兵,也就是说除了死记硬背,学生们没有机会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到课堂以外的场景里。他们知道在西方,学校的班级更小,也许有更多集体互动的机会,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去深入追寻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话题。

因此, 学校领导现在正致力于向中国式课堂注入新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评估员, 每当我观察一个班级时, 我都会去寻找某些特定的要点。其中一点就是,我会注意观察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

提问是一种让我们把教科书内容变成现实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吸引着学生,并能让学生一直关注在这一任务上。提问也是老师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从而确保学生已经掌握了课堂中教授的知识点。但是提问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看下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知道什么是气候变化嘛?第二个问题是:气候变化的三个成因是什么?

我想问一下:这两个问题中哪一个能更好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是的,第二个。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你掌握了特定的知识,而你掌握了就能回答,没有掌握就回答不了(或者也可以用这种说法: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接下来我们再加一个提问,看看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说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代面临的最大危机?

那么现在这三个问题中哪个能更好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实际是,这几个问题都可以,第二个问题能评估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而第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思考气候变化这种灾难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在理想的课堂中,老师可以先提出第二种问题来建立一个基础的知识体系,然后老师应该提出第三种问题,让学生有机会把这些知识利用在现实生活中。

想一想我们自己在上学的时候,虽然我知道上学对于很多人来讲是痛苦的经历。想想看,如果你的老师只会提问你第二种问题,这种提问可能对你参加知识竞赛有帮助,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有机会使用或者更好的利用这些知识。

再想想看, 如果你的老师只会提问第三种问题,这些都是相当难的问题,那么这种提问可能会阻碍你的学习,也许你还没开始就已经要放弃了。

我们需要给学生机会

接触复杂性问题

想一想我们自己在上学的时候,虽然我知道上学对于很多人来讲是痛苦的经历。想想看,如果你的老师只会提问你第二种问题,这种提问可能对你参加知识竞赛有帮助,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有机会使用或者更好的利用这些知识。

再想想看, 如果你的老师只会提问第三种问题,这些都是相当难的问题,那么这种提问可能会阻碍你的学习,也许你还没开始就已经要放弃了。

回到我这次观察到的情况,我最近一直对不同班级的老师进行观察,发现他们缺乏一些特别的东西。虽然老师们准备的很充分,课堂上学生也有很多参与和互动,但是老师们提到的绝大多数问题,90%的问题都是较低阶的问题类型,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二种类型的问题。我所到访的班级中,有三个班级的老师们甚至没有提出任何高阶的问题。

其实提出高阶问题是激发批判思维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能够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去处理这种不一定有正确答案的问题,这才是他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之后可能面临的现实情况。

此外,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这件重要的事情上,老师不应该独自承担责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我们集体的责任,需要大家共同来推进学生的思维成长。也就是说,创造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育中。

我也是学龄孩子的家长,我会想到以下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提出更好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来更好的支持学校对孩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我们可以学习那些低阶的问题,回答那些低阶的问题,这对考试很有帮助。但是作为社会的参与者,我们都知道,我们必须处理一些比单选题复杂得多的问题。

现实生活是纠结而复杂的,不一定有一个蓝图可以告诉我们如何从A到B。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接触到一些不确定性,而不至于等到孩子们进入社会之后才一筹莫展,是很重要的事情。

现在我们会看到,孩子4岁的时候家长会送她去练钢琴,5岁的时候家长会送孩子去练足球,可能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学英语了,不知道现在家长们会不会越来越早的送孩子去学这些东西。

但是,家长们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希望给孩子学习这些科目的一个机会,或者去接触一些他们通常在课堂外无法接触到的东西。如果你认为这些东西与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样重要的话,在没有太大风险的情况下,让孩子们更早的接触这些更严峻的问题难道没有意义么?

鼓励孩子回答开发性问题

当我们提出更难的问题,比如问到“为什么”的时候,问题的难度要大得多,而且难度增加的原因也有多种。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回答一个开放性问题的时候,学生需要把自己放在问题的情境中。

这么做是有风险的,风险之一就是,也许学生们会觉得自己说的不对,或者他们可能会被同学评价。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好的鼓励学生去回答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勇气去坚持不懈的面对这种挑战性的问题。

所以学校其实可以做的更好。因为我们会假设,学生能够自己把知识点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学生可以接受他们在学校所学的所有知识,也能用自行找到应用知识的方法。但是这个假设是错误的。事实上,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的内容,也即“什么what”,还要通过明智的提问,让他们了解如何做到这样的,也即“how”。

幸运的是, 我们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我们可以请别人跟我们提出更好更深入的问题,这里给大家介绍三种方法。

第一种,我们可以以“什么what”的问题开始提问,但是不要仅限于这个问题。记住,学生听到“what”这种问题的时候会变得比较兴奋,因为这个问题很直接,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我们用前面谈到的话题继续进行提问,那么“what”的问题可以是这样的:气候变化的三个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果我向学生提问这个问题,学生们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而很轻松的找到答案。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需费力就可以回答这种问题。但是提问这种问题会给人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让学生觉得“我知道问题的答案”。

回答“what”这种问题就是教科书的目的,但是,我们提问的目的是要超越教科书。我们的工作则是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某种现实世界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让提问更加有成效,也即不仅仅问学生是“什么”,也即“what”的问题,还要多让他们解释,解释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解释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改变提问的方式。

我们把“气候变化的三个主要原因”这样的提问,变成“解释一下气候变化的三个主要原因是什么”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需要给出更多的信息和内容。换句话说,这里学生不仅需要提供成因,他们必须深入研究,承担这种(可能说错)的风险,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其情景。

所以一旦我们建立了这种提问的机制, 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问一系列“为什么”的问题来建立知识体系,把知识点连在一起。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能让学生有机会把他们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也联系起来。这里我举一些可以向学生提问的“为什么”。

为什么气候变化对我,对生活在广州的人们而言这么重要?

为什么我,一个学生,要从现在开始关心这个问题,而不是以后再关注?

为什么气候变化与我息息相关?

当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取信息或者寻找答案的时候,他们就能看到其中的价值,学生们就会开始问自己,我应该怎么获取这些信息,怎么让信息为我所用,会开始思考这些信息对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也就是说,一旦我们提出了“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想出“如何”去把知识点用一连串的“为什么”的问题连接起来。

三个值得不断提起的问题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一些更有趣的尝试了。下面是我最喜欢的问题和提问方式:

第一个问题是,你怎么知道的?在前面对于气候变化的提问中,我们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气候变化的三个主要成因之类的答案,然后你就可以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内容的?学生们无法简单的避过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必须提供证据来为自己的答案辩护,同时反对一些逻辑上的攻击。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个问题能促使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例如,如果他们在进行某种辩论之类的活动,那么这个问题能够给学生一个机会去评估他人的观点,并去考虑他们的想法,也许学生就能找到双方之间的共同点。

最后一个问题是,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 这也是所有问题中最难的一个。这个问题很宏大,但是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学生们要综合他们以前学到的所有知识,要能够想出办法把知识变成自己的,然后回答这种大问题的时候,学生会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可以掌控的一些小问题,这个过程是这种提问最有价值的部分。

对于正在听演讲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把你的学习延续到考试之外的机会,这是一个对你很有帮助的挑战。也就是说,你不仅仅是在回答问题,你这样做是让自己对未来可能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做好准备。

对于正在听演讲的父母而言,这种更明智的提问是一种帮助孩子复习的绝佳方式。让孩子去解释学到的内容,这样他们必须要想,怎么把这个内容分解成可以理解的部分讲给父母,这样父母才能明白这个知识点。

对于正在听演讲的老师而言,你们可以去思考如何才能进一步将高阶问题融入到你的课堂中,如果你没有提问高阶问题是因为效率原因,那么就评估一下你跟学生们的互动形式,如果他们不想着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目标前进,那么你就想想这些课堂活动是否真的有助于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如果你是个终身学习者那你可以尝试这样向自己提问,来测试一下你认为你已经知道的知识是否够深入,至少这样问完自己你会能够共情对方,也可以找到双方的共同点。

如果你认为,我只是站在这儿告诉你们,提出更多的“如何”、“为什么”的问题就能提高下一代的创造力,让他们变成发明家或者拼盘性思维者,那么你就太天真了。毕竟,一代人的创造力的提高需要多方的努力。一方面是学校与老师,还有学生和家长,去创造一个风险可以得到回报、不怕得到错误答案的环境。

然而,在现在的学校里,我们更愿意去奖励正确答案,惩罚错误答案。正如Ken Robinson博士和其他的教育工作者指出的:我们现在的学校,无法让学生们对未来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在学生中拓宽这些风险,那么我们也要让老师能够承担风险,这样才是公平的。如果我们能通过每天多问几个问题来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明智的空间,这也是我们希望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的模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