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庐山
传说在周威烈王的时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到深山之中。后来,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此山又被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的讳而改称为'庐山’。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水,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余邵诗云:“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庐山多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险峻与柔丽相济,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以“雄”、“奇”、“险”、“秀 ”闻名于世,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古人云'庐山之美在山南’,庐山主要精华景区就在山南一带,有千年历史,主要胜迹有观音桥、秀峰、桃花源、周瑜点将台、爱莲池、三叠泉。山上主要景点有仙人洞、含鄱口、美庐、会址等。山中牯岭,又名牯牛岭,以有大块岩石状如牯牛得名,海拔1,056米。
观音桥是我国最早的公母榫结合石拱桥,它建于宋代(公元1014年),是用107块(每块重达1吨多)花岗石砌成的。19.4米长的古桥横跨在庐山栖贤大峡谷之中。观音桥是上庐山的古道,古代名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踪迹。唐代陆羽在桥边发现了甘甜的清泉,用此泉泡庐山云雾茶醇、香、甜,特品定为'天下第六泉’。黄庭坚书写的'三峡涧’三个大字令人震撼。明朝大画家唐伯虎铸成的《庐山图》巨作,把观音桥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峡谷中的古桥、悬崖、碧潭、激流、冰川石和庐山最美丽的五老峰都融入了唐伯虎的《庐山图》中,犹如仙境一般。观音桥的景色是庐山的一个缩影,也是庐山美丽山水的一个代表。
秀峰是香炉峰、双剑峰、文殊峰、鹤鸣峰、狮子峰、龟背峰、姊妹峰等诸峰的总称。鹤鸣峰下,原坐落着被称为“庐山五大丛林”之一的秀峰寺。秀峰寺原名开先寺,后来康熙皇帝手书“秀峰寺”,从此改称为秀峰寺。秀峰内有“漱玉亭”、“玉峡”、“龙潭”、“瀑布”、“观瀑亭”、“日照亭”等胜景和历史名人留下的许多珍迹。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览开先瀑布后写诗赞颂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仙人洞位于锦绣谷的南端,有参差如手的“佛手岩”。在佛手岩的覆盖下,一洞中开为仙人洞。洞高、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称“一滴泉”。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洞中央“纯阳殿”内置有吕洞宾的石像,传说八仙中的剑仙在此修道成仙。每当云雾缭绕之时,平添几分仙气。清朝时佛手岩成为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称仙人洞。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使仙人洞景点名扬四海。
“东南屏翰耸崔巍,一柄芙蓉顶上栽。四面水光随地绕,万层峰色倚天开。当头红日迟迟转,俯首青云得得来。到此乾坤无障碍,遥从瀛海看蓬莱。”这就是庐山第一高峰——海拔1474米的汉阳峰。据说,在月明风清之夜,站在峰巅上,可以遥看汉阳灯火。汉阳峰峰巅上有一座方形石台,名为禹王台,是大禹治水登临处。每当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登此台眺望,江汉倒悬,楚楚环供,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慨。汉阳峰南为紫霄峰、东北有小汉阳峰。西北乃一峡谷,长约七八公里,是庐山较大的山谷之一,名为“康王谷”。相传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千古佳作《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就是以此谷为原型创作的。山谷的末端有一飞瀑,史载“谷帘泉”,传说诸葛亮看见此瀑大为惊叹。
庐山云雾是庐山一大奇景。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耸立,南依鄱阳湖,北临浩瀚的长江。大江大湖蒸腾大量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因为襟江带湖的关系,庐山的水汽很盛。水汽一旦碰上空气中的尘埃,就成了小水滴,数不清的小水滴就形成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余邵诗云:“庐山云雾景观奇,变幻无常千万姿;刚作浪涛腾汉海,又成瀑布泻天池。”山中云气出没无常,诸峰忽隐忽现。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当峡谷中向上吹的风力比水滴往下降的重力大的时候,水滴就随风往上飘了。这种“雨自下而上”的奇特现象就出现了。庐山云雾,四季皆有。夏季最多,秋季较少。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气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春夏之交,由于水气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变幻莫测,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天为190多天 。
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或陈运和等诗文名家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从而确立了其文化名山的地位。 公元1180年,大哲学家朱熹振兴了白鹿洞书院。他在此开创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支柱,继往开来,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自此,“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思想,影响了中国七百年的历史进程。 胡先骕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庐山植物园因有地形屏障,亚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在此驯化生长良好。2009年,庐山植物园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园。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则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在庐山文化中尤为重要。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公元1886年,基督教传入庐山。公元1914年,天主教开始在庐山传播。公元1925年,穆斯林在庐山建起了宗教活动圣所。“庐山到处是浮图”的题咏正是对庐山千余年来宗教形象的概括。至今,庐山仍存有东林寺、西林寺、黄龙寺、诺娜塔寺院、仙人洞道院、基督教堂、清真寺、文文殊塔等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宗教建筑。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现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