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平:董淑珍和《槲叶山路七十年》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56期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董淑珍和 《槲叶山路七十年》」
作者/韩立平
近日,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拜读了77岁老人董淑珍二十余万字的回忆录《槲叶山路七十年》。内心对这位老人所历经的坎坷、所从事的职业、所取得的成绩肃然起敬。书名短短七个字,却字字力重千斤,不停在我脑际回荡。
董淑珍老人生在旧中国,出生前父母痛失爱子,希望能有个男孩顶门立户,重男轻女封建思想严重的父母差点置她于死地,幸亏年仅十一岁的姐姐说服了父母并主动承担起抚养她的重担,才让她幸免遇难。待她渐渐长大之后天生失语的二伯父及堂兄无依无靠,生活陷入困境,被她善良的父母收留,父母费尽心机为堂兄成家后不久,嫂嫂却发现他们小两口在家中吃亏了,闹着要分家,她父母无奈之下只得同意;这样以来,她家又陷入无男丁的状态,为此,父母千方百计张罗着给正在上学的董淑珍找上门女婿,性格倔强、一心向上、执着于读书改善生活现状的她内心极力对抗父母之命,又无法解决年迈父母的养老问题,一家人心中都非常苦痛。经老师王振华的介绍,她与正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书的青年才俊刘智华相识,刘智华的出现,改变了董淑珍的前途命运。
同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多数人一样,董淑珍老人的童年及成年是在物质匮乏、社会动荡、运动频繁中度过的,她的婆婆又有严重的传统婆媳观念,在很多事情上刁难她,使她屡受委屈。尽管如此,她对婆婆依然孝顺,内心充满包容和同情感。既照料和赡养娘家父母,又努力处理公婆的关系。在处理好家务事的同时,她把的主业——教书育人更是干得有声有色:工作态度全神神贯注、因地制宜;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极力为山区幼小的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他们走向未来的路上打下了坚实基础。她是孩子们心中最好的启蒙老师,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和尊重,也得到了上级领导一次次的表扬和褒奖。
董淑珍老人将对学生的爱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同事朋友:与“发小”李芳云交往不断,互相照顾和鼓励,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珍惜一起在商县师范上学的贾凤琴的友谊,同情贾凤琴后来的际遇;由衷地感激、回报乡亲和同学家长曾经给予她的帮助和支持。这一切,都体现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高尚的品质和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
董淑珍老人的足迹遍及家乡的山梁坡坎,一生将主要精力献给家乡的基础教育事业,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为孝敬和赡养老人她受尽了艰难,也尽到了她最大的努力。曾经过的各种苦难,后来都化作她人生最可贵的精神财富。“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这句话,在她的人生中得到佐证。令董淑珍老人内心无比欣慰的是,她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学业有成,家庭幸福;孙子、外孙女也很懂事,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各有良好的成绩。
《槲叶山路七十年》讲述了董淑珍老人一生中为摆脱现实生活的困扰,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故事。作者只是初师肄业,长期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工作,却能写出这部很有意义的回忆录,与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及在辛勤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琢磨,刻苦学习,不懈坚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有直接关系。整部回忆录没有用过多的场景描绘和过多的议论评说,主要通过讲述具体故事、描述熟悉人物,倾诉内心活动来展现生命的河流与河道,很自然地让读者接受并深受感动。
《槲叶山路七十年》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也是一部家族史。董淑珍老人在古稀之年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文字表现出来,既是回顾过去生活的风风雨雨,也是为嘱告晚辈和读者,只有珍惜和热爱生活,不断砥砺前行,不断提高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我为董淑珍老人自强不息和始终如一的坚持和爱心点赞。祝愿她晚年生活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
韩立平,蓝田县三官庙镇韩岭村人,生于1965年,长年在西安工作,闲暇之际读书看报成为他最大的乐趣。喜欢用文字记录所想所见。乐于思考、善于琢磨,梦想为广大农民工代言,聆听故事,汲取营养,书写华章。
▼
▼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喜欢就点个赞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