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反复发作,这个千年奇方有新用法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其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咽喉干燥、痒痛不适、咽内异物感或干咳少痰为特征,病程长,症状易反复发作,多见于成年人中,城市发病率高。

该病属于中医“喉痹”“梅核气”等范畴,西医多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笔者近年来用半夏厚朴汤配方颗粒加味(广东一方)雾化吸入治疗该病,效果满意,现分享如下。

处方组成与用法
组成
法半夏10g(1袋),厚朴6g(1袋),茯苓10g(1袋),生姜6g(2袋),苏叶10g(1袋)。
黏膜肿胀者,加蒲公英10g(1袋)。
黏膜色泽暗红者,加赤芍10g(1袋)、知母10g(1袋)。
声音嘶哑者,加木蝴蝶10g(1袋)、胖大海10g(1袋)。
咳痰、纳呆者,加白芥子10g(1袋)、苍术10g(1袋)、神曲10g(1袋)。
以上药物均为配方颗粒。
用法
将中药配方颗粒倒入杯中,用0.9%生理盐水45ml融化,用注射器抽取15ml注入雾化杯中雾化吸入,一日3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雾化治疗2个疗程。
验案举例

患者王某,女,45岁,教师,慢性咽炎病史1年,苦于咽喉干燥、咽痒、干咳、异物感症状。期间初经抗感染、抗过敏等治疗后获效,后因感冒等多种因素诱发,采用抗感染、抗过敏等治疗后未见效,于2020年3月11日转诊中医。

刻诊:咽干时痒、咳痰不爽,时轻时重与心情相关,上午症状较重,胸胁胀满不舒,口苦,舌质淡紫暗,舌苔薄白,脉弦。

喉镜检查:咽喉黏膜萎缩,有暗红色斑块、树枝状充血,咽侧索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中医诊断:喉痹。

中医辨证:肝气郁结,痰瘀阻络。

治疗:以半夏厚朴汤配方颗粒雾化吸入,处方如下:法半夏10g(1袋),厚朴6g(2袋),茯苓10g(1袋),生姜6g(2袋),紫苏10g(1袋),蒲公英10g(1袋),赤芍10g(1袋)。7剂,雾化吸入,一日3次,每次15ml。

此外,雾化期间嘱患者避免饮食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2020年3月20日二诊:患者诉治疗7天后,咽喉干痒症状明显好转,胸胁胀满不舒症状减轻,口苦减轻,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脉滑。

复查喉镜提示咽喉黏膜萎缩,淡红色斑块,树枝状充血减轻,咽侧索肿大消失,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治疗有效,继续予原方原法7剂,雾化吸入。

2020年3月28日三诊:患者诉咽喉干痒、胸胁胀满不舒及口苦症状消失,心情舒畅。

因病情告愈,遂嘱患者停药,保持良好心情,减轻工作劳动强度,避免环境刺激。

治疗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喉痹病因与以下因素相关:急性咽炎反复发作;烟酒过度、粉尘等有害气体等刺激及喜食刺激性食物;职业因素与体质因素等。

中医认为,喉痹病变在咽喉,其病理形成与肺、肝、胃、肾有密切关系,咽为呼吸吐纳出入之关隘,与外界关系密切,易受生活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影响。

痰气郁结于咽喉是喉痹的主要病因,《医宗金鉴》言:“咽中如有炙脔,谓之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梅核气也。”

患者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效。方中:

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

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

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

紫苏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赤芍清血分郁热,泻肝火。

全方辛苦合用,行气散结,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瘀阻得通,则肝气郁结,痰瘀阻络之证自除。

半夏厚朴汤加味配方颗粒雾化吸入能更好地缓解喉痹症状,因配方颗粒雾化状态下直接从咽部黏膜吸收作用于咽喉病变部位,避免了药物首过效应,而且配方颗粒具有配制操作简单、雾化便捷、随雾随配、方便易行的优点,与口服汤剂相比较,具有“简、便、效、验”的中医特色,值得基层推广。

原文刊载于《医师在线》杂志2021年6月20日第17期总第447期
张存龙

甘肃省通渭县中医医院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

甘肃省通渭县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皮肤科主任

甘肃省基层名中医

甘肃省定西市十大中医传承人(学科带头人)

甘肃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定西市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甘肃省定西市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甘肃省定西市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第一批、第二批指导老师

甘肃省卫健委第三届医师节“优秀医师”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2年,年门诊量逾万人次,在内科杂症、皮肤疾患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值班编辑:吴王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