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父辈手中的道德珍宝和精神财富
接过父辈手中的道德珍宝和精神财富
——读《给父母的建议》第213页—232页
文|徐 燕
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儿子的信,是从他儿子开始步入大学学习生涯开始。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作为一名大学新生的家长,我如获至宝。看过太多亲子类教育书籍,但基本上针对0-12岁,然后就是青春期阶段的引导,以初中生为主。我虽读得兴致勃勃,不免落寞:该抓的发展关键期一个都没抓到,一切都太迟了!
直到我翻到《给父母的建议》的最后部分,给儿子的信和给女儿的信,我的内心重新燃起希望之火!刚刚成年的大学生依然需要父母循序渐进的指导。
前段时间,儿子的一条微信引起了我的注意:“妈妈,你还没教我谈恋爱。”我不禁哭笑不得,冷不防就抛过来这么一个难题,叫我怎么解?
我先上网查询“大学生恋爱指南”、“大学新生交友宝典”,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我竟不知如何甄别。不觉犯了愁:恋爱是个大学问,岂能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无奈,从网上复制了一部分文字,结合自己的理解,稍作修改,就发给他自己看。
有一天我经过“立根楼”的一楼办公室,里面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我好奇地进去凑热闹,原来她们正在给全校最年轻的老师传授恋爱经。年轻人的恋爱观到底怎么样呢?我饶有兴致地加入谈话行列,听着她们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的恋爱经历,我不禁听得入了神。
年轻人果然有活力,像我们这种落伍的老阿姨去指导年轻人谈恋爱,不太合适呀!
读完苏老师写给儿子的第十七封信,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世上没有专门的’爱情科学’,有的只是人性的科学。谁掌握了人性科学的初步知识,谁就做好了与异性建立高尚的精神和道德关系的准备。爱情是对人性最严峻的考验。当孩子还是儿童和少年时,就要教他把自己的精神力量贡献一些给别人,这是学习爱情和人性的第一课。”这段话太重要了,但是孩子未必有耐心看,就算有耐心,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我必须首先要充分领会其精神内核,然后用自己的话再传达给他。
在《毛主席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出自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原句是:“All for the purpose not to marry out of love is where bullying.”这应当是主流爱情观,可是反观当今社会,有多少年轻人会真正对此奉若神明?又有多少人嗤之以鼻?爱情是美好而神圣的,不是用来亵渎的,更不是用来消遣或者当成炫耀的资本。
曾经在大学校园流行过“毕业即分手”的现象,男女青年均习以为常,从来没有人质疑过其本质,在道德方面到底会存在什么问题?对待爱情随便的态度,按理说应当被道德所谴责,然而却被无限地包容了。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年轻人,“在爱情方面拥有'经验’和'丰富阅历’是十分可怕的”,然而如今的青年甚至中年人都把拥有“丰富的爱情阅历”视作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这实在是可耻。“纯洁的爱情使人成熟,而轻浮的爱情、消遣的爱情却使人堕落。”一些人滑向堕落的深渊却浑然不觉,还深以为自己魅力十足,可悲可叹!
“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责任,对你爱上的人负责,对她的命运、对她的未来负责。爱情首先意味着付出,把自己心灵的力量奉献给所爱的人,为爱人创造幸福。”我想,这才是打开爱情第一页的正确方式,如果没有想好这一点,还是不要贸然尝试为好。
作者用了三封信跟儿子谈论爱情,可见在他的心目中,爱情这个课题应该是人人重视的课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他更举了身边自己一个学生的例子,帮助儿子理解爱情的神圣性,也让读者感同身受。他还谈到“友谊”和“爱情”的关系,“没有友谊,爱情就显得渺小”,我解读为爱情是建立在友谊的基础上。“如果小伙子首先把姑娘作为一个人来尊重,如果他喜欢的是姑娘做人的好品质,那么这种友谊就不仅高尚,而且也像爱情一样美好。而爱情,却只有以牢固的友谊做基础,才是真实可靠的。”但据我所知,目前普遍存在的择偶观却避开同学等熟悉的人,一味追求“一见钟情”、“眼缘”等而不相信“日久生情”。这恰恰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背道而驰的。
或许,当大部分人沉浸在爱情的蜜罐里时,却从来没有思考过爱情其实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他们将父辈辛苦经营的道德珍宝遗失殆尽,还笑话他们老古董。
年轻的朋友理应接过父辈手中的道德珍宝和精神财富,“为了使爱情成为人的行为,人在精神方面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有明确、崇高的生活目标,斗志昂扬地克服困难,实现既定的目标。”人要用高尚的精神需求丰富自己的生活,这样才不会把一点小事膨胀成“世界大事”。青年人更应该要注意,如果爱情生活中只有鸡零狗碎,而没有任何崇高的目的,人就会粗俗不堪。
“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失去人的尊严,永远做一个人。”以这句话来结尾,希望当我发给儿子时,对他也能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