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周末特刊】史 波:【十元时代生活史】(散文)
十元时代生活史
作者:史 波
上世纪七十年代,钞票的最大面额是拾圆,麻青色,正面是工农兵学与各民族大团结的图案。当时物资统购统销,买东西只有钞票不行,还得拿上按人头配发的票证,比如布票、粮票、肉票。父亲月薪二十八元八角,基本满足全家的开销。那时候,二十个糖果一角钱,一包糕点两三角钱,一尺的确凉布料六角钱,一斤大肉六七角钱。这些商品除了糖果,都得拿票,偶尔来了不要票证的日用品,供销社门口就会排起长队,被人们一瞬之间抢购而空。
孩子们赶集给上一角两角,已经够吃零嘴了,给上五角,那就是福利,可以吃遍整个集市。我五六岁的时候,大表哥带我去逛集,家里给了一元钱,那个高兴,恨不得飞到集市上去。
当时的关中渭北,仍然保留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聚族而居的村落掩映在绿树丛荫之中,炊烟从泥土房屋上袅袅升起,鸡犬相闻中飘来柴草的气息。赶集不仅仅是采买东西,而且也是集会娱乐。人流从各个方向汇聚到镇上,一个挤一个,慢慢向前挪动。街边两溜卖小吃的摊点,叫卖的吆喝、戏院的秦腔和各种食物的香味,混合成欢快和热闹封存在童年记忆的深处。一碗扁豆凉粉八分钱,巴掌大小的黑陶碗,在黑红透亮的凉粉上放一小勺绿蒜苗炒红萝卜,再抹一点辣椒油,调料用醋打头,吸溜一下就滑过了喉咙,清凉爽滑。老镇上那个留山羊胡子的老头和他孙女的扁豆凉粉最好吃,一挑扁担,前筐里切凉粉,后筐里放调料,女孩在身后洗碗。岁月流逝,老人早已作古了吧,那个女孩呢?应该做了母亲或者祖母了。那副卖凉粉的扁担我却再也没有找到过。一角钱可以买两个刚出锅的油糕,咬一口,外焦里糯,糖汁滚烫甘醇,黏厚的甜味粘到舌根上浓到化不开。一角钱还可以买来三根麻花,嘎嘣一声,油炸的酥脆在舌尖上欢畅跳舞。一碗羊肉泡二角五分钱,在羊汤里丢几片羊肉、羊杂和羊血,泡饼或者泡麻花,再撒一把葱花,羊肉的膻味在葱香的提点下,升华成刺激味蕾和食欲的至深诱惑。那个香呵,成了小时候赖步不前吞咽口水的馋。贰角五分钱是个不小的数目,众目睽睽之下大碗吃羊肉泡的人活该遭人嫉妒,滚煎的羊肉锅上,蒸腾着大料和羊肉的香味,也弥漫着忿忿不平。后来工作之后,每次回到家乡,总要买一碗双份肉的羊肉泡,这是我最深的乡愁。
小时候对吃怎么那么敏感呢?
春天到了,柳叶修长,柳枝可以拧柳哨了,小伙伴们就挎篮子捋榆钱,钩槐花,折香椿。榆钱和槐花拌了面粉上屉蒸熟,浇上蒜末醋汁,撒盐放椒,春天的香甜和陈醋里酝酿的家的味道,是我对生活的最初的认识。香椿用开水焯一下凉拌,也可以和鸡蛋炒,或者剁碎了搅在面糊里摊煎饼。
我们四处找吃的。
三月里,苜蓿的茎和叶不老不柴,揪一筐。嫩苜蓿可以烩面条,可以凉拌,可以揉在面里烙饼蒸馒头。苜蓿是野菜里唯一没有苦味的,无论烹还是煮,它始终保留着原味,带点甜甜的青草的芳香,能吃出大地的气息和生命力。
四月初,油菜花还没开放,它的薹茎最好吃,趁着没人看见的时候,折上几根,挎下皮,咬一口,脆嫩多汁,新鲜美味。油菜是好东西,每年深秋播种,下霜前要拔掉稠密多余的青苗,这个青苗千万不要丢掉啊,拿回家用清水煮了,捞出锅晾干,拌盐和芥末,压在坛子里腌上。到冬天,每天早上打出一碟,用滚油吱喽泼一下,做苞米糊的下饭菜,那香味是吮筷子的咂巴,是舔碟底的贪婪。菜籽油非常金贵,粗粝的三餐有了它,贫苦的生活才有了一点油润的滋味。我家旁边是村上的油坊,每逢榨油,醇厚绵长的爨香就会弥漫整个村子,那才是香透十里,菜油的香味酽稠得可以让人大口吞咽。菜籽油很有限,不够吃的时候,就用棉籽油代替。棉籽油是棉花籽榨出来的食用油,口感苦涩,油质稀薄,还带有一丝农药的味道,实在难以下咽。我经常抓住母亲的衣角着急地叫,别用棉籽油烫辣子了,还不如用开水烫呢!
油菜花盛开了,那是草长莺飞、惠风和畅的甜美日子,金子般的油菜花和碧玉般的小麦苗铺满大地,空气中氤氲着花蜜的味道。钻进油菜地里,花粉、泥土和茎叶的味道与蜜蜂的嗡嗡声混合成欢悦的心情,瞅准正在花蕊中采蜜的蜜蜂,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头颈部,蜜蜂的嘴里就会吐出一滴剔透的蜂蜜,用舌尖舔一下,那甘甜直沁心脾。
端午节前后,是小麦收割的时节,杏子熟透了,叫麦黄杏。村子向北六七里是岐山主峰箭括岭的余脉,山沟里有很多野杏树,拎上口袋和干粮,拨开灌木和荆棘,捡杏子回来,吃不完的剥下果肉晾干了,可以存到过年,干吃或者泡茶,给吃粗粮的肠胃增添别样的滋味。杏核砸开取出杏仁,这种杏仁太苦,只能当中药材卖掉。果子好吃的其实还是软柿子。秋冬时节,柿子红了摘下来暖在麦秸里,没几天就变得透亮绵软,小心翼翼地撕掉那层薄薄的膜,吸一口,又溏又甜。如果和炒面拌在一起,混合了小麦的炒香和柿子的甘甜,那味道真的是采集了日月天地的精华,有土的醇厚,有风的飒爽,有四季的涵蕴,有雨露的清冽,顶饥寒补热量。有一年随父亲去西安,缠着闹着要去动物园。下了十路车,在动物园门口又挪不动了,那里有人在卖云南香蕉,就是在课本里见过的香蕉。那时候的香蕉怎么那么香呢?满大街都是香蕉的味道,抓住父亲的衣角,把小孩子的好奇和馋欲坚定成绝不妥协的耍赖。五角二分钱买了四根小蕉,我吃了一根,剩下三根用纸裹了带回家,家里有弟弟和妹妹。等他们打开的时候,香蕉稍微带点黑色了。那根小香蕉吃出了云南热带雨林的味道,吃出了芭蕉叶、竹楼和泼水节的生活想象。
小伙伴们之间悄悄流传着各种能找到吃的办法。烤麻雀算一个。抓到麻雀,去毛去内脏洗干净,用清水新土和成泥巴裹肉,然后放在火堆里烧烤,十几分钟后,剥开土壳,雀肉细嫩鲜香,撒一点盐末,也是一辈子忘不了的美味。还有几个小伙伴溜进玉米地里,用火烤苞米棒子和红薯吃,焦香味道好远都能闻见。现在,儿子特别喜欢吃烤红薯,冬天上街,看见烤红薯的炉子,就得称一个。可我闻见红薯的味道,胃里就直泛酸水,那是小时候吃的太多了,每年有那么一段时间,蒸红薯是家里的主食之一,吃下去嘴里胃里全是酸的。棉花结苞之后,里面的丝絮未成,甘甜多汁,也是我们私传的好吃货。
主食当然是玉米。把玉米磨成小米粒一般大小,每天早上做苞谷榛子,稀稠自便。磨成面粉就做苞面糊糊,拿盆儿或者盘儿盛出来,放凉了可以像凉粉那样切成块,要么凉拌,要么烧一锅水放几叶菠菜热煎。玉米粉还可以做发糕,刚出锅的发糕,软热胀炮,带着苞谷的香甜,放凉了,那碴儿硬到能磕碎门牙。纯小麦面粉的馒头难得吃到,蒸一屉,还要用竹篮收了挂在房梁上,不让孩子们够着。
记忆当中到1979年,家里的麦面馒头可以让大家随便吃了,那年是第一次用麦面填饱肚子的时候。其实,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大多数人真正意义上能吃饱肚子,也就是从1979年开始的。之前几千年,饥馑荐臻的时候多,食能果腹的时候少。我每次有点飘飘然的时候,都会想起祖父的话,吃饱干饭才几天呵?我们的足球一直不如欧美,这不是我们缺乏决心和信心,也不是球队不努力。想想欧美,他们吃牛肉喝牛奶已经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了,而我们吃牛肉喝牛奶才一两代人,食物结构决定了我们的身体素质。
那时候吃顿肉太难了!家里养猪要卖给食品站,食品站再根据肉猪的重量配给肉票,有了肉票才有资格买肉。有了肉票还不一定买肉哩,舍不得啊。肉猪一般都在一百二十斤左右,每斤肉猪五角钱,一头猪能卖六十元左右,那是一笔巨款。过年的时候才会打几斤肉,一家人团聚,因为有肉年味才非常浓厚。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渭北,娶亲是要彩礼的,少则三四百,多则上千元,这在当时不是小数额,建一院新房子三五百就够了。结婚的三大件是缝纫机、收音机和自行车,不像现在,要车子、房子和金子。
自行车的横梁和斜梁用彩色的塑料绳缠起来,讲究的人还给车轮的辐条装上绒球,车子跑起来,就像彩色的风。父亲当年也有一辆自行车,花了一百二十元买来的,用彩条仔仔细细的缠了大小梁,车圈搽得明光铮亮,每次带着我们出门,叮当叮当敲响车铃,脸上的笑容得意而满足。后来,祖母生病,需要筹一笔医药费,父亲八十多元卖掉了他的自行车。我一直记得我们家车子彩条的颜色,好几次在街上遇见,我急急地喊父亲,爸,爸,看,那是咱们的车子!
年轻人会攒钱买手表,花四十元就可以买一只很不错的钻石手表,不是十八钻就是二十四钻,手表要经常放在耳边听听,听那噌噌的秒针声,检验好坏还要隔层棉衣或者几层毛巾。袖子当然得挽起来,这样手表才会亮铮铮地露出来。
再小一些的年轻人,冬天要戴榄绿的军帽,六角钱一顶,帽子还要捏出立沿,很派很别致。衣服都是家织的棉布,染成黑色或者藏蓝色。祖母和母亲整个冬天都在纺线织布,每天夜里听着纺线车的吱呀声,看煤油灯在天花板上摇曳的影子,构思各种神话故事。鞋子都是手工纳的鞋底,扯一点黑条绒布做鞋面。母亲做的鞋子,样式最好,我们兄妹会经常被人留住拓走鞋样。印象当中,那些年雨水很多,有一年的秋季,连阴雨持续了四十多天,好多人家的房屋都倒塌了。冬天也很冷,手和耳朵年年生冻疮,池塘里的冰非常厚,可以在上边溜冰。
1976年唐山大地震,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搭起了草棚。把稍微值钱的东西都搬到草棚里。孩子们在新的环境里,好奇而兴奋,地震是什么呢?就是墙上簌簌的掉土渣,倒立的瓶子啪嗒摔下桌,或者是感觉晕一下。那时候,讨饭的很多,一队一队的到村里挨家挨户要饭。
有一次,一对年轻的情侣在村外的小道上拦住了我。二十多岁的样子,女的漂亮而洋派,男的一身中山装,留一个偏分头,一看就不是做农活的人家。男的对我说,小孩,你家有吃的吗?给我拿一点,给你五分钱。我有点羞赧了,家里只有苞米面和黑面粉烙的饼子,这种吃的实在是难以拿出手的。但五分钱也很诱人,可以买五根冰棍,我和弟弟妹妹可以飨噻一顿呵。我说,黑面饼子愿意吃吗?男的赶紧说,要,要,去拿吧。拿出饼子递给他的时候,我心里还在犯嘀咕,他们能吃下去这种饼吗?男的接过饼子给了女的,女的刚拿上就咬了一大口,一边嚼着一边噗瑟瑟流下眼泪,看来真的是饿急了。
多年之后我一直在想,他们怎么会走在乡村的小道上呢?是私奔还是被迫无奈的逃离?今天,他们还会想起当年的那段经历吗?就像我一样难以忘怀自己的童年。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
作者简介
史波:史波,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教师。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诗歌群群主:杨洪民,微信:YANGHONGMIN
综合群群主:鱼儿姐姐。微信:sanqinwenxuezhubian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 顾 问:边士刚
顾 问: 鹏 鸣 段恭让 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邓汉章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平台讲师:方 天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观云听涛
主 编 : 鱼儿姐姐
副 主 编 : 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 吴亚妮 唐桂英 谢 雷
水云天 余 晨 米兰花
心 语 毕廷娟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大漠孤雁 秋日私语
本期编辑:鱼鸿
— 长按二维码识别 —
长按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