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专刊】王晓丽:【窗 口】(随笔)
点击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窗 口
文/王晓丽
今天是“父亲节”,我站在风中向着父亲的方向望去,心中默默地念叨着:亲爱的父亲您身体怎样呢?倘若您还能在那扇窗口望着我该有多好。
记不清是哪一次,我从娘家出来,不经意间回眸,突然看到父亲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那个窗口,正凝视着我,当目光交汇时,他下意识转过头去。父亲的目光是那样的亲切、慈祥,我哽咽着,冲着窗口摆摆手。
途中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那个背影是儿子望着远去的父亲的背影,而这是父亲望着女儿离开的背影,这不正是《背影》中所体现的父子亲情的情节再现吗?
母亲说:“每次你父亲都要望着你走远,直到看不见”。于是每次出门我都忍不住回头看一眼那个窗口,看一眼父亲的身影,父亲的目光越来越慈祥,越来越深邃。
父亲16岁自愿报名参加革命,在太原军事管理委员会仓库接管组工作,后投身到太原战役中做支前工作,他冒着枪林弹雨参加了接收敌伪物资的工作。建国初期,组织派他到上海粮食干部学校学习。之后在党校、宣传部、县委、县政府任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之际,八十八岁的老父亲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那天父亲因脑出血躺在病床上,当我和妹妹为他佩戴上纪念章,读着证书和奖牌上的字时,父亲眼睛里流出了两行热泪,在场的人也都感动得潸然泪下。随后我赋诗一首:
听姥姥说,我刚出生9个月,母亲就考上了山西医学院,当时母亲特别想读书,可又舍不下这个家,正在犹豫不决时,父亲说,考上大学是好事,去吧。
父亲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支持母亲完成了五年的学业。
我从小跟着姥姥生活,只有星期天能回到父亲身边。小时候家里时常有书,父亲读大书我读小书。
记得家里有一本旧得已磨了边的《四角号码字典》,是父亲的宝贝。他说:这是老师,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就可以查。还教会了我背四角号码的口诀。
这本字典一直伴随着父亲走过了几十年。
现在我们虽然早已不用字典了,查百度便可知晓天下事,但父亲教我背的四角号码口诀至今还能背出来。
经历了文革的磨难后,父亲的岗位比过去更重要,也比过去更忙了,但对女儿的关爱一丝一毫也没减。
那年,我考上了天津财经学院,初次离开家过集体生活。父亲去北京、天津出差时,去学院看我,还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并催我试试。我心里特别高兴,只是想不到像父亲这样一个大男人,平时连自己的衣服也很少买,怎么会给我买上这么合身的衣服呢?这件衣服穿在身上,心里感到暖洋洋的。
出嫁那天,当我被人们簇拥着出门时,多么想让父亲在身边,可是四处张望就是没看见他的踪影。事后才知道,原来父亲是躲在另一间屋子里难受,他不忍心看着心爱的女儿走。早听说过有“哭嫁”的乡俗,但那是在母亲和女儿之间,让我没想到的是,平时豁达的父亲会在女儿出嫁时偷偷难过。
工作后,有一次市、县进行公开选拔科局级干部,单位推荐我去报名。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向父亲请教,父亲很支持,并鼓励我说:“要认真对待,不管能否成功,对自己都是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有了父亲的这句话,我也就不紧张了并能从容应对。经过笔试、答辩,我在众多的应试者中脱颖而出。当我神采飞扬说起此事时,父亲却板着面孔严肃地说:“这只是一个起点,今后的路还很长,要多学习,勤思考,努力工作。”多年来,这句话像一座明亮的灯塔,照耀着我前进的方向。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任何岗位,我都牢记并为之而努力。
我是长女,与弟弟、妹妹间隔时间较远,得到的父爱就更多一些,我与父亲无论在外表上还是性格上都很相像。父亲对我的成长兼有了父与母的双重职责和双重的爱。
父亲离休后,更加的慈祥和达观,每天看书看报,见到生僻字仍然保持着查字典的习惯,并且还要写到本子上。有一次父亲拿出一个本子,本子上写着许多生字,让我辩识“淼”字,我不认得,他就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这个字的读音、意思及用法,使我顿开茅塞。
父爱就像是广阔的大陆和海洋,那宽大的肩膀永远保护着我们,包容着我们成长中的所有。父爱又像是巍峨高耸的大山,无言地凝结成巨大的力量,为我们遮风挡雨。
每当想起父亲在窗口的身影,我就更加牵挂年迈的老父亲。值此“父亲节”女儿向您送上一首七律,祝福您健康长寿,节日快乐!
致我的父亲
潺潺流水越山川,父爱恩深似比天。
常忆儿时多故事,久怀国梦赋新篇。
身无俗念胸襟阔,袖有清风文笔传。
八八仁心存厚德,悠然一笑百相连。
王晓丽(在水一方),山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市诗词学会理事,晋中诗词学会会长,唐槐诗社、杏花诗社副社长,紫云诗社顾问,省、市书画家协会理事。主编《诗人笔下的生态庄园》,著《诗路心语》诗词曲作品集。
推 荐 阅 读
三秦文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