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时的4个误区,看你踩了几个?避开它们,轻松煮出一壶好白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季节更替,覆水难收。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冬。
数九的凛冽清晨,迎面如刀的寒意,处处彰显着冬季的嚣张。
悠然飘落的黄叶,无意地掉落在身边。
从墙角钻出的那几朵梅花,更是给冬天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韵味。
这时间美好的东西太多,无拘无束的风,飘忽起落的云,还有这般冬日的风景如画。
北方的冬天,寒冷刺骨,纯白无瑕。
南方的冬天虽没那么凶猛,但依旧把自己冻得瑟瑟发抖。
冬季所爱之事,多是在室内完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比如,在工作之余泡一杯热茶,仿佛身边有个温暖的依靠。
再比如,煮一壶茶,茶香氤氲,布满整个屋子,温馨又平淡。
窗外寒冷凛冽,屋内温情蜜意,围炉煮茶,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清香,舒爽无比!
或许,这就是冬天的味道吧。
关于煮茶,也有千人千面。
大家煮出来的茶汤滋味都不尽相同,甚至有茶友感叹,“为什么我煮白茶总是不好喝?”
问清始末才知道,原来是煮茶方式不对所导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
原因一:白茶品类没选对
听说优质的白茶宜泡宜煮,那是不是所有白茶都适合呢?
非也。
煮茶,首选老白茶。
由于老白茶经过了至少3年的陈化,内在物质发生了一些转化。
随着岁月的增加,老白茶细胞内的成分,比如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黄酮类等物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以多酚类物质儿茶素为例,它的含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
当它发生物质转化,生成新物质之后,在老白茶内的含量便明显减少。
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老白茶的涩味物质减少,拥有了适合煮的特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实际上,只要陈化时间足够,不论是白毫银针,白牡丹或寿眉,都可以煮。
但粗枝大叶的寿眉,粗壮的茶梗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糖。
压成饼之后,也会带走茶叶内大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
若是实在害怕茶汤苦涩,茶友们可以优先选择老寿眉饼进行煮茶。
与此同时,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在逐渐增加。
这是多酚类物质减少,生成新的聚合物之后所带动的。
黄酮类物质,对中老年人比较友好,因此正应了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而新白茶,处于风华正茂之际。
体内含有充足的茶氨酸、咖啡碱、茶多酚等物质,用盖碗加之快出水,便能体验到其中鲜爽清新的风味。
如果贸然加入煮茶壶中,则会令内质在高温下大量释放。
煮出来的茶汤,不仅颜色又黄又绿,深黄浓绿,且汤感也是极为苦涩。
以正确冲泡方式对待优质白茶,才是最大的尊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3》
原因二:投茶量过多
茶水比例,是影响茶汤滋味的重要因素之一。
既然泡茶讲究投茶量,煮茶自然也不能落下。
用110毫升左右的盖碗冲泡白茶,一般只要投干茶5克,便能感受到浓淡适宜的滋味。
到了煮茶,用水量增多,投茶量是否也要一起增加呢?
未必。
煮茶,300-400毫升的水,只需要投2-2.5克的干茶即可。
有茶友觉得好奇,“为什么煮茶水多,茶却少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因为煮茶,是一个长时间高温加热的过程。
盖碗冲泡,水与茶的接触时间仅仅7-8秒左右的时间,迅速的茶水分离。
煮茶却不同,不可避免茶与水长时间的接触,且不停在高温下释放内质。
如果投茶量过多,造成茶水比例失衡,茶多水少,依然会导致茶汤过浓,滋味苦涩。
尤其是饼茶,经过了压饼之后,叶片与叶片之间的缝隙减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克干茶仅有薄薄的一片,看起来似乎很少,但实际上在煮茶的过程中,会逐渐吸水胀大。
高山白茶,内质丰厚,从来就不担心滋味寡淡。
若是煮叶底,也就是泡后再煮,便可以将5克的叶底全部投入煮茶壶中。
之前的冲泡,已经消耗了老白茶内大量的养分,而煮茶的目的只是为了进一步榨干内质。
茶友们要注意分清煮干茶与煮叶底,切忌因为“贪心”,而贸然增加投茶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4》
原因三:煮白茶如同熬中药
以往母上大人给自己熬中药时,往往需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
在陶炉中装满各种中草药,架在炉子上,用小火细熬慢煮。
尤其是温补类的药材,长时间的煎煮才能完全破坏植物的细胞壁,把各种氨基酸和养分煮出来。
因此,便有茶友把煮中药的办法转移到了煮茶身上。
既然老白茶也具有温补的作用,是不是也需要细熬慢煮才更有营养呢?
当然不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过度延长煮茶时间,适得其反。
内质丰沛的老白茶,在高温的不断刺激下,茶叶内的养分也在源源不断的释放。
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那些苦涩物质。
温度越高,它们的释放速度越快。
由此看来,细熬慢煮老白茶,只会让茶汤过浓过苦,颜色发暗,与醇厚甘甜无法扯上关系。
正确的做法如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直接煮干茶,则应该沸水投茶。
由于干茶还未经过冲泡,处于初始状态,体内含有充盈的养分。
煮茶时间太长,不仅会影响第一壶茶汤的滋味,还影响了后续煮茶的内质释放。
原本内质充盈的老白茶,活生生被提前结束了生命,只留下了“又苦又涩”的坏印象。
提前将煮茶壶中的水烧沸之后,再将干茶投入。
待水再次沸腾之后,茶汤颜色接近赤金色,立即关火。
依靠余温,茶叶的物质还在缓缓释放,因此不用害怕茶汤的滋味太淡。
止沸后,小心翼翼的将茶汤倒出饮用,品味老白茶的醇厚细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煮叶底,可以选择冷水投茶
由于叶底中所剩的内质有限,因此冷水投茶,可以让物质随着温度升高,逐渐释放。
看着茶叶在茶壶中旋转翻飞的模样,心情也逐渐平静了下来。
同样,水沸即可,茶汤颜色接近赤金色关火。
其实煮老白茶,真的不费时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5》
原因四:胡乱添加辅料
“红枣补身子,煮老白茶时加几颗吧。”
“枸杞明目,煮老白茶也可以放一些。”
最终,煮老白茶成了东北的铁罐乱炖。
但添加了之后,不仅没有为茶汤的滋味锦上添花,反而清甜感被甜腻感所掩盖。
原本的茶汤,清澈透亮,入口滋味清甜可口,回甘生津,从喉根处还会涌上阵阵凉意。
可这一切,全被胡乱加料给毁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澄澈感不再,茶汤中漂浮着一些红枣皮,枸杞果肉等一些絮状物,让汤水看起来灰蒙蒙的,不清爽。
入口是浓重的红枣味,而老白茶那些清新的药香,花香,陈香,却不见踪影。
原来,是被辅料的味道掩盖了。
喝好茶,向来提倡清饮。
不论是冲泡还是煮茶,皆如此。
否则美妙的香气滋味被其它东西所影响,不仅少了品茶的乐趣,更影响了品茶者的心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想要追求枣香老白茶,可以选择品质好的老寿眉饼。
经过煮茶后,即便不额外添加红枣,茶汤中也自带着清甜的枣香。
这股枣香,与甜腻的红枣有所不同。
它类似于煮红枣水时,飘散在空气当中的水蒸气,所散发出的阵阵清香,甜而不腻。
加料,成了多此一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6》
闻着袅袅茶香,听着水沸之声。
让原本寂静的屋子,多了几分暖意。
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
关起窗子,煮上一壶茶,两耳不听窗外事。
不管户外如何寒冷,只求心中温暖。
一杯好茶,让孤独的心,不再无处安放,不再四处流浪。
只让人觉得舒服,在这么大的世界里,得到小小的慰藉,足矣。
暖流涌入心扉,给足了满满的归属感。
今天,你煮茶了吗?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