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给相声大师甘当二十年陪衬的御用捧哏!潇洒儒雅不输侯宝林!

  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名字能在中国相声发展长河中名垂青史,源于他精湛的表演技艺以及对幽默的深刻理解。不过,对口相声需要捧逗之间默契配合,正所谓红花还需绿叶衬。在侯宝林的相声从艺生涯中,辅佐在其身边的捧哏名家不胜枚举,像大家所熟知的有郭启儒、李国盛、郭全宝、张世芳(侯一尘之徒)等等。这其中老郭爷郭启儒先生对于侯宝林的成名响蔓儿给予了莫大的提携。

  侯宝林自幼生活在北京,但他真正成名却是在天津。在跟随恩师“大面包”朱阔泉学相声艺满出师后,侯宝林决定到天津跑码头。但当时他并没有固定的捧哏搭档,于是便在天桥找到了师叔辈的相声老艺人郭启儒。当跟老郭爷说天津那边的园子里邀角儿,想让怹一起去给自己量活时,老郭爷并没有满口答应,主要原因不是觉得这位师侄能耐不济,而是考虑到生活温饱问题,毕竟那时郭启儒已有家室妻儿,去外地卖艺是一份收入两份挑费。

  在侯宝林的再三恳求下,郭启儒还是答应了他。没想到,到天津没多久两人就一炮而红,还在观众中得了“幺鸡”、“土豆”两个响亮的外号。这一来不仅收入上可以拿到“整份”,甚至还得到了与唱“大轴”的鼓曲艺人同样的地位和报酬,这过去的相声行业来说是破天荒的。即便当时小蘑菇、赵佩茹是天津最炙手可热的红角儿,侯宝林郭启儒仍凭借满身的好能耐在曲艺之乡站稳了脚跟,紧接着从天津红遍全国。

  侯宝林与郭启儒搭伙合作长达二十余年,而郭启儒也深谙侯宝林的使活路子。从量活风格上看,老郭爷在台上尽显儒雅之风。不管侯宝林使哪块活,郭启儒从没在台上表现的抢风头甚至咄咄逼人。但两人的合作又不是一头沉,老郭爷在表演中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给“相声大师”捧哏年头最长的老先生,怹对于量活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曾提出“一个演员在台上应潇洒,但不应给人闹的感觉。身体不僵、脚步不快。台下不管观众多少,都当成是自己的知心朋友。脸上的皮肉松弛,似笑不笑。嘴不要张得太大,大嘴一张,观众一瞧,‘干嘛,要咬人哪!’也不要把脸拉挺长,谁也不该你的。一定要和观众感情融洽,这样观众才能和你产生共鸣。”

  按照门里规矩,捧哏的不能挡或者抢逗哏的包袱。包袱让捧哏的挡了、抢了,导致没响,这是捧哏的过错。唯有做到不挡不抢,尺寸适中,才能使人感觉捧得“滴水不漏”。“在台上捧哏演员虽然话不多,但从上台那刻开始就必须全神贯注投入其中,现挂接得住、包袱垫得稳、失误圆得巧,这是成为一个“好量活的”必要条件。”

  从侯宝林与郭启儒两位留下的相声段子中不难听出,老郭爷在量活时几乎不翻包袱,顶刨撞带也都收着尺寸,“顺势而为”的捧哏反而更是适合侯宝林的表演风格。两位在舞台上又都是以“帅”著称,侯宝林的帅表现在使柳时的潇洒大气,而郭启儒的帅则是台上气定神闲的儒雅。

  在相声门里,能被称作“大量活的”必须要兼具“掌”和'量'的能力。所谓“掌”即根据台下观众反应适时把控整个段子节奏,而“量”则是考验捧哏演员对段子理解深刻程度、对表演情绪的拿捏以及临场与搭档的默契配合,能把逗哏扯远了的话巧妙的拉回来,能托着逗哏的把包袱抖的更脆,这是作为捧哏演员阅历的积累。可以说在“掌”和“量”之间郭启儒先生运用的炉火纯青。最后借用老郭爷常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这段相声许我不说,但不许我不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