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奇案:遇害女尼口中,多出半截男人舌头
文/刺猬
清朝初年,登州府治下某县。
一日,三五村妇结伴而行。东家长西家短,叽叽嘎嘎正聊得欢,一座尼庵出现在眼前。
也是闲得慌,一妇人轻手轻脚走上前,透过庵门想瞧瞧那尼姑在干啥。
这一瞧,顿如活见了鬼,扯着嗓子惊声尖叫起来:“出事了,死人了——”
01
尼庵内,的确出了命案。
久居于此的女尼死了,衣衫不整,斜卧在地,满口污血,圆睁一双杏仁眼,样子甚是骇人。
接到报案,知县带上衙役,又找了稳婆,匆匆赶往案发现场。
稳婆,三姑六婆之一,即旧时民间以接生为业的接生婆。同时兼职“女法医”,协助对涉案女性进行查验。
古代接生婆雕塑
进入庵门,轰散围观人群,稳婆开始检验。
尼姑衣裳被撕烂,胸口有致命刀伤,脖颈、腿上抓痕道道,历历在目。
由此基本断定:昨夜,有歹人潜入尼庵,欲行不轨。因遭强烈反抗,遂起杀心,一刀毙命。
因现场已被村民破坏,再没提取到有价值物证,这案子怕要难办。
皱眉思忖间,知县盯住了尼姑的嘴巴:“怎么会有血?”
稳婆托住尼姑下颌,一个巧劲捏开了唇齿:“大人,嘴里有东西!”
取出一看,居然是半截舌头。是别人的,被其咬断的。
知县登时眼亮:“张典史,马上带三班衙役,路口设卡,全县搜捕缺舌之人。”
02
听闻差派,负责全县治安与缉捕盗贼的典史立即召集捕班人手,兵分多路,探查、抓捕缺失舌头的人去了。
舌头被咬掉,这特征比较明显。首先,得找郎中止血,上药;其次,舌头少了大半截,两腮会肿。是不是牙疼,一张嘴就知道。
所以,片刻光景,捕快就逮回一个脸颊肿胀如馒头的武举人。
“大胆恶贼,速将所犯恶事如实招来。”惊堂木拍下,知县沉声喝道。
武举人连连摇头,一字不吭。
“进了衙门,还敢硬杠不说?来人呐,抽一百打板!”
这回,武举人的脑瓜子摇得更厉害了,跟拨浪鼓似的。
倒是从旁录证的师爷有见识,压低声音道:“大人,他舌头被咬掉了,说不了话。不如,让他写吧。”
对啊,我咋把他没舌头这茬给忘了。知县遂命衙役送上笔墨状纸,让武举人书写辱尼害命的犯案经过。
嘿,估计这武举也是花钱买的,居然不识字,连自己姓名都写得缺笔少划。
说不出,写不了,那咋整?
知县稍加思忖,冲师爷使了个眼色:去,你帮他写。充分发挥你的才华,用笔杆子戳死他。
连女尼都不放过,留这祸害在世,纯属浪费粮食!
03
录完没舌头的“口供”,又拿断舌在武举嘴里对了对,断痕基本吻合,遂抓过他的手画押摁手印,这桩索淫杀尼案也便宣告完结。
接下来,案卷呈报登州府。因人证物证俱全,遂核准斩立决。很快,刽子手便高举鬼头刀,送武举人踏上了黄泉路。
至此,从抓捕到结案,可谓非常顺利。如果咱也结束,想必很多朋友会撇嘴:这啥玩意,没反转没看头,没劲。
别急,反转这就来了——
但说审案那日,在衙门外挤挤嚓嚓的人群中,有个李姓秀才也在看热闹。
此人颇具才华,在外谋了个教读(相当于私塾老师)的差事,平素经常不回家。
妻子姓周,生得姿容冶丽。
当看到在师爷和衙役的“帮助”下,武举人画押下监,一丝不为人觉察的笑意,从李秀才的嘴角疾掠而过。
案件已结,李秀才也回了家。
前脚刚进门,妻子周氏便畏惧迎来,吞吞吐吐:“老公,那、那谁…”
“判死了。”李秀才一脚踹开周氏,恨恨道,“从今往后,你再敢不守妇道,给我戴绿帽子,哼,他们就是你的下场!”
“我不是有意的,”
“闭嘴。自古男女授受不亲,女子失节,就该去死!”
04
原来,几日前,李秀才得了空闲,乐颠颠回家和娇妻团聚。
刚走到半路,恰遇一同乡。寒暄间欲言又止,似有隐情想吐。在李秀才的再三追问下,同乡才支吾说,恍惚几次看到周氏进过尼庵。进时急切娇羞,离开时喜悦慌乱。未几,武举人也躲躲闪闪,出庵而去。
一次叫恍惚,几次还叫恍惚,总不能次次看走眼吧?
李秀才听得额冒绿光,心头蹿火。回到家,闩上门,黑脸一声骂,周氏便双膝屈沉,跪了下去。
“老公,对不起,都是尼姑和酒惹的祸啊。”
顷刻,周氏哭得梨花带雨,哽咽道来——
在李秀才在外教书之时,周氏一直独处。人正年轻,长夜漫漫,难免寂寞。实在无聊,她便去尼庵找尼姑诉说清苦。
两人早便熟稔,当算闺蜜,平素时有往来。
只说这日,尼姑来了周氏家,聊完天出门回庵。周氏送她一程,恰被武举人瞄进了眼里。
前文已表,周氏相貌标致,眉眼如画,自是惹得武举人心头发痒。而他与那姑子本就暗通款曲,苟且有染。
见他满眼放色光,一脸垂涎状,尼姑笑道:“怎么,馋了?人家可是有夫之妇。”
“姐姐,我就没见过长这么靓的女子。帮帮忙,给说合说合呗。”武举人央求道。
“我了解她,绝非水性杨花之人。”尼姑媚眼迷离嘻嘻笑,“你若让我满意,我便想个法子帮你。”
一双居心不良的男女,就这样沆瀣一气下了套。
05
又过几日,尼姑约周氏去了庵堂,喝酒解闷儿。
周氏本不胜酒力,酒菜里又做了手脚,一盏入喉便觉头晕脑热,昏昏欲睡。刚被搀扶进偏房,武举人便接踵跟入…
不知过了多久,周氏醒了,又惊又羞又气又恨,甚至想撞墙而死。“闺蜜”则从旁多番相劝——
你老公常年在外,不知怜惜;你日夜独守空房,苦苦煎熬,多亏。人生苦短,须及时行乐,何必为难自己?
听听,这是一个出家人说的话吗?分明是离经叛道,理当拔舌。
但,正是在其劝诱下,周氏渐渐收了泪,心活了。
听完妻子诉说,李秀才寻思半晌,伸手扶起了她:“出了这事,不能怪你。”
“老公,你原谅我了?”周氏泪眼涟涟问。
李秀才道:“今晚,我假装像往常一样去学馆,你约那厮来家里相会。”
周氏听得心头一紧:“你想干啥?”
“你,必须,咬断他的舌头。从此我便再不怪你。不然,后果你自己想。”
一字一顿说罢,李秀才笑了。那笑意,阴恻恻的直叫人胆突突肝儿颤。
06
事到如今,周氏只能照做。
若被休妻,扫地出门,名声尽毁,也就只剩死路一条了。
是夜,武举人接信儿屁颠屁颠登了门。
周氏心一横,牙一咬,咔嚓,武举人的舌头顿断为两截,吃痛而逃。
等他逃去,躲身暗处的李秀才则取了那半截舌头,直奔尼庵。
抓起那尼姑,一击毙命,紧接着将断舌塞入其口。
连夜回返,又将行凶刀具丢进了武举人家的柴草堆…
谁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秀才想杀人,九命也难逃。
这桩公案,出自民国徐珂所著《清稗类钞》,收录于“狱讼类”卷,篇名曰《咬舌案》。
“某县有秀才某,妻美而艳,秀才教读于外,恒不家,妻独处。村有一尼庵,妇与尼善…”
“夕约孝廉至,妇抱之,以舌入口而相戏。乘不意,骤咬之,孝廉大号,失舌而去。秀才夜持刀径往庵,杀尼,置舌于尼口…”
整个作案过程,李秀才设计得几近完美。官府过堂,判武举谋色害命,依律处斩,并具结归档。那么,此案又是如何东窗事发,流布民间的呢?
在《咬舌案》文末,作者给出了一丝线索:
“秀才自此薄其妻,纳一妾,妻宠骤衰。”
老公纳妾,苛待妻子;小妾转正,欺凌正室。万般绝望之下,干脆撕破脸皮一块玩完!
可能之一,那便是周氏在自戕而死前,告发了李秀才杀人害命。最终,谁也没落好。
行文至此,结案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