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核心稳定性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CTS)以往在体育领域应用较多, 近年来,作为一种治疗新技术逐步被引入到临床康复领域中。
人体核心区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位置在膈肌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处于上肢和下肢的结合部位,是所有运动的起点和上肢与下肢对角线链接的枢纽。腰腹部则是核心区里比较重要的位置。
围绕在腰-骨盆-髋关节核心区的肌肉,就是核心肌群,包含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核心肌群分为深层稳定肌(腹横肌、多裂肌、腰大肌、髂肋肌、最长肌、腰方肌中束、横膈肌等)和表层运动肌(腹直肌、腹斜肌、竖脊肌、腰方肌、盆底肌等),分别参与稳定耐力运动和快速运动。
核心稳定性就是核心肌群对腰-骨盆-髋结构活动的控制能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了稳定性、协调性、运动控制、平衡性等多种因素。脑卒中的患者中大都存在躯干功能障碍,表现为躯干肌力量减退和激活延迟、躯干肌位置觉障碍、坐位时身体重心偏移和步行时躯干不对称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提高人体核心稳定性,改善神经肌肉控制。构建运动链,为肢体运动创造支点,提高人体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同时稳定脊柱和骨盆保持在正确的姿势。
日本 Higashisaitama 国立医院的 Haruyama 等设计了关于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平衡能力和躯干功能影响的研究,将受试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不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改为接受400分钟的核心稳定训练;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结果对照组的受试者在动态平衡量表、TIS总分、骨盆倾斜主动活动范围、Brief-BESTest、TUG和 FAC 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与常规的传统康复训练相比:
核心稳定性训练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
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下降,核心稳定训练在非稳态下锻炼姿势的控制能力,更好的训练人体深层的小肌肉群,增加核心力量。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的改善
脑卒中后患者腰腹部肌肉力量不足,腹部的深层肌肉一般表现为迟缓和低兴奋,导致深层肌肉负责的稳定和耐力运动有障碍。常出现运动和感觉通路发生障碍,导致肌张力和肌力异常及运动控制障碍,最终产生平衡功能障碍。核心稳定性训练依据不稳定的外部支撑,调动更多的控制平衡肌,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并且疗效持续良好。
核心稳定性训练有助于躯干的稳定
无论是上肢运动还是下肢运动,运动前,最先被激活的总是腹横肌(核心肌群的深层稳定肌),为了增加腹内压力,并为运动前准备稳定的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促进躯干感觉的恢复,增加神经肌肉系统的本体感觉,有助于躯干的稳定,改善患者躯干深浅两层核心肌群的平衡能力。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和下肢功能的改善
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增加运动时由核心向肢体的能量输出,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强化身体的动力链,并进一步提高上肢和下肢的运动功能,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协调上下肢的发力和肌肉之间的收缩,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提高四肢的整体运动能力和步行功能。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立足基层服务百姓健康,我院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共建康复专科联盟,共同开展专家坐诊义诊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区域内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郭学军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擅长颈肩腰腿痛、面瘫、偏瘫、四肢瘫、失眠症、青春痘等疑难病症的综合康复。
党长林
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学会委员,河南省针灸学会脐针专业委员会常委,新乡市康复医学会疼痛康复副主任委员。擅长颈肩腰腿痛、外周神经损伤、脊髓损伤、脑卒中后遗症等治疗及康复。
杨致奇
医师, 中医骨伤专业,先后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进修学习,擅长脊柱脊髓损伤、创伤及关节术后的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