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从为己的层面理解儒家

1、孔子的为己学问:自己了解自己

《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是很难展开的。我们都知道言有大小深浅之分,那些平实的话往往包含很深的道理,喋喋不休的言辞反而没有多少营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支配言辞的是知识或智慧的掌握程度。也就是说听一个人说话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智慧水平。

上面是孔子自己描述自己一生的言辞,“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说自己15岁有志于学,志与学到底啥关系呢?不好说。“三十而立”,这个立字如何讲呢?也是讲不清楚,“四十而不惑”,不惑大概就是不糊涂的意思吧,但若追问对什么不惑?如何客服的不惑?真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猜测到的。“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个什么鬼?知天命知道哪些内容?也不是随便就能说清楚的。“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一种什么层次?为啥不是眼顺,怎么才能达到这境界?更不可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更难,这一条是孔子学问造诣的顶点,是经过前面的志学、不惑、知天命、耳顺等修炼而来,前面的那些我们尚且不懂,后面孔子七十岁时的进境更是摸不着头脑。

我们现在大学学的都是按照西方学术改造的学问。用西方的体系来体会孔子的这些话,只能说孔子所讲的这些志学、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与当下高深的物理学、化学、数学、文学,乃至政治学、教育学都没关系的。连同所谓的智慧学--哲学也不像。不逾矩怎能会是哲学呢?

孔子这段话似乎是说他自己,——说他自己的生活,说他自己的生命,说他自己这个人。大概可以说,他由少到老,从十五到七十,最关心、最努力、最着眼的的就是他自己个人的一身。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的再客观些,就是孔子他找到了了解他自己的办法。他的学问就是要自己了解自己,自己对自己有办法;而不是要自己不了解自己,自己对自己没办法。

进一步体会,他说“不惑”“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内容固然无法展开,可是我们约莫能猜出,在那节点,孔子的心里应该很通达,自己对自己很有办法,至少自己不跟自己过不去。我们当下的人,很多社会精英还经常抑郁,很多高学历的企业家自己跟自己打架,自己管不了自己,自己拿自己没办法。我们从当下物质高度发达的当下,和2500年的孔子对比,我们不难看到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己生活很顺适,自己对自己很有办法。这个意思不算乱猜,是完全能体会到的。

孔子一生都是致力于让自己生活顺适通达,敞亮明白的。历史上很多人,不管是目不识丁者还是学富五车者都是自己找麻烦,自己找不愉快,且往往都向外找解决的途径。孔子则完全不一样。

孔子的这套学问究竟是什么学问?《论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孔子夸奖颜回却是“不迁怒,不贰过”。我们分析“不迁怒,不贰过”:从字面意思可以知道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哲学不搭边。“不迁怒,不贰过”大概是说颜回个人生活上的事情。若进一步思考还是:研究他自己,了解他自己,对自己有办法。“不迁怒,不贰过”,说的直白些就是不跟自己闹别扭,自己对自己有办法。这样孔子学问是什么,从这“不迁怒,不贰过”中似乎可以得到证明。

根据日常经验我们知道木匠的好徒弟就是会作木工活的。裁缝的好徒弟就是最会缝衣服的。那么孔子的好学生,就是“不迁怒,不贰过”。

我们当下学的都是西化的学问,就是对外界的事物都很有办法,手机不用电线也能接受声音,有信号能看视频,地下看不见的石油、黄金、煤炭都能想法子看到。就连人体组积也能用x射线成像,连远在高空的月亮也能登陆,简直是上穷天际,下极地层,都有办法。就是对人自己没办法,不了解自己,安不下自己的心。能改天换地,能上天入地,就是对自己毫无办法。

实际上真正的智慧还是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智慧。说的再简单些就是要人的追求别眼睛向外寻找,外用是没有智慧的,除了野蛮就是杀戮,当把追求回返到自身的生命上来,让生命驱使智慧,而不是让智慧去奴役生命。

2、儒家为己之学的彼此展开

儒家的理念从修身养性到治国平天下,博大精深,要言之,大约就是由此至彼,可贵的地方是,“此”是什么?“彼”是什么?

儒家的理念彼此简单的说,由近至远,由小至大,由内至外,由表至里,由易至难,由形式至本质。也就是由己至人,由人至己展开。

也可说,儒家是同与异之对立统一,己与人之对立统一,序与非序之对立统一,止与非止之对立统一。

A、孔子的恕道:

孔子在《论语》里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复:“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中国儒家所传习的忠恕之道,或单提一个恕字,称为“恕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宽容精神。

《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论语》中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简单讲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的意思是“我不希望别人把事情强加到我头上”,这一点实在太难了。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并非独立的个体。人在社会上生存,社会就像一张大网,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既不能挣脱,也不能逃离,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受到他人制约。为了生存,为了周围的亲人,许多时候,人都要做一些别人强加到自己身上的、违背自己愿望的事情。

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唯有生命超越凡俗,才可以达到不受世间人事约束的超脱境界。

B、 仁、义、礼、智、圣,的由此至彼,由彼至此。

仁者,通而能感,由人至己者也。义者,感而能通,能践行自己认可共鸣之理念于外,由己至人者也。礼者,由动作规范而至于精神修养,由形式程序而至内在诚意,由外至内,由内至外者也。智者,由过去推至未来,有近小推至远大,见微知着者也。圣(圣)者,耳,信息之输入也;口,信息之输出也;

王,三横一竖,沟通天地人者。故圣为由此至彼、由彼至此,信息汇聚整合之结点也。

任何一套学问,总是遵循知识的累积、人格的修养、人群的相处、国家的治理,都遵循由近至远、由小至大、由表至里、由易至难、由己至人再由人返己的路径。

我们看儒家的小学、大学,仁义礼智,爱有差等,亲亲爱人,内诸夏而外夷狄,不外乎此。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儒家的经典《大学》来看,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过程来看,是由起点到终点的一条完整路径,是一个至大无外,至小不破的圆圈。这条路的起点是“己”,终点仍旧是“己”。也可说儒家是由己至己。此是“己”,彼仍旧是“己”。

C、孔子的教育理念看己的安生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说:“志向在于道,执守在于德,依靠在于仁,游息在六艺之中。”艺——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朱熹《论语集注》说:“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

孔子的教育是从自己出发,再回到自己,一以贯之的观念体系。

要理解儒家,无非一个己字。

由己、克己、明己、立己、信己、尊己、为己、行己、尽己、推己、成己,总是一个己。此个己,若能一以贯之,自然好,然其难亦在此。

儒家至于极处,也说“无己”。无己并不是真的没有自己,只是不固于己而已,能做到超越世俗的自己。

庄子讲的无己是极限境界,不可轻谈,不可妄谈,这和儒家的无己是相通的。

若果兼爱,则天下日日有人死,日日当如丧考妣,悲痛难抑矣。真如此,则还有生人之乐乎?

3、儒家思想的展开

a、儒家思想的起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的推广。

    爱自己是人的本性,也可以说是本能。这种是普遍存在的,且是相对稳定的,西方的很多学说理论也是建立在人性自私自利的基础之上。例如市场经济。不同之处是,儒学选择了“忠诚”,也就是把对自己的爱推广到别人身上的过程是以忠诚为把柄的。

这种推己及人,从积极的角度去做该做的事,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消极的角度不去做不该做的事,就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理念的展开,对君主强调忠,对父母强调孝,对朋友强调义,对兄弟强调悌。所以最重要的是保持这种心思,发挥人性中的善。这种由天--命---性推开来的架构怎么看都是高屋建瓴。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并进一步推出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怜悯之心、羞耻憎恶之心、谦逊辞让之心、明辨是非之心,就不能算是个人。这是孟子对“人”之为人的界定。

同情心,是仁的萌芽;羞耻心,是义的起点;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初始。

2、与推己及人的理念在人际关系层面的展开,就是家国一体。

推己及人,就是把对自己的爱推广到别人身上,最先被爱的必定是离自己最近的人,也就是家人。然后进一步,把对自己父母的爱,推广到别人的父母身上;把对子女的爱,推广到别人子女身上。若能施行就会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充满爱与人性关怀的社会。

3、儒家理念对中国人的终极贡献,或许是君子人格。

孔子的君子概念是: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坦荡荡,君子喻于义(见《论语》)。

但如何判断是不是君子?

     君子首先要有道德坚持。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问话于子路、子贡和颜回,“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是我们的学说不对吗,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困境?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也,而天下不能容,如果是我们的道有问题,那是我们的耻辱;如果我们的道没问题,别人不能用,那是别人的耻辱,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很高兴。(见《论语》)

所以,君子要在穷困(古时的“穷”并非指没有财富,而是陷入困境,理想不能实现,才华不能施展。表示没有财富,用的是“贫”)的时候仍然有所坚持,有所不为(君子固穷),而小人却会在原则和底线上让步(小人穷斯滥矣)。(见《论语》)君子不一定要具体做什么事,但是一定要有道德精神。

       但只谈个人道德修养是远远不够的,最终是要做事,要承担家国责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还是要落到百姓头上;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还是要为家国天下做出贡献。(见《大学》)

诸葛亮讲道德,“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见《诫子书》),也讲务实作为,“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出师表》)。

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岳飞讲“精忠报国”。

文天祥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0)

相关推荐

  • 学习的力量-“一日一经典”之“知己知人”

    2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埋怨,因为君子之学为己.自己不了解别人要忧虑,因为学将无以致其 ...

  • 你最喜欢《论语》里的哪句话?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是孔子夸赞颜回的话,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没有之一. 孔子喜欢颜回,不是没有道理的.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里哪位最好学呢?孔子说,那 ...

  • 网上论语百日学习第31天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2019年6月12日星期三(第31日) 7组侯保成的打卡记录: 1. 听录音,读原文:<论语·雍也第六>6.3  [ 2 分] 2. ...

  • 晓锦源:心主神明 怎么理解

    晓锦源:心主神明 怎么理解

  • 晓锦源:选择发展还是选择完善

    四言诗衰落后出现了楚辞,楚辞衰落后出现了五言诗,五言诗衰落后出现了七言诗,古诗衰落后出现了律诗绝句,律诗绝句衰落后出现了词. 这是因为一种文体通行的时间长了,作者就越来越多,自然形成了格式套路. 豪杰 ...

  • 晓锦源: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

    2019年8月27日凌晨,京雄城际铁路跨津保铁路连续梁,来了个"空中转体".两个重4000多吨的梁体,在30米的高空旋转近60度,73分钟后桥面"握手"对接,合 ...

  • 晓锦源:海岸线经济--看不懂的未来

    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城市多数沿河而建.这主要是考虑到水的因素. 历史上的中心城市,多分布于距海岸较远的大陆内地.   沿海城市都不是大城市. 迄今,中国政府已将111座城市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 ...

  • 晓锦源:刘邦的家族识人,技高一筹

    晓锦源:刘邦的家族识人,技高一筹

  • 晓锦源:思考工商业与农业

    晓锦源:思考工商业与农业

  • 晓锦源:粮食依旧是时代的痛点

    看到问题: 今年受蝗虫肆虐和疫情影响,全球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粮农组织几次警告今年全球可能遭遇粮食危机. 中国历史上受粮食影响,而造成的的动荡,数不胜数.鉴于此,我们有储备粮机制,而且没受蝗灾影 ...

  • 晓锦源对城市帝国,关于农村发展的商讨

    最近看了城市帝国馆友的文章,觉得很有启发,写如下的感想.但对他的提法并不认同. 城市帝国认为,农村渐失生机,究其原因有两个:1.种地不赚钱,:2.小农经济,劳动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无法在全球化农业 ...

  • 晓锦源:印度的现代化之路依旧漫长

    晓锦源:印度的现代化之路依旧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