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首诗,他付出了23年的代价

有句俗话叫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形容一个人在受到挫折打击之后,或者是在困难险阻面前,仍然充满着信心和希望。用网络上的一句话说,就是“拍不死的小强”精神。这句话是谁说的呢?这个人就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大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豪迈的诗句,源自于他本人就是一个“拍不死的小强”式的人物。刘禹锡和三国时期的刘备一样,也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自幼聪慧,21岁进士及第。但是他在官场上却是命运多舛,起起落落。在人生的低谷时期,刘禹锡写出了许多意志坚定、乐观豁达的诗文,比如《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了他对前途充满的豪情壮志。所以被后人称为“诗豪”。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但是他在政治上改革的热情依旧不改。其中有一次就是因为他写讥讽诗,去讽刺守旧派被贬的,这一贬就是十四年。可是十四年后他依旧不改,还为自己的讥讽诗写了个续篇。下面我们讲这个故事——

刘禹锡从政之后,他的才华受到了太子侍读王叔文的器重。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唐德宗。唐德宗登基之后,重用王叔文和王伾。王叔文一贯主张政治改革,曾经一度形成了以他们三人和大文学家柳宗元为主力的改革集团,后人称为“二王刘柳”集团。他们的改革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在保守派的联合攻击之下,半年之后,唐德宗被迫下台。改革失败,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赶出朝廷,被贬为偏僻地区的司马小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司马事件”。

在偏远的朗州(现在的湖南省常德市)苦熬了九年之后,刘禹锡被召回长安。当时的长安有个玄都观。玄都观里种植着千树桃花,春天的时候开得很好看,很多高官达贵都去赏花。刘禹锡也去了。看到那些桃花林中流连忘返的高官贵人们,当年改革中提倡的“廉政”思想又作怪了。于是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游玄都观》:“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表面的意思是:“长安的道路上鲜花盛开,人马来往扬起的尘埃扑面而来。来来往往的人都是说看花去了。玄都观里面的这千树桃花啊,都是我刘禹锡走后栽种的。”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如果不走,推行的改革新政是不允许这样奢靡的。这一下可闯了大祸。于是刘禹锡再次被贬到更偏远的播州(现在的贵州省遵义一带)去了。

在偏远地区改造了十四年后,刘禹锡又回到了长安。谁承想,他还是改革的激情未改。来到长安后,他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在内容、意境和手法上,都是前诗的继续,并且有意和前诗作对比描写。玄都观内外,昔日紫陌红尘扑面,看花人潮涌一般,是何等红火,何等热闹!今天却是“百亩庭中半是苔”,再也没有人来游赏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玄都观中“桃花净尽菜花开”,桃花没了,改成种菜了。这是有意的把十四年前后的景象进行对照。讥讽施政者的无能。接下来,刘禹锡更是嘲弄施政者,故意反问当年那位“种桃树的道士”去哪里了呢?最后刘禹锡没忘了满怀信心的,充满自豪的说了一句:“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句当中充满了对保守派势力的极端蔑视。最后一句则是表达了诗人对改革新政充满的信心和期待。

通过上面两首诗的对比,我们看到刘禹锡在改革失败23年之后,仍然对于改革充满了信心和热忱。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种信念,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的这种在困难面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学习。但是当时的权贵们不这么想,他们看了刘禹锡的诗歌以后,又生气了。于是刘禹锡就有又一次被贬往洛阳,做了个闲职——太子宾客。

这里是乾訸书苑,这里有文学,有历史,有远方,还有诗。

乾訸书苑          每日不同

周一    易经      周二    儒家

周三    道家      周四    儿童蒙学

周五    诗词天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