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卷十四——不可下

不可下十六章

不可下一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1 脉濡弱者,阳虚之诊,此为肝脾之阳虚,此不可下,下则败中,胃气不降,浊阴上客,则心下痞硬。

  上阳气微,下阴血涩,关位之弱,必不可下。卫阳之微,则中于营血虚寒之风,风泄汗出,而反躁烦,此非太阳中风,此为内寒,阳气外亡,离根之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者,必不可下,误下败中,升降失职,浊气上逆,则心下痞硬。

2 此与不可汗一相同,阳微发汗则亡阳,阳微误下也败中。故濡弱之脉,是为阳虚之诊,阳虚之证,不可发汗,不可下之。以汗下亡阳而败中也。

不可下二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1 脉濡弱者,阳虚之诊,肝脾之阳虚,此不可下也。

  弱在关者,中虚,濡反在巅者,阴阳俱虚,弦在反上,阳逆不降,微在下者,阴分血寒,濡变弦者,弦为阳运,微为阴寒,则阳上实而下虚,下焦虚寒,则意欲得温,阳运则降,误下败中,则阳不能运。

  寸口之弦,尺中之微,悉因中焦之阳虚,微弦之脉,虚不可下,也不可汗,汗下亡阳,下利恶寒,则阳气不能自还也。

2 但凡濡弱诸微,皆不可汗下。

不可下三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为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抟,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小腹甚硬,小便则尿血也。

1 脉濡弱者,阳虚之诊,濡弱而浮数者,阳气上逆也。浮者,阳气离根,而外浮也,数者,胃气不降,胆木失根,相火上逆,客热之数也。数为无血者,血虚不能荣养乙木,血虚木燥,则甲木上火,离根上浮,故见脉数也。浮为阳虚,数为无血,相火离根而外热,表气不固,故自汗也,卫阳泄而恶寒,少阳不降而脉数,经气壅竭而为痛。少阳之病,往来寒热,脉数痛生,则经气郁闭,必振寒而战栗。肝胆脾胃,候在关上,微弱在关,则土虚胃逆,碍胆经降路,胆经痞结,故胸下满急,胆胃逆升,气道壅阻,肺降无路,故喘促汗也,而不得呼吸。呼吸则气鼓胁肋,故痛在于胁。振寒相抟,形如疟状。 

  濡弱为虚,医不知濡弱在关是为中虚,而反下之,故胃气愈逆,而胆肺俱逆,而令脉浮数发热也,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小腹甚硬,风木陷泄,小便则尿血也。

2 本条,脉濡而弱,是为阳虚之诊,浮数者,知为误下。弱反在关,濡反而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者,知为阳虚而误下也。濡弱为阳虚,误下则见浮数,故言脉反其常也。

附;357页,脉法五十,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故本条脉濡弱为阳虚,浮数为误下。故言脉反常也。

论;数脉无血,也可解为阳泄于上而阴不抱阳也。故师言阳浮不根于阴,浮为阳脱,数则为阳泄失根,故自汗出而恶寒。

不可下四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营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1 脉浮而大,浮为卫气之实,大为营血之虚。浮为阳气外脱而失根,大为营阴内竭不能秘阳。浮大者,阳不内根而外泄欲亡脱也,故浮为气实,大为血虚,大而内芤之义。

  孤阳独下阴部者,是血下脱而阳陷,膀胱湿热而闭癃,则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空虚而无尿,胞者是尿囊;今反小便利是膀胱不热,而大汗出是阳未内陷膀胱,而外泄也,法应卫阳当微。今反更实(盛),蒸发皮毛,汗出阳泄,大汗不止,津液四射,是夺血之温,则营竭血尽,表里干燥,烦不得眠。血逼肉消,而化汗液,暴泄不收,则胃气虚败,亡脱非久。医不知此,误以为小便利为土燥,误以为大汗出为阳明外蒸皮毛,误以为阳虚之浮大而为阳实之浮大,误以为里虚而为里实,而复以毒药攻其胃,是谓重虚其虚。表里阳竭,必误下如污泥而死。

不可下五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食多入,此谓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阳微则为咳,(前章:微反在上)。咳则吐涎沫,此以胃寒而气逆也。下之气降而脾陷,故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清气愈陷而浊气愈逆,胸中痒如虫啮。胃败而不纳,故粥入则吐。胆经不降,故两胁拘急。胸膈壅塞,故喘息为难。太阳寒水之经,行身之背,水寒筋缩,故颈背相引而掣。手之三阳俱虚,故臂则不仁,极寒而卫阳败泄,反汗出,其身冷如冰。而眼晴不慧,语言不休,则神明败矣。阳败如此,应不能食,而乃谷食多入,此为中气除根,而居膈上,反能食,必死之证也。心窍于舌,阳败神亡,则舌不能用,前之语言不休者,今且口虽欲言,而舌不得举矣。

1 微则阳虚,胃逆而咳,咳则吐涎,此不可下。误下则咳止,而利不休,误下除中,皆中败之象。除中者,中气除根。黄师经典之语,人非死于上热非死于下寒,乃死于中气之败也,438页,厥阴九,寒凉败中,中气除根也,名除中。

不可下六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未复,邪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凡外见数脉,必有里阴格阳,阳不下根,故动数失度。久数而不见停止,里阴未结也,一见停止,则阴邪结矣。正气内复,虽结必消,正气不能内复,则邪气却结于脏。盘据根深,外逼阳气,浮于皮毛之部,是以脉数。脉数者,不可下,下之阴邪愈旺,必上烦下利不止。盖盛于外者,必虚于内,见其外盛而知其内虚,是为良工。

1 脉数者,里虚也,阴不内交而外浮也,也就是中虚胃逆,相火不降之数也。久数不止,是为里虚格阳。数止则邪结,正虚未复,而邪气却结于脏,故邪气盘据,外逼阳气,浮于皮毛之部,是以脉数而见一止,或脉不数而见一止,而见结代之象,此即是动数失度也。

  脉数者,是正气里虚,而邪未结,此不可下,下之败中,脾愈陷而胃愈逆,必烦利不止。此是里虚,而非表证,故不可下。

2 为何而见脉数,因里虚也。里阴之盛,外格阳浮,不能内交。脉数者,就是心动过速之义。久数不见停止,则里阴之邪未结,一见停止,则里阴之邪结也,里阴之邪结,轻则脉数止,重则脉结代,结代之脉,即是现在心电图的早搏之义,其证为心悸怔忡,即是阳不下根之义。此即是正虚不能内复,而邪气内结于脏也。邪结则见脉促结代,动数失度也。阳不内交则浮数,阴邪内结则动数失度。

  脉数者,阳盛于外而虚于内也。见阳数之外盛,当知阴盛之内格。

3 脉法;脉数为热,数也为虚,本条数为阳浮而内虚,同是脉数,病却不同,阳浮之数,因里阴外格也;邪结于脏者,瘀血之结,如干血劳大黄丸,或寒结关元,或瘕疝之结。

论;久数不止,止则邪结,一见数停,里阴邪结,或见结代,结者,脉来缓一止也;或见脉促,脉来数一止也;或见虚劳杂病,脉芤涩弦细也。脉数者,就是心动过速之义。心动过速而久不止,止者则邪结,结则心脏偷停,又是现在的早搏,心悸,或心率不齐。此为邪结于脏,里虚内伤,如寒疝,瘕泄,积聚奔豚,或瘀血之结等等。

不可下七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左,肝气之郁。下之伤中败阳,生气愈败,是以拘急。

不可下八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右,肺气之郁。下之津亡气泄,阳神飞越,故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不可下九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烦热,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上,风木郁冲心下也。下之温气外泄,风木不敛,故烦热汗出,欲得水灌。

不可下十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动气在下,风木振撼于脐下也。下之温气亡泄,木郁克土则腹胀,阳气无根则头眩,风木不敛,则下清谷,浊气上填,则心下痞也。

1 脐为人身之中气,上下左右者,心肾肝肺,各应其位也。下伤中气,则动越甚。

不可下十一

咽中闭塞者,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咽中闭塞者,浊阴冲逆。下之阳亡湿动,则下重,阴盛胃逆,则水浆不下。

不可下十二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外实则内虚,下之阳亡气泄,则发微热,无脉而厥逆者,中气外脱,故当脐热。

按;现在小儿脐贴挺火,对调理小儿脾胃虚寒,有较好作用与效果,简单易行。

不可下十三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求水者,阳气未败,故易愈。

不可下十四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阴盛者,下则亡阳,阳盛者,下则亡阴,所谓坚者不受,瑕者受之也。阳病热多,下之阴亡,是以便硬。

不可下十五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必清谷腹满。

  阴盛而便硬者,下之土败木郁,故清谷腹满。

论;此阴盛之便硬当区别腑实之便硬,湿寒风盛,上消肺津下燥大肠,故见大便硬。若误以为腑实而下之则中气更伤,必下利清谷腹满,此观《四圣心源》便坚根源则知。

  不可汗四,形状虽甚相象,而其亡阳亡阴之根本则源委不同也。

不可下十六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桂枝柴胡汤,方在少阳七。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营卫和而津液通,神气渐复,谵语自止。

1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此为里虚,故不可下。桂枝柴胡汤,外和营卫,内通津液,神气渐愈,谵语自止。

2 本条也可以放在太阳篇学习,对比火劫误发汗亡阳的谵语证。当知。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点击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出现数脉,一定是上火了吗?阳虚也会脉数,数脉竟然有六种病机

    纪东涛 原创 首发 先说说数脉主的病机: 1主阳热亢奋故数,<伤寒论>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2主阴虚阳亢,脉数而细,即细数脉:阳虚不能内守而数浮,即浮数脉. 3主 ...

  • 3种异常出汗,自汗、盗汗、冷汗,中医教你怎么调

    大家好,我是雷师兄 动不动就出汗是怎么回事?最近呢 好多粉丝 已经虽然是冬天了,好多粉还给我反馈什么呢?天气非常冷了,但是呢,还是非常容易出汗 那么这个出汗.从ZY的角度 我们来辩证一下,它又分好几个 ...

  • 《伤寒悬解》卷十四——汗下宜忌与脉法

    汗下 汗下者,伤寒之法,而用之太过,则虚以实治,而或以亡身,用之不及,则实以虚治,而或以殒命.譬犹水也,载舟覆舟,水不任过,而破浪冲风,人之罪也,譬犹兵也,止乱生乱,兵不任咎,而纵敌长寇,人之责也.是 ...

  • 《伤寒悬解》卷十四·汗下宜忌 五十一章

    汗下 汗下者,伤寒之法,而用之太过,则虚以实治,而或以亡身,用之不及,则实以虚治,而或以殒命.譬犹水也,载舟覆舟,水不任过,而破浪冲风,人之罪也,譬犹兵也,止乱生乱,兵不任咎,而纵敌长寇,人之责也.是 ...

  • 《伤寒悬解》卷十四——不可汗下条,可汗条与可吐条

    不可汗下四章 不可汗下一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 ...

  • 《伤寒悬解》卷十四——不可发汗

    不可汗三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营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营紧胃中冷,微呕心内烦.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 ...

  • 《伤寒悬解》卷十一·少阴经全篇 四十六章

    少阴脏病 少阴以癸水而化气于君火,无病之时,丁火下降而交水,癸水上升而交火,水火互根,阴阳交济,二气合为一气,故火不上热而水不下寒.及其一病,丁火上炎而为热,癸水下润而为寒,遂成冰炭矣. 少阴病,但见 ...

  • 《伤寒悬解》——可下九条

    可下九章 可下一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寸大于关,关大于尺,人之常也,是以三部脉不平.三部皆平,是乙木郁于尺中,不能上达,故尺与关平,甲木郁于关上,不能下达,故关与寸平 ...

  • 【清荷文苑】钦定词谱·卷十四 下

    本词谱依据<四库全书>影印本标点.录入:录入时,统一用"○"标平声,"●"标仄声,应平可仄.应仄可平分别用"⊙"."◎ ...

  • 《伤寒悬解》卷十三——温病与痉病

    伤寒悬解卷十三 伤寒类证三十六章 1 伤寒类证者,温病,痉病,湿病,暑病,霍乱也.较之风寒,虽不同气,而实则同类. 温病一章 1 温病者,春时感于风露者也. 内寒里虚而有贼风,风泄皮毛,汗出而相火外泄 ...

  • 《伤寒悬解》旋覆花代赭石汤医案四条与瓜蒂散提纲

    附一:黄阳生医案:梅核气 刘某,男,28岁,1981年3月12日初诊,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有时咳出少量灰色粘痰,舌苔薄白,脉缓,属梅核气,乃气滞痰郁所致.治以利气开郁,化痰散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