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停更一天
自从去年冬天辞职以来,这个公众号是我唯一稳定的经济来源。
目前虽然有写故事剧本,但没写完,还不能交付。
所以,我真的把它当我的正经工作做,为了写文章,每天都在看书,思考。
把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阅历和思考,再用生活化的语言写出来。
这个过程中,发现,其实写科研论文是最简单的。
因为读完学术著作,再阐述自己的观点,语言体系,思维模式在一个方向。
但把学术理论,结合生活具体例子,用生活化语言,需要大脑强行扭转。
这就是为什么,人到了硕士,博士,青年学者这个阶段,平时行文,甚至说话都变得晦涩了。
因为在那个语言环境中浸淫太久,成了习惯。
一次,我在南开时,我师从的人类学教授袁同凯老师说:
你看研究生写论文,都是引经据典,某某说,某某说,显得自己学识多么渊博。
真正的大师呢?
只会说:我觉得。
我深以为然。
但是这个我觉得,是最难的事。
后来我听了一学期王处辉老师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博士课程,他永远在说“我觉得”,却经常让人恍然大悟,醍醐灌顶。
能用生活化的语言,把一个想法,给人说明白,让别人听懂,理解,觉得有帮助。
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看上去,我写的都是拉家常的文章,其实都是读完学术著作以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阅历消化后的产品。
但这样,不用学术语言,偏偏会让人觉得不那么高大上。
但从很多读者的反馈来看,我这样的做法很有意义。
我很欣慰,读者的鼓励也给了我写下去的动力。
这半年,我虽然很多时候奔波在火车上,甚至田间地头,但无论去哪里,我都带着书,带着电脑。
寻找着下一个选题,构思着下一篇文章。
前天晚上,后台有读者留言:今天没等到你的更新。
心头一暖,让我知道,在遥远的不可知的地方,有人在惦记着我。
一篇文章我往往要想一两周甚至一两个月,才能想明白,梳理清楚。
临时的选题,临时想,往往很浅薄,不会有真知灼见。
你这个月看到的题目,可能我已经思考了好几年了。
那就只能写写停停,做不到一天一更。
目前我还在写着一个故事,也基本是好几天想到一个有价值的人物或者情节,填补进去。
我知道自己水平远远不够,但还是想向《茶馆》,《前门楼子九丈九》这样的故事学习。
等我底稿写的差不多,润色阶段,计划在本号连载。
今天停更一天,因为有些问题还没彻底想明白。
最近天热,电脑也不太好用。
买了个电脑本来计划像别人一样用十年,结果第五年就不行了。
今天测评了一下它和家里的电饼铛,它比电饼铛热的更快更热,打个字都卡。
电饼铛也不行了,热的越来越慢,煎个鸡蛋老半天。
我怀疑电饼铛把它的功力传给了电脑,从此合而为一,让我工作的时候顺便烙个饼。
真是两小贴心。
祝夏日静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