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一、十二日有何風俗?

正月十一日,俗為岳父宴請子婿之日。初九慶祝天公誕辰剩下之食物,於初十吃之外,尚有剩餘,娘家不必再破費,利用剩餘之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故稱為「十一請子婿」。此俗尤其體現昔人之節儉,與今人對待食物之態度大異其趣。

北方人過年,大家印象中主要就是「吃餃子」,但在整個夏曆新年中,吃餄子之機會更多。餄子為我國北方民眾喜聞樂見之食品,最著名的就是韭菜餄子。

韭菜餄子

韭菜餄子,現多寫作「韭菜盒子」,或「韭菜合子」,但本字為「餄」。其實,餄子為餃子變種。其主要區別在於,餃子面皮小而薄,而餄子面皮較大且較厚。餄子與餃子另一區別為:餃子為煮熟、或蒸熟;而餄子則是烙熟、或煎熟、炸熟。

由於韭菜餄子之「餄」與家庭和美之「和」字諧音,且餄子亦為圓形,因此,吃餄子亦被認為具有「家庭生活,和美圓滿」之寓意。北方人吃餄子,分別於正月初三日、初八日、初九日以及十一日。俗稱「初三餄子往家轉(賺)」,寓意財源不斷;初八「餄子夾八,越過越發。」初九「餄子夾九,越過越有。」正月十一「餄子拐彎得利多」。

何謂「餄子拐彎」?

正月十一之「十」,漢語之寓意為「十全十美」,完美無缺之圓滿數字;後面再加「一」,則就有過整十、開始拐彎兒(重新再來)之意味,寓意新的開始。而「合子利」則是舊時買賣人常用之俗語,意即一本一利、本利相等;具體言之,即一塊錢的本錢、產生一塊錢的利潤。正月十一之所以能和合子利聯繫起來,是因為當十一寫作11時,這裡的兩個相同的數字1,極容易讓求財心切的買賣人聯想到帳本裡、那一本一利的「合子利」。「新年伊始,大發財源」,即「正月十一吃餄子,餄子拐彎得利多」話中之意。

賓陽炮龍節「炮聲不停,龍舞不止」

廣西賓陽縣於正月十一晚,舉辦獨具特色之傳統節日——「炮龍節」。「炮龍」為一種舞龍,但比常見之舞龍大,身長約四十米,短者七節,長者十一節。「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燃放鞭炮、夾道相迎,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故稱「炮龍」。

正月十一日又有祭奉紫姑之俗,最早記載「紫姑」之文獻為南朝宋人劉敬叔《異苑》。大致說紫姑為某人之小妾,遭原配嫉妒,並於正月十五日被害死於廁內,天帝憐憫,封其為「廁神」;民間將紫姑奉為弱女子之保護神。

另,傳統正月酬酢宴飲連日不絕,如烏雲密佈、陰雨連綿;至正月十二日方停歇,如雨住雲開。據《岳陽風土記》載岳州風俗:「自元正獻歲,鄰里以宴飲相慶,至十二日罷,謂其為『雲開節』。」

正月十二日,浙江西部地區有「迎蠟燭」之俗,其活動為迎巨燭,並燃之遊鄉。傳說當年劉秀逃至此地,官兵緊追,恐無法脫身,遂鑽入大蠟燭燈內,由百姓抬離脫險。後世為紀念此事,每逢正月十二日,民眾以竹篾紮製大蠟燭,外裱紅紙,彩繪五色,於其內點燈。大蠟燭有高三尺及四尺兩種,迎時八人一組抬起,前三尺燭,後四尺燭,鄉民隨之,遊鄉過村。

自正月十二日,民眾開始準備元宵佳節之慶祝活動,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本文據網路及文史資料綜合整理編寫,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特此說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