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聪明但不一定学习好——家长先弄清什么是“学习”
文/高英 〔原创作品〕
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与时代的快速发展,今后的人越来越重视学习,尤其家长们更是越来越重视自家孩子的学习。
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非正常情况自然要除外。
当温饱问题被解决后,督促未成年的孩子好好学习是家长尽养育义务的基本责任之一。不过,在尽督促义务之前,家长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学习”。
什么是“学习”?这个问题貌似很简单,实则挺复杂。
如果“学习”只是孩子去上学就自然出成绩,那这个问题根本就无需探讨。
为什么同样的老师所教的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参差不齐?为什么同一个家庭所养的不同孩子在学业发展上有好有坏?
这两个问题早就被无数人提出过,也被老多人解答过,可无论怎么解答都可以看出这两个问题折射出的是“学习”的复杂性。
除非给每个学生的大脑植入相同的知识芯片,然后去考相关内容,可以让诸多学生都考出同样好的成绩,否则“学习”所带来的多层次差异性永远会存在下去。
因此,人与人不同,在学习方面的表现不同,成绩自然不同。先抛开个人天赋、遗传基因等要素不谈,假定学生们真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会产生差距。
于是无论教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还有积极思考的家长们,都在探究产生差距的原因,这原因就涉及到什么是“学习”以及怎样才算是在“学习”的问题。只要弄明白前面所提到的原因,就能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妙方。
先来看什么是“学习”?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上关于“学习”的解释有两个:一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例如学习文化;一是“效法”,例如向他人学习某种经验。这理解起来不难,看着“学习”很简单,只要去学就行了。
然而具体到在校学生的“学习”,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如果简单的话,学生们就都个个学习好了。
根据自己和自家孩子的学习经验,再结合我所学习到的关于“学习”的知识,下面谈谈我对于学生“学习”的复杂内涵的理解以及对“聪明孩子未必能学习好”这一教育课题的初步思考。
正常情况下,当代晚出生的孩子总是比早出生的孩子更为聪明——因为越晚出生的孩子,不仅从胎儿时期就营养条件越好越丰富,而且从小耳濡目染的信息越多越先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越来越多的孩子显得很聪明,尤其是比自己的家长聪明得多。当别人夸你的孩子聪明时,家长一定要冷静,现在的“聪明”已非旧时代人的稀缺元素,就像现在的孩子有个才艺变得稀松平常一样——现如今聪明的孩子太多了,就像有才艺的孩子太多了一样。
或许因为现在的聪明孩子太多了,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现象也增多了,换句话说就是聪明的孩子学习不好的情况变多了——聪明人总想走捷径,做事不愿下苦力,随着课业日益繁重,聪明孩子不踏实学习的话就很难再轻松取得好成绩。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在小学低年级学习很好的孩子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就会落后,一些在小学时学习很好的孩子到了初中就会变差,一些在初中时学习很好的孩子上了高中就会跟不上的原因所在。
在小学到大学的学习阶梯上,越早显得轻松学习就能有好成绩的孩子,越容易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出现学习问题。这要引发此类孩子家长的警惕,以免孩子随着年级的日渐升高而不停滑下去。
那些成为佼佼者的中学生,一般都具有两个特点:踏实肯干和学习得法。而聪明孩子首先就缺乏“踏实肯干”这一条,随之也就学无章法,常有侥幸心理。因此,家里有聪明孩子的家长,反而要提高警惕,谨防自家孩子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人非常睿智地指出“聪明”与“学习能力”是两个概念。我的理解是,尽管聪明的人拥有较好的智商,在转化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方面占有先天优势,但聪明并不直接等同于学习能力。
除了天才和鬼才,一般人的学习能力都需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来,这其实是个好消息——老天是公正的,给了每个正常人在学习中能够通过“勤能补拙”来做到“熟能生巧”的机会,一个学生即使不很聪明也可以在学业方面表现优秀。
应该说在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弱是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基础。学习能力的优化则来自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状态的综合积极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关于这三者的相关知识,有心的家长可以上网自行查阅,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家长和老师只是对孩子说“你只要学就能会”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如今的中小学课程要宽度有宽度要深度有深度,已经不再是听听课、写写作业且仅凭死记硬背就能提高成绩的问题。
另外,因为迄今为止学校的教育还是大一统的,没办法因材施教,所以家庭教育要跟上,家长要对未成年孩子的成长有所推助,甚至有所托举,这也是育儿界总是强调“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原因所在。
高英写于2021年2月22日,正月十一,周一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