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敲钟过后,小鹏又将面对什么?
IAUTO
速度 深度 态度
导|语
2021/07/09
面对与日俱增的竞争对手,以及诸多虎视眈眈野蛮者的入局,挑战正在变得愈发严峻,留给小鹏需要证明的东西,还有许多。至于二次敲钟过后,这家新造车又将面对什么?答案看似集中在:一个更加诱人,同样充满变数的未来。
记者丨崔力文
责编丨石劼
编辑丨朱锦斌
“我从来没有去后悔,会重新创业。”
2020年8月27日晚9点,一定是令所有“鹏友”倍感欣慰的日子。虽然受疫情影响何小鹏无法亲赴纽交所,但是随着广州活动现场直播中倒计时趋零、钟声敲响,这位放下曾经所有功与名的创业者,收获了属于他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时间拉回到2017年8月,何小鹏走入阿里文娱CEO俞永福的办公室正式提交辞呈,之后他向所有员工表达了感谢,同时祝福了一手建立的UC前程似锦,并表示自己将会重新出发。
而他的下一站,则是三年前与李学凌、傅盛以及俞永福共同创办的新势力车企——小鹏汽车。或许那时的何小鹏,也不知晓这样的选择是否稳妥,不过愈发确信的是,如果说此刻,全球汽车行业向智能电动汽车转型的浪潮,已经变得愈发汹涌、不可阻挡。
殊不知,距离上一次“敲钟”仅过去314天,位于小鹏汽车广州总部,当钟声再次响起,何小鹏又将这家遭遇诸多磨难,但最终一一成功克服的新造车,再次带到了港股市场。
此刻,亲眼目睹公司实现“双重主要上市”,其心中早已满是欣慰。对于44岁的何小鹏而言,未来的路虽然看似依旧充满未知,但是至少体会过短暂的甜蜜滋味。
底气
上市首日,从最终结果来看,小鹏股价高开1.82%,报168港元,但随后盘中一度破发。截至收盘,小鹏首日股价为165.00港元,与发行价持平,港股总市值达到了2791亿港元。作为对比,早已赴港上市吉利,当日市值为2362亿港元。
一家是刚刚创立几年,年交付量仍未突破5万辆大关的新势力造车;一家是创立超过20年,年交付量早已渡过100万辆大关的传统自主豪强。
此刻,当二者纷纷身处同一片资本市场之中,认可度却是前者更高。面对这样的现状,只能说整个汽车行业的规则,或许早已彻底革新。终端市占率的确依然能够决定股价的走势,但更多时候,投资人希望能够看到的则是一家车企,更高的上限与天花板。
至于为何小鹏能够成为首家赴港上市的新造车,除了组织体系较为高效的执行力,不断推动进程之外,其身上所具有的“智能化”标签,占据了很大原因。
“小鹏汽车从创立至今,一直坚持自主研发,是中国内陆唯一一家能够将自家研发的软体、硬体深度整合,并且做到量产落地的企业;当中的产品研发包括自动驾驶、高级语音交互等创新技术,为更多消费者带来安全性与未来感兼备的创新驾驶体验,这也促成我投资小鹏汽车。”
上述一段话,来自于投资人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郑志刚,从中明显能够感受到,看好小鹏的主要原因,还是其在智能化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而它已然成为自主品牌中,唯一一家实现了全栈自研的自动辅助驾驶软件单独收费的汽车企业,并且在智能座舱层面,具有优势。
“本季度我们的整车收入中首次确认了XPILOT自动驾驶软件收入。自去年6月开始交付P7至2021年3月31日,我们已累计交付了2万3千多辆P7。其中,XPILOT 3.0的累计付费率超过20%,并且在今年3月达到了约25%。而XPILOT软件的变现,将成为除整车硬件销售外的持续性收入和利润来源。”
一季度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何小鹏确认了自动驾驶辅助系统NGP,已经拥有了变现能力。而在一季度已交付的P7中, 96%的车型支持XPILOT 2.5 或 XPILOT 3.0,选装率非常之高。
不久前,小鹏还公布了其6月交付情况,总交付量达6,565辆,小鹏P7达到4,730辆,再次打破单车型月度交付纪录。上半年,累计交付量已超过2020年全年,达30,738辆,是去年同期的5.6倍。
至此,顺利超越了一季度交付指引中所预计的15,500-16,000辆。上述种种利好,已然成为小鹏赴港上市的最大“底气”。
挑战
平心而论,在目前的“蔚小理”头部三强之中,小鹏看似并不是各方面综合表现最好的一个,但弥足珍贵的是,其展现出了一种极为顽强的生命力。
相比蔚来产品层面的高举高打,理想采用增程式实现差异化竞争,小鹏则选择了一条无比艰险的发展路径。不仅需要面对特斯拉的强势冲击,还要试图进入诸多合资车企传统燃油车型,长期盘踞的主销区间。
无论即将迎来中期改款的G3,还是自正式交付争议与掌声并存的P7,一直以来的生存状况,亦是如此。好在,最终结果足够令小鹏感到欣慰。而下半年,豪赌“智能化”的P5,也将正式交付用户,接受检阅。
从产品规划来看,明年小鹏也将正式进入30万元以上的纯电SUV市场。赴港上市招股书中,关于它的相关信息,终于浮出了水面。“这是一款基于P7相同平台的SUV,计划在2022年推出。这款车型预计将采用高级自动驾驶系统和加强版核心车辆系统。”
不可否认,身处一个尤其偏爱各种SUV车型的中国汽车市场,小鹏的确需要一款能够承担起“门面”的旗舰产品,起到类似于P7的作用。所以这辆被许多用户猜测,将会被命名为“G8”的新车,到来的节点还算恰当。
在它身上,或许能够看到小鹏的最新技术积累,包括XPILOT 4.0、下一代智能驾驶硬件平台、最新的三电系统、高压系统、超充平台等。而这款SUV的到来,也将使得小鹏自身的品牌形象不断上探,以便获得更高的溢价。
只不过,面对与日俱增的竞争对手,以及诸多虎视眈眈野蛮者的入局,挑战正在变得愈发严峻,留给小鹏需要证明的东西,还有许多。至于二次敲钟过后,这家新造车又将面对什么?答案看似集中在:一个更加诱人,同样充满变数的未来。
而在赴港上市活动结束后的专访环节,何小鹏面对媒体的提问,透露出一些能量密度颇高的信息。
“第一在研发方面我们会大力投入,这是我们的一个战略。去年我们在整个研发上是17亿人民币左右,今年可能是差不多要翻倍的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可以感觉到我们上面的投入有多大。”
众所周知,即便在营收、毛利率等方面,小鹏相比蔚来、理想,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但在研发费用支出一项上,却是三者之最,背后反映出的还是其想要在这场长期的竞争中,继续巩固自身智能化“长板”的决心。
同时,关于中国新能源市场接下来的走势,尤其是被视为“决战”拐点的2025年,何小鹏表示:“我对于2025年的渗透率目标比较高,我认为全国会到35%的渗透率,如果说超一线城市可能达到60%左右。我现在越来越去思考智能电动汽车,如果从10年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头部的聚拢效应会很强。”
换言之,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总体份额还会不断扩大,但是最终能够从中分羹的,只会集中在几家头部新能源企业身上,而更多犹豫不决、迟迟无法适应这种节奏的弱者,只能面临被淘汰的终局。
也恰恰是为了拿到这场决赛晋级的门票,在专访中,据何小鹏透露,对于研发的团队的扩充,目前已经达到了超过千人的级别。并且为了“广积粮草”,这家车企待时机成熟后,并不排除继续回到国内A股进行上市的可能性。
而这一切,都是小鹏在面对一场比想象中更快的变革到来之时,拼命增添自身成功突围可能性的佐证。赴港上市,则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崔力文|
爱车如命,
更爱电动汽车的小编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