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归来:故宫"千古风流人物"展

一、概述:"尚意”的北宋时代

先说名字:“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展。

然后我一直叫它苏东坡展,我以为这个展的主角百分百是苏东坡,我以为千古风流人物说的就是“苏东坡”,其实,它不如改名叫“北宋文坛群星闪耀展”,而其中,最闪耀的那颗星,自然是苏东坡。

很佩服策展人的思路,以点带面,以苏东坡为核心,串起了书画诗词,还带出了无数大牛,老实说,这比单看苏东坡一个人的才华表演强太多了。

一群人的辉煌,就是一代人的辉煌,一群人的优秀,就是一代人的优秀。

在一代人当中优秀,因此显得苏东坡更加的优秀。

我想说的是,这个展里,没有所谓的明星人物,他们是历史的群像,他们彼此仰慕,诗词唱合,文墨往来,笔墨由心,他们许多活得并不富贵、也并不如意,但都有某种内在的痴绝,表面看是作品,仔细看还是生命本身,是将生活化为艺术,而并非艺术点缀他们的生活。

这给了我很大的震动,也完全是超出预期的收获,由此更可以看出苏东坡的影响力,他的作品本身,给其他书画家提供了题材,提供了灵感,也提供了方向,这就是一种整体的艺术氛围,他和他的时代是共存亡的。

二、看展的功课

看这个展,根本不需要了解清楚苏东坡的生平,虽然我觉得大多数去看展的人,应该对苏东波了如指掌。

有些人习惯于看展之前做大量的工作,我可能有一点不一样,我喜欢在事后做工作,对于看展本身,我喜欢它的未知,未知是为了保留“第一眼的感动”,这个是检验自我的最好内容。

因此,在看展之前,唯一需要的,是你带着一颗开放的心,带着一种兴奋和热情,当然还有足够的干粮和水,让眼睛和头脑好好地奢侈一把。

记得书法课上临写黄庭坚的代表“松风阁帖””时,除了内容点赞之外,他的书法我真的没看出好来,对于宋人“尚意”的审美观念,我大概也会理解为面对唐人那一座座高山时,宋人另辟新径的无奈之举。

那时,我的审美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叫“正统”,这个正统的概念说不好是如何形成的,但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眼界的局限,这种局限带来的就是欣赏的狭隘。

而看展之于我最大的收获,大概就在于发现自己,明白自己的喜好,审美的边界,其实我们看到的不是别人,都是自己身上不曾见过的部分。

相信在展览中有过神奇触动的人,都大概明白我说的内容。

至于看展之后,则一定要做功课的,首先就是写一下观展心得,其次就是要花时间,要把没看透的东西再看明白,展厅的内容是有限的,文字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我通常会边看边拿手机记录一些要点,都是回去以后要查询的人或内容,因此,看展仅仅是一个开始。

这里要穿插一下展览中与黄庭坚有关的两件小事。

比如,苏轼说他的字体是树梢挂蛇,他反说苏东波的字是“石压蛤蟆”。

黄庭坚曾是苏轼的学生,最后跟苏东坡一起并列宋四家,这样亦师亦友,既平等又无限忠诚的关系,真的很让人羡慕。

因为喜欢上黄庭坚,我感觉我接受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能从法度中冲出来,得到自由的表达,这在艺术上是弥足珍贵的,许多人一辈子学都还学不来,更别提创新了。

因此,艺术跟自我究竟有怎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可以研究的问题,以我目前的理解,艺术一定反应了自我,自我有多重面相,现实的、功利的、脱俗的、超逸的,还有梦寐以求的。

这里再放一张苏东坡的图,戴着斗笠,穿着木屐的苏大学士,遭到了老农和小孩的嬉笑,但苏东坡完全没有偶像包袱,反觉笑者痴。

在这幅画的上方,有刘墉的几行字,非常好地概括了苏东坡的人品,他把苏东坡提到了金刚经里见诸相非相的境界。


三、印象深刻的看点:

一)、先说里面几个震撼我的书法作品:

1、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卷

谁都知道,苏轼最爱的花是海棠花,在他最有名的行书“寒食帖”里,就有“”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这样的句子。

此外还有专门的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可见,在苏轼的居所里,海棠花几乎是必备花种。

在《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中,还有一首跟海棠花相关的词,叫《满庭芳》,那是他在黄州住了五年,即将调离黄州之前,跟朋友相约到定惠院东边的海棠花前,送别之际,写下了这首词: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不知道为什么,我第一次读到这首满庭芳, 就特别喜欢,内心深处有无限的感动,写的是寻常事,却是深深情,词名叫满庭花,偏偏内心是一片寂寞不舍的苍凉之感。

黄州之于东坡的意义,不亚于故土,这里是他文学的故乡,写完这首满庭芳后 ,他此生再也没有回到黄州。知道这个真相以后,对于这首词的感觉又会不同。

“人间有味是清欢”,其实在这首词里最显。

到了这个海棠诗卷,更加绝美。

扯远了,回到鲜于枢的书法:

看鲜于枢的海棠诗,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艺术的气息,对,亮瞎眼的感觉,那就是“书法是艺术的最好诠释”,这个与元朝“赵孟頫”齐名的鲜于枢,表现出的 却是跟赵孟頫截然不同的个性,赵孟頫柔媚无骨,鲜于枢飞扬不羁,一个阴柔,一个阳刚。

百度了一下他的简历,非常具有司马迁列传里的人物个性:

“鲜于枢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气,身材魁梧,胡须浓重,朋友们称其为“髯公”。同时期的诗人柳贯说他“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其饮酒诸诗,尤旷达可喜;遇其得意往往为人诵之”。自负随意的性格,一开始就导致他与周围环境及上层当权者的种种冲突”。

“常与上司争是非于公庭之间,一语不合,则拂袖而去,为百姓爱戴,称“我鲜于公”。

曾三次去官或遭贬。”

好了,上图,一句话,只有这样个性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有风采的字。

单字:

逍遥:

绝艳:

无一事

从来文坛跟政坛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根本不同。

喜欢这样字的人,深知自己是写不出这种字的,然心向往之。

附诗文如下: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尊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右玉局翁海棠诗长句渔阳困学民书。


2、林逋-自书诗

林逋,林和靖,“梅妻鹤子”里的男主人就是他了,那么爱梅花的他,写的《山园小梅》真是超绝,中间两句肯定大家都是看过的,建议大家把全诗读完,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会以梅为妻,我常常读完觉得:世上妻子多半都不如他眼中的梅花,只因世间男友对其妻子皆无此深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据说他的书法风格接近欧阳询,然而欧体一直是我写不好的,也是内里接受不了的字体,但是林逋的字,耐看,尤其结字方法非常奇特,可以说字如其人,重点看“紫”,“晴”两字的写法。

回来再看照片的整体,感觉到字里的寒意,“森森然”,大概就是这种气质。

这是一个隐逸诗人,按照世俗标准,他的生活算是离经叛道,然又带着一种让人敬慕的淡泊与潇洒。

再读一下他的临终明志之作: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休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封禅书指的是歌功颂德之作,也可以理解为逢迎媚主之作,此处特指司马相如的封禅书。)


3、沈度-赤壁赋

沈度的赤壁赋,真的惊艳到我了,也刷新了我对馆阁体的印象,没错,他的字就是朋友说的适合给小朋友练字的那种字体,雅正,仔细看,尤其每个字的横画,觉得很有智永千字文的味道,同时又有颜真卿的外拓笔法,所以整个字体感觉比较雍容。

然后百度查了一下,虽然没有地方说他曾学过智永,但他被朱棣称为“明朝王羲之”,嗯,感觉对了。

我们总感觉馆阁体有点呆,千人一面,然而,任何一派,走到登峰造极时,都有一种非常突出的美,馆阁体的笔法精妙,结字规整,要有这样高妙又稳定的发挥,背后是下了许多功夫的。

正统有正统的功力和过人之处,这个是我的结论。


二)、东坡的诗文与为人

接下来要说一下苏东坡的诗词,这次虽然没有以诗词为专门主线,但处处是诗词,不是苏东坡自己写自己的诗词,就是他朋友圈的亲朋好友写他的作品,满屏都是苏大学士的文采在飘扬,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会觉得,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其实并不是他偶然到达的艺术高峰,分明那就是他文辞的平均水平,这样的感受让我很想买一套东坡全集来读一读,也许里面还藏着更多的宝藏。

选几句不那么耳熟能详但触动我的:

“不辞青春乎乎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万事如花不可期,余年似酒那禁泻。-《次韵前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的全篇文字都很好,建议读一读。

最后来下面这张图,是我心目中的苏东坡,神态祥和从容,他的豁达都在脸上以及眉目间,当然,最重要的是,我的前世人生理想,就是做他身边那个童子啊。

展记到此为止,愿你去故宫一游,找到你的感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