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嫁了一个自己深爱的渣男”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离婚七年》系列已转去小号更新

请点击下方链接关注小号查看

养孩子,就是嫁了一个自己深爱的渣男

文/晏凌羊

01

一到假期,我就跟孩子相看两厌,暑假当然也不例外。

一大早,我就在感慨自己咋生出来逗号这么一个懒惰的货。

她从不好好刷牙,昨天带她看牙医,被牙医发现好几颗牙齿的背面,它从来没有刷到过。

晚上躺床上以后,她才发觉自己口渴、想喝水但又不想起身去客厅倒水,就谎称自己怕黑,要不就说“妈妈倒的水,喝起来更甜”。

三四岁的时候,在大街上看到别人丢垃圾,她都能跑过去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现在不了,她都懒得把垃圾丢在离她一米开外的垃圾桶里。

她知道在家里随手丢垃圾是不对的,怕被我发现后说她,就开始各种藏垃圾,还藏在你根本想不到的地方。

比如在书架上藏牛肉干的塑料外包装、在书柜与墙面之间的缝隙里丢新玩具的塑料包装纸、把瓜子壳丢在桌子腿旁边……

我简直怀疑,生孩子这事儿,有时候也是需要运气的。

你的肚子,就是一个盲盒。

等你把孩子生下来,并且花几十年的时间把那个“盲盒”慢慢打开之后,你才知道自己生的是个什么样的货。

总体而言,我觉得养孩子的过程,就像嫁了一个自己深爱的渣男,而且还不能离婚那种。

比如,某天跟逗号出去打羽毛球,路上她放了个屁,她说这是她的屁股在打喷嚏,母女俩还为这句话乐个不停……

第二天,我要求她写一下作业,她就跟我闹脾气,到现在都不跟我说话,还在那砸本子、砸笔。

再过一天,你在她的作文本上看到“于是我就像豹子一样飞向外婆”这种虎狼之词以及“妈妈开豪车”之类的凡尔赛表述,她又能把你逗得哈哈大笑。

陪她去补个牙,她也在医院候诊室里不停揶揄你:

“妈妈,你的眼睛好小哦。”
“妈妈,你的皮肤好黑哦。”
“妈妈,你的鞋子好丑哦。”
“妈妈,你的脸好胖啊,身体也是!”
“妈妈,你的衣服都装不下你了。”
“妈妈,你是不是有两百斤了?”

我说:“陪你来补个牙,你能不能给我闭嘴?!”

补完牙,她又给你来个吻。

你说,我到底该哭还是该笑?

02

一直以来,坊间就有一个说法,“一胎照书养,二胎当猪养”。

意思是在养育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妈妈们会兢兢战战生怕自己犯什么错误,而在养育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因为劳累或是有了经验,所以则完完全全是放养。

其实,哪怕是当同一个孩子的父母,也会经历从“照书养”到“当猪养”的这个阶段。

孩子三岁以前我是“孩子怎么都那么可爱呢,mua mua mua”,现在则是“孩子怎么那么烦呢,滚远点,别来烦我,滚”……

真的,现在,很多时候我觉得我的小孩(9岁)只有睡着的时候才可爱。

有时候,我背痒,想让孩子帮忙挠一下背,可跟她谈了很多条件(比如奖励雪糕、雪饼、钱),还是攻她不下。

这种时候,我真的好想念两三岁时那个叫她扛脚就扛脚、叫她捏背就捏背、叫她kiss就把嘴撅过来、叫她丢垃圾就屁颠颠去丢、叫她拿东西就去拿的小屁孩啊。

云南俗语里有一句“爱到三岁恨到老”,就是形容我们和小孩的缘分的。

我觉得真是这样的。

三岁以前的孩子大多是小天使,三岁以后则“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以前我还跟朋友开玩笑说:等我女儿长到青春期,如果她牙齿长得比较凌乱,我就给她上个牙箍,一方面是为了美观,另一方面是防止处于青春期的小男生骚扰她……

结果……她现在开始换牙,乳牙摇晃到差不多只跟牙龈呈15度角(拔下来根本不痛),但就是不肯给你拔。

作为母亲,说服她拔掉一颗快要掉的牙齿都没本事,说服她多做一页习题都耗尽心力,还幻想她将来会听从你做这做那呢……绝无可能的。

你只能对这些事情“睁只眼闭只眼”,并无奈地摇头:罢了罢了,管不了了,随她去吧。

生小孩以前,老幻想自己要做个和风细雨的慈母;真当了妈,很难控制住自己不狮吼(拔牙问题我懒得吼,说的是其他事宜)。

管太松了吧,怕“慈母多败儿”;管太严了吧,怕扼杀小孩的天性。

都知道要“不太严也不太松”,但这个“度”如何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很伤脑筋。

03

随着逗号越长越大,我开始逐渐接受了“我生的就是个普通小孩”的事实,不再指望她能成为学霸了。

同样的,我也不再苛求自己成为一个“100分妈妈”,因为除了“妈妈”这个角色,我还需要扮演其他。比如,我是我自己,是公司的老板,是父母的儿女,是朋友的朋友,是合作伙伴的合作伙伴。

我知道怎么育儿才是精细的、科学的,但我没办法把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小孩身上。

育儿这种事儿,纸上谈兵讲理论和主义,动动上下嘴皮子就好了。

可所有这些理论和主义,只建立在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前提上:你的人生中,除了育儿,不再有其他事分散你的精力。

只有亲自跟孩子相处过的人,才能理解带孩子的体验就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我不相信处理婚恋、育儿等等问题有正确答案和标准流程。

“道”的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自己悟,或请别人开示。

真正落到“术”的层面,是不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操作方法的。

如果有人向你传授一套话术、技巧、方法论,很有可能对方只是想匡你钱。

好多所谓的婚恋专家、育儿专家,只是“纸上谈兵”,即使他们真有婚恋和育儿实战经验,其总结出的方法也只能适用于某个具体的个体,不一定是普适的。

更何况,还有很多人面上倡导一套,背后实操另一套。

我总觉得,“道通则术通” 。解决好认识问题,操作问题基本也就迎刃而解了。只要肯动点脑筋,大多数人其实并不需要什么方法论。

懂点育儿的道理,并且努力做到,能把父母这个角色做到七八十分,也就够了。

04

人到中年,常常会感受到各种失控感。

你驱赶得了一头大象,但你可能搞不定一只蚊子。

你可以让自己变得刻苦、自律,但不一定能用这种精神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你有做很多事情的愿力,可也许你的体力根本撑不住这种愿力。

两千年前,老子在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时,可能也深切体会过类似这种失控感。

作为人,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可在世界的眼里,一个人跟一草木、一蝼蚁并无不同。

我们总想要掌控人生的方向盘,并依此获得安全感,可在大自然的眼里,你不过就是一个仓皇的赶路人。

自然一直在自我净化、自我疗愈、自我归位,各行各业的“医生”都只是自然的助手而已。

人为的一切控制,很有可能会对这种天然秩序造成干扰,反而会导致更大的失控和崩溃。

人当然要学会开车(俗称“掌控人生的方向盘”),但有时候也要适当放手,这样,很多事自会回到正轨,也免去了我们勉力对抗的辛苦。

人生的上半场,要学会“抓”。
人生的下半场,我们都得学会“放”。

上半场不“抓”的人,很堕落。
下半场不“放”的人,很可憎。

不用“有为心”去解“无法事”。

放在育儿这会儿上,也是一样的。

孩子也不过就是一个年纪比我们小一点的“人”而已,人与人的内驱力差别也特别大。

现在,我终于承认:优秀这种状态,只有极少人能达到。

我对孩子的要求,也不是做“人上人”,而是成为一个能对自我负责的“社会人”,而做到这点也要和TA自己的惰性作斗争的。

能管的,多管管;实在管不过来的,随它去吧。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

一点碎碎念

逗号前几天考试,昨晚睡前在床上嘀嘀咕咕了好一会儿。

嘀咕的内容是:希望明天我考的题目都会做,所有用到的字我都会写,作文也不难.......

嘀咕完了,她跟我说:妈妈,我诅咒完了。

我:???诅咒?坏的事情才说“诅咒”,好的愿望要说“祈祷”。

考完试,她跟我说自己的诅咒生效了,她觉得自己考得很好。

结果成绩一出来,哎呀,又是全班中下。哈哈哈哈哈。

现在她要放暑假了,我好害怕啊。

ps:谢谢你的时间,我们相约明天见。

再p个s:《离婚七年》系列,都放小号上去更新了。谢谢你的时间。

点击上方“羊看”公众号

从46集开始
《离婚七年》系列
在公众号“羊看”上更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