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赵孟頫书画中的“古意”,单一个“简约宋法”,就堪称大家
文|夏绍毅
【摘要】:在历代书画中,以元代书画成就为最高。赵孟頫在众多的书画大家中脱颖而出,排在首位,成为元代书画的领袖,将董巨山水推向书画的正脉,改变了院体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书画的一代新风。本文通过赵孟頫的传世书画,试分析他的“简约宋法”用笔是怎样变化的,为何让后人顶礼膜拜?
关键词:赵孟頫;古意;书画;笔法;笔墨线条;简约宋法;
如想了解和学习更多关于书画的用笔要领和技巧,别忘了评论和关注!下期更精彩!
元 赵孟頫 画像
一、何为书画中的“古意”? 赵孟頫提倡“古意”的由来是怎样的?
所谓书画中的“古意”,就是指在书画创作过程中,用笔用墨要有继承,要有法度,不能凭空想象,不能闭门造车。
赵孟頫生活在南宋末年,当时的宋代书画,以院体画最为有名,其雕琢之繁复精美,几近天工。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孟頫并没有在精工细琢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而是另辟蹊径,以简约为上,以神似为基,形成了一种适合文人研习的“文人画”,这就是赵孟頫提倡“古意”的由来。
赵孟頫以“古意”为内核的艺术倡导,强调回归委婉冲合、典雅蕴籍的审美理想。以“书画同源”论,他身体力行将书法中的具体笔法和审美风范体现在绘画之中,增强笔墨独立的表现意味,将造型与写意相结合,深化了书法性绘画表现形式,为文人画的出新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元代文人画将画家的价值观念与其笔下对应图式相匹配的历史性勋业,正是在赵孟頫的理论规导和实践垂范之下才终于取得的。而赵孟頫的“到处云山是我师”,则是对“师古人”、“师心”进行重新阐释的基础上,对“师造化”法则的回归,强化了绘画的本体性和对中国绘画传统的继承。受赵孟頫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影响的画家甚多,他以自己的画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启示并开创了元代绘画的风气,为元代以至后世的美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
元 赵孟頫 疏林秀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赵孟頫的“简约宋法”用笔动作要领是怎样的?
1、赵孟頫的“简约宋法”都是书法用笔,笔笔都是写出来的,用到书法中的“篆籀”和“行草”的笔法。
篆籀笔法,即指大小篆所使用的笔法。一般指的是中锋圆笔,没有生硬的转折所形成的方笔。
行草笔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几笔连成一笔;另一种是笔断意连。也就是说在行笔过程中,笔画之间虽然断开了,但是上一笔的收笔与下一笔的起笔,在意念上是连在一起的。
行草笔法用笔干脆果断,大胆肯定,不能犹豫不决。千万不要在书写的过程中停下来,笔笔生发,一气呵成,直到写完整幅作品,笔气彻底贯通整幅作品。
2、赵孟頫“简约宋法”中的“篆籀” 和“行草”的笔法的用笔要领是这样的。
(1)、画树干使用“篆籀”笔法,树叶使用“行草”的笔法。
赵孟頫画的树干一般使用“篆籀”笔法,即藏锋起笔,中锋行笔,转折圆润厚实,笔断意连,意思到了即可,简化了宋画的写实。而画树叶也是如此,没有宋画那样繁密写实。树叶一般使用的是行草笔法,加入了提按使转的变化,能充分表现出内心的情绪变化,这一点可谓是一大创举。
(2)、画山石的轮廓和皴擦,中侧锋轮换使用,也就是“篆籀” 和“行草”笔法并用。
赵孟頫画山石的轮廓起笔变化丰富,有时用两面锋起笔,有时用藏锋起笔。收笔回腕,空中作空抢,显得非常有力度。收笔有时出现断尾、圆尾、尖尾等形态,非常精彩。
用两面锋起笔,起笔和行笔所用的笔肚不同,要扭动一次手腕来调整笔心。两面锋起笔,可以从左起,也可以从右起。
藏锋起笔就是反向起笔,入笔时绕一圈把尖锋痕迹抹掉。转圈顺时针,反时针都可以。
断尾
用挫笔写出来,也就是在快速拉线条的过程中,突然衄挫收笔,出现断尾。
圆尾
用顿笔写出来,也就是在行笔过程收笔大力往下一顿,把笔锋往回顶以下收笔。
尖尾
用中侧锋直接拖出,露出小尖。这种收笔,比较容易出现甩笔的现象,导致难看的鼠尾。如何避免?关键是在收笔的时候,要平心静气,手腕放松,同时紧握笔杆,笔力送到笔线的尾部。
赵孟頫画山石的皴法是从董巨和宋人山水画中变化而来,只不过,不像前人那样层层皴染,没有那么繁密。他使用行草书法用笔,也就是中侧锋翻转用笔,手腕非常灵活,通用也可以达到苍润厚实的笔墨效果。
元 赵孟頫《窠木竹石图》高清
三、结语。
赵孟頫“简约宋法”的用笔要领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难以把控到恰到好处的境界。除了多练习书法外,还要多做“勾古”训练,实践出真知。只有这样才能画出变化丰富,高质量的、饱满厚实的笔墨线条,从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