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好友L约吃饭。她每吃几口就会停下来,皱着眉一脸痛苦的样子,后来索性把筷子撂一边,不吃了。她说:每年春天就口腔溃疡,今年也逃不过去……呃。谁说不是呢?一想到自己隐隐作痛的腮帮子,我使劲点头。春天来了,牙痛的毛病又犯了。这几天还遇到好几位妈妈问我,孩子扁桃体发炎了,嗓子又红又肿,怎么整?虽然大家都宅在家,但春的气息还是没放过我们——口腔溃疡,牙痛,扁桃体发炎……这个上火三兄弟就不依不饶的找上门来了。在中医看来,春主肝,升发之气旺盛。如果一个人特别爱生气,我们会说他“肝火太旺”,如果仔细观察,越是这样肝火旺的人,越是容易有习惯性口腔溃疡,长痘痘,或者是嗓子红痛等症状。说白了,就是容易上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生,指的就是春天强大的升发之气。这股气体现在植物身上,它们就可以快速的萌芽,破土而出,向上生长。这股气体现在人体中,就表现为肝气的升发。对于小孩子来说,也是这样的气刺激着身体不断生长。所以,春天的升发之气这么旺盛,是有好处的。但旺盛的过了头,就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气机通常,肝气顺畅的升发,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身体的通道是堵着的,气不顺,那升发的肝气受阻,毛病就出来了。想象一下,那些淤堵的部位,加上过盛的肝气推动,就会呈现出比平时高的多的“压力”。那些我们认为的上火,很多时候就是局部的气血太旺盛,压力大到超出了身体承受能力的表现。比如一些有慢性扁桃体炎的小孩子,扁桃体这个部位长期都是有淤堵的,那么春天发炎的可能性就很大。另外有一些妈妈,产后气血差,没有及时养回来,肝血不足呀。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人体气血是相互制约,共同合作的。当肝血不足时,无力制约春季旺盛的肝气,导致肝气升发过了头,好了,也会“上火”。这在中医常叫做:“虚火上浮”。表现为口腔溃疡,牙疼,头晕,或者低热不退。说了这么多,也就想说,当春天上火的种种症状都来了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疏通淤堵,一方面要把过旺的肝火收一收。疏通一下淤堵的肝气,推荐大家几个按揉的穴位。肝经原穴:太冲穴。头面部的疼痛问题,可以再加上大肠经原穴:合谷穴。位置:坐位或仰卧位。由第1、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第1、2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可感有一凹陷处即为此穴。方法:轻轻按摩十分钟,也可按揉至酸胀感减弱,以自身情况为准。太冲穴为肝经原穴,按揉此处可以帮助有效疏通肝经淤堵,缓解“上火”疼痛情况。位置: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指间横纹正对虎口指蹼缘上,屈指,拇指尖所指之处,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即为此穴。针灸中有句话:“头面合谷收”,合谷穴为大肠经原穴,而大肠经经脉循行直接经过了人体头面部,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合谷穴算是头面部疼痛问题的特效穴,对疼痛可以起到很好的舒缓效果。记得小时候牙疼,都是老爸给我掐几下合谷,就神奇的不疼了。方法:按揉或者轻轻掐按都可,小孩5分钟即可,大人以自身酸胀感为宜,常规5-10分钟。解决了淤堵问题,我们就可以顺畅的将多余的肝火清理一下。那么这里就教大家一个非常简单又高效的方法:吴茱萸贴脚底(注:吴茱萸贴配图来自公号「间谍妖精」)方法:取吴茱萸3克,陈醋适量(注意哦,一定要是酿造陈醋效果才好)。将吴茱萸打成粉末,加入适量陈醋揉搓成丸,晚上睡前贴在双脚涌泉穴上,用抗过敏胶布固定即可。次日早上拿掉。吴茱萸在实际治疗中有比较突出的三大功效——引火归原、止痛、降逆下气,同时,由于吴茱萸入肝经,祛风邪效果好,很适合春天用来消肝火。吴茱萸贴在涌泉穴上,可以“引火下行”到涌泉穴上,让体内的火热被涌泉穴的“泉水”浇灭,“漂浮”在人体头面部的“上火”自愈。而陈醋,一者可消炎杀菌;二者味酸入肝,有收敛肝气的功效,最适辅助引火归元。吴茱萸配合陈醋,可以快速入肝经,达到引火下行,收敛肝气的效果。涌泉穴为肾经的井穴,在人体相当于一口清凉的水井,我们引火下行,就是把头面多余的火,通通引到涌泉穴,借助涌泉穴的“水”,浇灭掉,排出体外。古有云:“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便是对涌泉穴在头面部疼痛问题上具有治疗作用的肯定。1. 对于皮肤敏感,容易过敏的孩子,需要观察皮肤变化,缩短敷贴时间,保留2-3小时即可,防止药物或者胶布过敏(临床结果,胶布过敏的孩子还挺多的)。2. 通常情况下,敷贴3-4天上火情况会明显好转。建议孩子连续敷3天即可,后期根据情况间隔敷贴,防止出现皮肤损伤。3. 家庭使用,建议周岁以上宝宝,周岁内宝宝请在专人指导下使用哦。最后加个小尾巴: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增加上火风险,春天嘛:“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老祖宗告诉我们,要早睡早起,饮食清淡,多吃蔬菜少吃肉,每天开开心心就对了。
作者简介:懒猫,不盲从,不偏信,不站边。有态度的中医实践者。高级小儿推拿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