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大叶茶,品味麟绛水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现已规划为长治市屯留区。家家户户有个由来已久的好习俗,那就是喝“屯留大叶茶”。
此茶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最可靠的说法就是明朝年间的”万里茶路”。
乾隆初年,中俄贸易集中在双方边境贸易重镇恰克图。其中,晋商积极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开展对俄贸易。交易货物当中,茶叶为其主要贸易商品之一。晋商贩卖茶叶,从南方经水路,陆路到达河南社旗晋商茶叶转运点汇集,然后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黄河,越太行山,过山西晋城、长治,出祁县后,改换畜力大车北上太原、大同。至河北张家口(或归化),再换骆驼至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全程7000余里。由于晋商极具谋略,又注重信用,很快取得了俄商及俄政府的信任,并把贸易扩延到其他东欧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万多里,形成了历史上名副其实的“万里茶路”。
而长治的屯留大叶茶正是在此路上遗留下来,成为对俄对蒙的茶马互市贸易商品之一,流传至今,逐渐演变成当地家家户户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必需品。
屯留大叶茶名为“霍玉黄”,取材于皖南地区霍王山一带,是安徽的霍山黄茶,茶色黑,性寒,枝叶参杂,味道独特,冬天暖胃,夏天解渴解暑解乏,具有提神壮力的功效,大叶茶的滋味不比龙井之类的绿茶清香扑鼻、恬淡优雅,却也别有一番风味,无论是闻起来还是吃起来总是感觉浓烈醇厚,焦香甘甜。
同时,屯留大叶茶道不同于其它工夫茶道,有其独特的晋地民俗风采,需经洗茶闷茶等多道繁琐的工序。在这众多工序当中,最讲究的是“闷茶”。一个大壶,材质为铜,铁,铝等,用来烧水;一把小壶,材质为瓷器或紫砂,当地人称之为“泥壶”,用来闷茶;至于品茗杯,不同于那种一杯只够喝一口的南方瓷盖瓯,而是大容量品茗用茶杯。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客人,一进门儿,主人就开始备茶,先把铁壶放在火炉上,烧一壶热气腾腾的开水,玉壶含烟迎贵客;水烧好了,温杯烫盏,冰心去尽凡尘;这时候,主人就乐呵呵地把自家带客的好茶拿出来,把洗过的泥壶揭开盖,好似暖屋候佳人,用手抓一把大叶茶,佳茗入宫,悬壶高冲,倒入泥壶,刮去浮沫,浸润茶叶,倒掉茶水,洗去沧桑。而烧水的铁壶一直在火炉边碨着,保持水温,这次,就要沸水高冲,壶满手停,滴水不漏,清风拂面,刮去浮沫,盖上泥壶盖,唠唠家常,叙叙趣事儿,闷它个五到八分钟,就可以普降甘霖,分汤了,大叶茶道素有高冲低倒不起沫之说。
斟茶要低,第一次只倒入茶杯三分之一,泥壶茶水留半;再次,高山流水,悬壶冲泡加满泥壶,低斟倒至茶杯三分之二,泥壶茶水依然留半;三遍游龙戏水,手持铁壶沸水高冲加满泥壶,低斟茶水到至杯满,而这第三次斟茶,杯中茶水就一定要斟满了,茶满人心实正是屯留人民最热情的茶礼习俗,待客之道。
经过如此三道闷泡,这茶水便味酽色正,有如琥珀。敬献香茗,焦香米香,袅袅袭人。入口品饮,一道苦涩,苦若生命,二道香甜,甚是好喝,三道回味,甘之如饴,这三道屯留大叶茶,包含了人生先苦后甜,苦尽甘来之哲理。
而这样的茶,想必来客也一定要喝他个过瘾才叫真,于是,客人喝一口,主人添满杯,即使客人只喝一小口,主人也会立马续满杯,外来的客人如果不明茶俗,只说“不喝了,不喝了”,主人就会认为你在跟他讲客套,便会一直给你斟满杯,让你喝痛快。这里的茶俗是,来客只要将杯里的残汤轻轻泼在地上,把品茗杯翻转扣下,倒了茶羹不再喝,主人便不会再给你斟茶了。
屯留县饮茶风俗由来已久,家家都喝大叶茶。清晨起床,第一件事儿便是生火烧水冲大叶茶,夏天的柳荫下,冬日的炕头上,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待客之首礼,便是这一壶大叶茶了。
屯留县家家都饮大叶茶,甚至饮茶成癖。买茶叶的一般用篓装,论斤买。清晨起床,先点火烧水冲茶,然后才做饭。夏天柳荫下常设茶座。冬日炕头上、火炉旁常围坐茶客。屯留人外出,自带大叶茶,常出门的人都专门缝制有茶布袋。
屯留人爱喝茶有着较深的历史和社会缘由。据调查,屯留人口中,客籍移民较多,甚至可以说“九省十八县”移居之地。特别是从山东、河南来的移民,他们把当地的风俗习惯带到了屯留。其中的一项就是喝茶。客籍人往往不注重置办家业、盖房子等,只求一生"吃好喝好",生活上得到享受。再加上山区农村缺少文化娱乐,几个人聚在一起喝茶说闲话、侃大山,也是一种乐趣;农村人劳动负荷较重,旧社会没几户人家能置办起耕畜农具,多是用䦆头开荒种地,吃的又是煎饼、疙瘩、窝头等不宜消化的食物,大叶茶能帮助消食化积;再加上屯留人的热情好客,茶水是招待来宾的最佳选择。
这一壶大叶茶,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了山西商人诚实守信,不畏艰辛,不断开拓,敬业守礼的晋商精神。
这一壶大叶茶,体现了晋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山西民俗
这一壶大叶茶,是我们山西人的文化,是我们屯留人的生活,是出门在外山西屯留人魂牵梦萦的乡音。
而六石茗茶作为茶文化传播的践行者,正致力于屯留大叶茶文化的传播与茶叶复兴。让这一壶乡音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