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导读(一)
《大学》导读
一、简介:
(一)儒门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讲的是为学之道,为人之道,为政之道,都是圣人之道。
《论语》以学道为开始,以知命为结果;
《孟子》以义利之辨为开始,以知天事天为结果;
《大学》以格致为开始,以治平为结果;
《中庸》以率性修道为开始,以中和位育为结果。
不读四书,会有四输:出口无章,处世无方,仪容不庄,生命无光。
(二)《大学》是儒教教人的薪传,以内圣外王一贯的绝学,而立人道极则。其“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开展,由内至外,由己及人,就是恕道的极致发展。而“实现目标的六步道功:止、定、静、安、虑、得”的心性修养,更由粗而精,最后臻于至善的极境。
(三)内容详解:
1.全书总纲领:
明德止善,是道功,教功,事功。立性体大道,成礼运大同。
(1)述明明德:
欲德明荷担天命,成治道首在格致。(明德:佛家——空灵,明心见性;儒家——恢复人性最根本的善良本性,来指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体现在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述亲亲新民:
圣人知新,亲亲、仁民、爱物、敬畏天命是根本。
(3)述止至善:
明定、静、安、虑、得五德,行仁、敬、孝、慈、信五事,贵知止。
(4)总结纲领:
德是圣德,善是至善。圣人治世,贤贤亲亲,安和利乐,完成道统慧命的传承。
2.三代圣明都是在弘扬本有的光明德性。
3.博引商汤、周公、文王三个史例,证明君子要想尽一切办法追求完美,不断推新。
4.由物及人,以圣君先贤为榜样,以“知其所止”为前提,以“止于至善”为高标,使德行代代相传,永垂千秋。
5.举例阐明物有本末。
6.述“格物致知”的长期实践,必然取得“物格知至”的物质收获和思想结晶:
格物先格情之不正,归于正则良知即现。
7.述诚意:君子要做到真诚,不要自欺欺人,务必要有“自谦”之德和“慎独”之功。
诚意即慎独戒欺,意念要真实无妄。
8.述正心修身:修身必须一心一意,先要排除“四不正”的情感干扰,保持中正专一的平和心态。
修养之首在修身,端正身心毋不正。
9.修身齐家: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修身以诚而人服,反身无过而人从。
10.齐家治国:治理好国家必须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诚身齐家忠恕备,效法其家国表率。
11.治平天下之一:上行下效,挈矩之道,上下同欲,谨慎治理。
明道立德以安民,忠善亲仁可得民。
(此段言治国之本,在明道以立德,推己德以安人;拿得失作衡量,得国失国在君不在民。)
11.治平天下之二:得民心者得天下,德本财末,行善道得天命;君子爱憎分明,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好恶必为公,进贤退不肖。
(此段言好恶之道。为国者,好恶必公,以民为心;为民进贤退小人,才能保国利国。)
11.治平天下之三: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道义为利益。
为民理财、重民生、尚节用、戒聚敛。
(此段言人民生计,国家财政之道。在上者,不可与民争利,要以德为本。用贤理财,德立则人归,聚敛小人不可用。)
11章总结—如何治国:
挈矩之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民心)→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财富)→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获得民心)→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获得财富)→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结论)。
贯穿儒家“德本财末”、“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国理念。
1章为经,2——11章为传。原著10章,朱熹疑阙,补134字,为第6章
二、作者:
作者为曾参,(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客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三、原文及注释:
【原文】
《大学》作者:曾参
第一章 开宗明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6)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7)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8)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9)庶人:指平民百姓。
(10)壹是:都是。本:根本。
(11)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2)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3)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