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帝城最高楼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白帝城最高楼》拗体解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作者:陈广忠,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230039.
《白帝城最高楼》“拗体”解
陈广忠
《九家集注杜诗》收录杜甫诗作1431篇,《瀛奎律髓》中认为有19首属于“拗体”.对于杜诗中的“拗体”,众说纷纭.本文对《白帝城最高楼》进行了详尽的格律分析,认为本诗是杜诗“拗体”与“吴体”的有机结合.
杜甫《白帝城最高楼》拗体吴体
杜甫(712-770)的七言律诗,共有159首,①代表了唐代律诗的最高成就.杜甫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中也说:“晚节渐于诗律细.”这是杜甫对自己律诗创作的总结.但是对于杜甫七律诗中的“拗体”,则分歧迭出,显示了历代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方回编《瀛奎律髓》中认为杜诗的七言拗律有19首.因此,解决杜诗中的“拗体”,是研究杜诗必须越过的门槛.
南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一《近体诗》录有《白帝城最高楼》,其诗如下:
城尖径仄旌旆愁,
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睡,
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
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
泣血迸空回白头.
《全唐诗》:仄,一作“翼”.睡,《全唐诗》作“卧”,一作“睡”.对,《全唐诗》作“封”.
历代学者对于杜甫这首具有代表性的七言拗律,就其诗体界定、风格特点、价值影响、诗歌创作的社会环境及创作心理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王士祯(1634—1711)在《分甘馀话》卷三中说:“唐人拗体律诗有二种,其一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如老杜'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诸篇是也.”②指出此诗属“拗体律诗”,其格律“自成音节”.
仇兆鳌(1638—1717)《杜诗详注》卷十五注文引黄生(1622—1696)曰:“城尖径仄,变声第一.又曰:拗律本歌行变体,故次句得用'之’字.”③指出诗体为“拗律”,其形式来源为“歌行变体”,其诗学价值为“变声第一”.
杨伦《杜诗镜铨》引邵子湘云:“奇气奡兀,此种七律,少陵独步.”④指出当为七律;其风格特点为“奇气奡兀”,其诗学影响为“少陵独步”.
《唐诗选》注[一]中说:“这首七律的音节是古体诗的音节.说它是歌行的变格或律诗的变体都可以.这种诗体创自杜甫.”⑥指出诗体属七律;具体的说,它的来源是“律诗的变体”,“歌行的变格”;其格律构成之“音节是古体诗的音节”.
《御选唐宋诗醇》卷十七引王嗣爽(1566—1648)曰:“此诗真作惊人语,是缘忧世之心,发之以自消垒块.”⑦指出其创作“拗体”的社会环境、个人遭遇及心理因素,皆因“忧世之心”,为了消除心中“垒块”.
这首律诗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尖、仄,失对.“径”字拗,“旌”救.孤平拗救.)
●△●*
平○平 仄○仄平平(立,失对.)
●
平○平 仄○仄平平仄(坼、霾,失粘.“虎”字拗.)
○○△
仄○仄 平○平仄仄平(清、抱、鼍失对.“鼋”救.大拗.“日”字拗,“鼋”字救.孤平拗救.)
●● *●
*
仄○仄平平 平○仄仄(桑,失粘.)
○
平○平 仄○仄 仄○平平(水,失对.)
●
平○平仄仄 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平平
就诗体说,这是一首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唐中宗时代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平声四十三尤韵有:愁[ǐu](本文拟音为作者所加)、游[jǐu]、流[lǐu];平声四十四侯韵有:楼[lu]、头[du].可知此诗为平声尤、侯合韵,符合律诗用韵要求.
这首诗的拗救和失对、失粘情况是这样的:首句“径”(△)字拗,“旌”(*)字救,属于孤平拗救.其次,首句“尖”(●)、“仄”(●)二字失对.第二句,“立”(●)字失对.第三句,“坼”(○)、“霾”(○)二字失粘.出句“虎”(△)字拗.第四句,“清”(●)、“抱”(●)、“鼍”(●)三字失对.对句“鼋”(*)字救出句“虎”(△)字,属于大拗.即出句拗,对句救.“日”字拗,“鼋”字救.属孤平拗救.其中“鼋”字,一字两救.第五句,“桑”(○)字失粘.第六句,“水”(●)字失对.第七、八句,为正常的七律平仄格式.可以知道,本诗拗救有二种:孤平拗救和大拗.其中失对7字,失粘3字.
入声是推导诗律平仄的要点之一.在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中,保存入声韵32部.本诗的入声字有:仄[ǐk],职韵.独[uk],屋韵.立[lǐěp],缉韵.峡[p],洽韵.坼['k],陌韵.石[ǐk],昔韵.泣[kǐěp],缉韵.血[hiwet],屑韵.白[bk],陌韵.
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除了“扶桑”“弱水”属于植物、地理宽对外,其余皆为工对,显示了“诗圣”高度的文学素养和非凡的语言功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本诗为杜诗中规范的拗体七律,全诗用平声韵,颔联、颈联对仗整齐.本诗中出现了3次拗救:即孤平拗救2次,大拗1次.全部符合有“拗”有“救”的要求.然而,这首诗并不是如此简单,应该还包含着使用“吴体”.
令人费解的是,精于诗律的老杜,在本诗中竟出现10次失对、失粘的情况,频率如此之高,应该作如何解释?前人的看法,可以分成二个方面:
其一,这是杜甫创制“变体”律诗的需要.所谓“变声第一”“少陵独步”“律诗的变体”等,实际上就是认为杜甫对七律进行了改造,从而创制了“变体”的七律.
我的看法是:所谓“变体”,实际上就是老杜所说的“戏为吴体”.《九家集注杜诗》中确切标明“吴体”的有四首:《愁》《释闷》《寄岑嘉州》《晓发》.通过对四首“吴体”的格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吴体”是一种平仄相对自由,允许失粘、失对存在的律诗.它的平仄、用韵、粘对、拗救、对仗、字句等,与律诗相同.本诗10次失粘、失对,正符合“吴体”的要求.
杜诗“吴体”的特点,受到唐、宋代诗人的追捧.皮日休、陆龟蒙、欧阳修、黄庭坚、张耒、陆游、史浩、王十朋、李洪、陈师道、陈与义等,皆是老杜诗体变革的追随者.
杜诗“吴体”的缺陷在于:允许失粘、失对的地方存在,势必造成“律”诗不“律”的状况,使天衣无缝的诗律,发生了很大的紊乱.
而所谓“拗体”,必须有“拗”有“救”,方能称为“拗体”.有“拗”不“救”,那是诗作的失误.本诗3次出现的拗句,全部符合“拗体”的要求.
可以知道,“拗体”和“吴体”的内涵是不同的.而这首律诗,就是“拗体”和“吴体”的有机结合.
其二,从创作思想上看,“变体”的创作,是缘于“忧世之心”,为了排解心中之“垒块”,就是说,这是有目的的制造的失误,以达到“奡兀”的奇妙效果.王嗣奭《杜臆·愁》中注文说:“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而因以拗语发之,公之拗体大都如此.”⑦这或许就是杜甫这时深层的思想情感.《狂夫》中这样写道:“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白帝城最高楼》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即杜甫死前的第五年.处于疾病、饥饿、潦倒、孤独的凄惨境地的年老“狂夫”,信笔天成,不受粘、对规律的约束,正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失对、失粘的现象,这应是王氏所谓杜诗“吴体”以及“拗体”创作的思想根源之一.
可以知道,杜甫的所谓“拗体”“吴体”诗,其创作的目的,就是使诗律平仄的音段发生变化,以达到新奇、突兀的艺术效果.也就是在诗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一些创新.这首诗大概就是老杜夸耀的“诗律细”的杰作吧!
注释:
①方回编:《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拗字类》第1366册,《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44页.
②王士祯:《分甘馀话》第870册,《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77页.
③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1277页.
④杨伦笺:《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96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97页.
⑥《御选唐宋诗醇》卷十七,第1448册,《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3页.
⑦王嗣奭:《杜臆》卷七,《愁》诗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5页.
责任编辑刘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