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有犯词》,一档带你聊“犯罪”的真人秀

《懂有犯词》全称《懂了有用的犯罪杂学词典》,于今年4月上线tvN平台,是罗英锡PD为数不多的冷门节目。

然而,就是这样一档连常驻MC都记不住名字的节目,看过的观众们却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懂有犯词》的前身《懂没神词》(全称:《懂了也没用的神秘杂学词典》)更是在豆瓣连续三季获得了9.4分的认可。

《懂有犯词》围绕“犯罪”展开,从与犯罪有关的词汇、现实与电影中知名的犯罪事件等角度切入。每一期中,MC尹钟信和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团队会去往韩国某一城市,自由组队进行犯罪现场的实地探访,再将一天的感悟于晚间和大家一同分享。

完全陌生的犯罪领域、没有明星光环的嘉宾团、情节单一的节目模式,《懂有犯词》究竟有何种魅力能让所有观众为之惊叹?然而,又是为什么这样一档优质节目没能被人熟知,在明明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下,到底是什么限制了它的传播力?

不是明星的明星更有趣

《懂有犯词》是唯一一档让人想把每位嘉宾都详细介绍一遍的节目。

在之前的文化类节目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由知名的主持人、记者、作家担任常驻MC。相较于普通观众,他们的确具备更充足的知识量储备、独到的见解,常年与文字相关的工作经验也让他们得以熟练且自然地在镜头面前侃侃而谈。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此类嘉宾的谈话模式便不难发现,他们擅长的是挖掘事件中的情感与社会议题,再利用语言的技巧对其进行总结与提炼,在面对具体事件时,受专业的限制,他们通常是泛泛而谈。实际上,观众们只体会到了情感的共鸣,并未收获新的知识与观点。

在《懂有犯词》中,职业的嘉宾团为观众呈现了专业本身的魅力。

嘉宾朴智善是韩国知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在关注点普遍集中于犯罪手段时,朴智善总能另辟蹊径,带领大家从犯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剖析。基于心理学的观察角度,朴智善不会居高临下地直接评价某一事件,而是带领观众们站在人性的角度与罪犯进行隔空的交流。

同时,朴智善的出现打破了《懂有犯词》的前身《懂没神词》三季全是男嘉宾的格局,作为本季唯一的女性成员,朴智善兼具着可爱与知性,个人魅力十足。作为MC尹钟信的歌迷,两个人互相欣赏的互动也补足了很多真人秀的互动成分。

为了让犯罪主题得到更生动的展示,《懂有犯词》中融入了大量影视的片段,而作为电影学者的张恒俊正是节目中架起犯罪与电影两者的桥梁。张恒俊总能围绕当期主题迅速找出合适的电影桥段,以电影抛砖引玉,激发专家们的深度分析与观众的求知欲望。

在听取了专家们的讨论过后,犯罪题材影视剧制作经验也让张恒俊能从现实层面重新反思当下的影视剧制作,这无疑是给《懂有犯词》在传播学领域带来了一份新的思考。

法务审议官郑在民的出现是《懂有犯词》的一大亮点,印象中严肃冷酷的法官实则幽默可爱,而区别于影视剧中帅气潇洒的法庭辩护场景,郑在民吐槽法律从业者其实更多的工作是在反复商讨量刑的时间等繁杂、平淡的实务。个人形象的反差和影视剧与现实的对比,不断激发着观众进一步了解郑在民的好奇心。

金相旭在《懂没神词3》中贡献了精彩的表现,此次作为经验者出席《懂有犯词》,带动了前季粉丝们的追更与狂欢。除了用科学分析犯罪的新角度,在犯罪现场探访与事件讲述时,强大的共情能力也让金相旭的片段极富感染力。

第一期中,由对海关的参观引出了毒品的走私,作为“科学博士”的金相旭用化学分子链的形式为观众就毒品做了简单的科普。而“影视博士”张恒俊则讲到了《麻药王》等电影中对毒品的刻画。最终朴智善通过当前大众的心理分析,指出了毒品可能在社会蕴藏的潜在危机。

不同专业角度的配合给谈话带来的内容魅力,专业人士本身的人格魅力,在被全明星阵容垄断的谈话节目中,《懂有犯词》提出了新的思路。

以犯罪为主题不仅是猎奇

表面上,《懂有犯词》是以犯罪相关词汇的为主题的科普类谈话节目,但其真正打动观众的地方是其对人性与社会的关注。

一档以“犯罪”为主题的节目,很容易将“猎奇”定位主要卖点,而《懂有犯词》并未随波逐流。在《懂有犯词》中每一个案件都回归了客观与冷静,节目并没有刻意为了吸引观众而放大案件中猎奇的元素。

在对诸多受害者的采访与拍摄过程中,节目组并没有强化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冲突。在面对经历了31年冤屈最终被判处无罪的张东翼时,节目组与采访的嘉宾们将重点放在了张东翼抵抗冤屈的乐观与追求真相的坚韧之上。比起用采访、剪辑制造戏剧性的桥段,充当“正义使者”进行控诉,《懂有犯词》用张东翼的阳光巧妙地反衬曾经布满阴霾的韩国司法程序。

在“猎奇”与“冲突”的捷径面前,《懂有犯词》选择了绕道而行。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一档犯罪类节目对受害者最大的尊敬。

另一方面,《懂有犯词》将个体的事件延展到了对社会的关注。在节目开篇,朴智善就点出了《懂有犯词》的核心,关注犯罪就是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节目没有消费“犯罪”,而是切实地指出了人们关注犯罪本身的社会意义。

在讨论犯罪事件时,《懂有犯词》会从社会因素进行复盘,在事件已时过境迁后,嘉宾们还会回到案件发生的地方重新审视当地政府对事件后续的处理情况与预防措施。

同时,《懂有犯词》也通过犯罪的案例对法律与社会进行着自我反思。面对事件过后法律的增设,朴智善却表示比起强化处罚更重要的是弥补现行法律的不足,让有罪之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而针对法律的量刑,作为法务官的郑在民也对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质疑。

观点输出缺乏节奏把控

诚然,《懂有犯词》在内容及思维深度的挖掘上已达到了一定高度,但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下,是否可以完全抛弃真人秀娱乐化的形式包装,仍值得我们思考。

《懂有犯词》是一个需要完全聚精会神观看的节目,然而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下,如此一般的节目已不占优势。如今的观众的观看需求更倾向于休闲放松、情感投射,《懂有犯词》虽在前期可以以优质的内容惊艳大众,但持续地观看难免会带来疲劳的观感。

节目的逻辑是嘉宾组队对某一案件进行探访,然后晚间统一分享。然而,案件通常为单一嘉宾进行讲述,另一嘉宾做简要补充,整个过程长达10-20分钟,其余嘉宾均处于聆听状态。

即使讲述中辅以了影像资料甚至动画配合理解,丰富画面,但整个过程仍难免有些单调乏味。

对于一档真人秀节目而言,还是应当注重平衡综艺感与专业度之间的比重,事件的准确性固然重要,但出于传播途径与受众的考量,还是应当做到详略得当,对部分内容有所删减。

更令人遗憾的是,明明节目中设有嘉宾对犯罪地点探访的环节,但画面却只达到了记录性的水准,且与讲述画面割裂,没能通过交叉剪辑达到调节讲述节奏的作用。

韩国的众多真人秀虽情节设计精妙,但画面的质量一直有所欠缺,甚至不被关注。或许画面的好坏在娱乐类的真人秀中无伤大雅,可在《懂有犯词》这类以语言输出为主的节目当中,镜头语言的视觉修辞作用却至关重要。

在长时间的观点输出中,视听语言能否帮助观众进一步理解MC们的观点,做到视觉与听觉的配合,形成关注点的迁移与情绪的缓冲。在主持人体验与讲述的过程中,镜头又能否发挥出导演的主观意识,用镜头带动叙事而非单一凭借语言的本身。

这都是谈话类节目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情。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我国的谈话类节目可以让韩国有所借鉴。

尽管在形式上略有不足,但就总体而言,《懂有犯词》还是实现了超高水平的发挥。

什么才是一档小众题材综艺真正的价值?不是利用题材的小众而获取关注,而是让人们得以关注那些被忽略的领域。

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

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

文/慕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