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争霸记住了古巴,二十世纪记住了切格瓦拉

二十世纪是自由思潮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年轻人们对于偶像的崇拜如日中天,偶像可以给予他们一种认同,一种慰藉,一种指引。这对于身处大变革之中的年轻人来说,才格外重要。而放眼整个二十世纪的偶像群体中,有这两位一直处于一种巅峰状态,且是一种无人匹敌的存在。一个是我国伟大的教员,另一个则是古巴的革命英雄切格瓦拉。

当然,在我们看来,切格瓦拉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并没有太多可以标榜成功的事迹,然而却在全球范围内享受到一种荣耀,甚至于迄今为止,切格瓦拉的头像是印刷最多的图标。但这正是东方人的思维,对于不注重实用主义的西方世界来说,切格瓦拉是一种指引,虽然他最终的结局并不好,甚至是失败了,然而他的精神却活在很多人的心中。

西方人或者是受西方世界影响的大多数人所崇尚的正是这样的一种落魄英雄,在这样的理念当中,悲壮的死去永远比成功的荣耀更加辉煌。成功被认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自然除了荣耀与掌声之外,并不需要别人标榜什么。然而失败就不一样了,对于失败者的颂扬可以体现自己独立于别人的品味,而这种品味以及对品味的诉求正是西方思维背景下的人们的一种强烈的个人诉求,很明显,切格瓦拉的出现,弥补了这种精神诉求的长久以来的缺失。他在西方人民中间且在大多数革命发源地被尊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来给大家推荐这部电影吧,史蒂文索德伯格在2008年的时候,拍摄了这部切格瓦拉的传记电影《切格瓦拉传》,本片时长230多分钟,因此,最终被切割成上下两部。其实这部电影应该一起看的,因为不论是看哪一部,对于切格瓦拉本人来说都是不完整的。因此,建议大家不要怕太长,抽时间可以一睹。

本片意在重现这个二十世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切格瓦拉的辉煌一生。从全片的观感来说,本片也达到了目的,不熟悉切格瓦拉的人可以通过观看本片细致的了解这个共产主义战士的辉煌,而已经了解过切格瓦拉的人也可以通过本片更加深入的了解下切格瓦拉本人对于自由革命的理念的风采。总之,对于观众而言,时间虽然不短,然而可看的东西很丰富。

影片回顾了切格瓦拉从阿根廷开始,一直到玻利维亚结束。从革命的兴盛到功成身退,最后到客死他乡。通过切格瓦拉的日记,索德伯格为我们展示了这个战士短暂且辉煌的一生,当然,这种展现带着某种崇拜以及主观解构的色彩。

可能更多的观众看完本片后,会对于切格瓦拉的辉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而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缺陷,而这种致命的缺陷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路线错误,更是来源于一些具有实际性的行为使然。当然,索德伯格并没有对于这样的行为有丝毫的展现。可以看出他的目的还是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自由革命者,而这样的形象,也是观众们,尤其是当代信仰缺失的观众们所注重的。

切格瓦拉的失败,恰恰是源于他之前取得的成功,切格瓦拉的成功在于从阿根廷发家,带着几十人来到古巴将这把革命的火星形成燎原之势。最终,这几十个人顺应了古巴当时的独立需求,最终引导古巴人民开始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古巴革命成功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绝对是一个奇迹一样的伟大事件。不止美国没想到,就连苏联都觉得差异。在没有最大限度争取民众支持的情况下,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当时的古巴政府且遭到的抵抗很小,这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古巴导弹危机的契机,另一部分更多的是运气。

然而这样的成功已经足以鼓励切格瓦拉继续自己的革命事业了。在古巴新政府成立后,在工业上一塌糊涂的他对于得来的胜利感觉到了疏离。而这个时候,卡斯特罗与他的见解不同而导致了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切格瓦拉继续着自己未尽的革命事业,而卡斯特罗此时却致力于古巴的安全和稳定,再向外输出革命的事情短期内不会考虑了。这样的分歧最终导致了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分道扬镳。而这也是他悲剧的开始。

古巴的顺利革命本身是不可复制的,然而到了玻利维亚的切格瓦拉却继续用这种自由主义推行自己的理念。他所著的《游击战》虽然在战法上有所建树,然而却忘记了一个根本,同样的游击战术中,教员始终不忘记团结当地的民众,建立根据地,然后逐步瓦解反动派统治,然而切格瓦拉对于团结当地群众做的并不好,而这种不好,却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时至今日,评价切格瓦拉始终是非常复杂的,自由着实可贵,然而只有活着才能将事业继续,理想主义者死后,理想大多无以为继。因为理想最终要结合实际。

……

你好,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