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大全:中医教你望“舌头”知胃肠病,一学就会【一点资讯】
中医学里,望舌对胃病的辨证以及病情预后的推测很有意义,舌质看色泽的变化。
舌体看形态的改变,反映人体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
舌苔看苔色、苔质等变化,主要反映病位浅深,疾病性质,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舌脉看舌下两条静脉,能反映淤血的病理情况。
临床实践证实,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红舌、薄黄苔为多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胖舌、紫暗舌、舌下静脉增粗均占一定比例。
望舌苔知胃肠病:
舌苔是由胃气蒸腾所生,因此通过舌苔的色泽、厚薄、润燥等变化,可推测胃及其他脏腑的功能状况。
有苔表示胃气存在,有抗御病邪的能力;
少苔、剥苔、无苔,表示胃气受损,或胃阴受耗,其损耗程度,少苔较轻,剥苔和无苔较重,舌苔由薄变厚,表示病邪逐渐加重;
舌苔由厚变薄,表示病邪逐渐减轻。
诊察舌苔,主要从颜色、津液、厚薄、形状和分布等方面的变化,还要结合舌质来分析,同时要注意由食物或药物染色造成的假象。
1、黄苔:
舌苔由白变黄,多由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剧增、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及含菌量增多所致,与炎症感染、发热及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极大。
舌苔黄色,主热证,热邪在里。
舌苔薄黄而滑,主湿热,外感病出现此苔,表示外邪入里化热,但津液未伤。
舌苔薄黄而干,表示热邪已伤津。
舌苔黄而腻,为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
舌质淡苔微黄而润,多属脾虚有湿。
舌苔黄白相间,仍属湿热,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
2、老黄苔:
舌苔深黄而粗糙,多见于胃肠热结,津液受伤。
3、灰苔:
舌苔灰白,多见于湿浊内困。
4、黑苔:
舌苔黑多因丝状乳头增生,出现黑棕色角化细胞以及黑色霉菌增殖所致,里苔的病理改变多扩展到黏膜下层。
黑苔主里证,病情一般较重。高热脱水、炎症感觉、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及长期应用抗菌药物,都与黑苔有关。
5、腐苔:
舌苔如豆腐渣堆铺在舌面,疏松而厚,可刮去,多见于宿食化腐,但患者胃气未伤。
6、白霉苔:
舌面生糜点如饭粒状。多因胃中热极,津液化腐,蒸腾而上所致。
7、腻苔:
一层混浊而光滑的黏液盖于舌面,不易拭去。多见于湿浊内困,或食积、痰饮内阻。
8、剥苔:
舌体原有舌苔突然消失,如剥脱样,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症候。舌的后半部剥苔,是病邪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
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
舌起芒刺:舌苔隆起如刺状,是热极的征象,根据芒刺的部位,有助于区分病情,如舌中芒刺为脾胃积热。
9、厚苔:
舌苔变厚可因病后食减,舌的机械摩擦减少,或因发热失水、唾液分泌减少等,影响舌的自洁作用,引起丝状乳头延长所致。
整体望舌
(1)舌质颜色红,多为肝郁犯胃或胃热炽盛。
(2)舌质红,舌苔黄腻,甚或灰腻、厚腻,多为脾胃湿热。
(3)黄腻苔或为厚腻苔,多认为是食滞胃肠。
(4)舌体微胖,边有齿痕,多为脾胃气虚。
(5)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多为脾胃阳虚。
(6)舌色红(绛),舌面无苔,光亮如镜,多为胃津干涸之象。
(7)舌红有裂纹或花剥,多为胃阴亏损、阴虚内热。
(8)舌质暗或紫暗,或舌边有淤点、淤斑,多为胃络淤阻之象。
(文章内容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