隍城甘家村:千年民俗“还头儿”

丰城甘姓近三万,皆由唐都钤辖甘从矩发脉而来。甘从矩字方平,南唐进士,才勇兼全,大约在吴王杨隆演武义年间(919-920)由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丹阳县)迁任丰城令。后唐长兴二年(931),授征南将军,官都钤辖(统兵武将),敕封“丰城伯”。此后,以官为家,落籍骊塘(今秀市骊塘),成为丰城甘氏鼻祖。

甘从矩之孙甘宗生子十人,号称“十令”,迁播繁衍,各居一方。其八子令文自骊塘迁居水西乡侯塘前村堆,令文十世孙祥仲(字瑞轩),于元元贞二年(1296)自水西乡徙居八十三都隍城,祥仲之孙仲文(字天章,号松庄)“览佛楼之胜,爱其山水明秀地脉丰厚,乃由隍城迁于是”,时间推断为元末明初(约1370年左右)之际。仲文成为佛楼甘姓始祖。

佛楼,即是现在隍城镇甘家村的旧称。关于佛楼这个名字的来历,《佛楼支谱序》中称:“先是皆蓁莽也,过是墟者,往往于林树云烟之际如闻梵音。延眸睇又隐隐有佛阁之象结于空中,因曰'佛楼’。”也就是说,以前这里都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墟,但是从这里路过的人都能够听到梵音,又隐约可见到空中有佛阁出现。所以就有了“佛楼”这个名字。仲文公曾经“披荆棘、辟草莱,去其芜秽,以求声光之所自起”,却什么也没有看到。于是就有人说,以前看到的也不是佛,而是天地钟灵之气,是预示甘姓族人繁荣兴盛、人才辈出的先兆。

有一位佛楼的外孙也曾经考究过这个名称的由来:“斯村赐姓曰甘,命名佛,意居是村者,累代慈仁济世,变如佛子渡苦海”。就是说,住在这个村庄的甘姓后人,世世代代都要怀有仁慈、济世、孝悌之、礼让之心,这样才能渡过苦海,进入极乐世界。看来,仲文公择居这里之后,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引导是早就有考虑的,借用一个“海市蜃楼”的故事,用“佛楼”两个字,就将传世家风规划完成,可谓用心良苦,亦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之奥妙所在。

甘姓定居佛楼后,三传有旭州、瀛州二公,旭州公仍居佛楼,瀛州公迁居于筠阳之清湖(今属高安市东方红乡)。旭州公十二传至如椿公,分居前村(今甘家新居)。其余外迁者谱上均有详述。

佛楼甘姓,从宗谱上看不出很多名人显宦,只记载了少数入邑庠、赐功名的先贤,更多的人都是商旅货殖做生意,足迹遍及鄂、豫、湘、黔、闽,“家资巨万”,富甲一方。但是,甘家村的“还头儿”民俗(老居、新居都有),却以其隆重的仪式感、深邃的文化内涵,以及堪可入榜“基尼斯世界纪录”的大蜡烛,成为众多民俗爱好者特别是民俗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骛的人文景观,可谓由来已久,影响深远。

关于“还头儿”民俗的起源,很显然与许真君(许仙)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了解,在丰城河西沿药湖地区(隍城、湖塘等较为集中),很多村庄至今都保留着“还头儿”的民俗,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村庄这一民俗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简单化,繁冗厚重的仪式感也逐渐消失,变成一种寻常的走亲戚活动,因此越来越被忽视。甘家村以及邻近几个村庄的“还头儿”传统民俗保留相对完整。

“还头儿”,顾名思义,是指嫁到该村的女子,在生下第一个儿子之后,娘家人便要在次年正月十二这一天,到该村向供有许真君(许仙)塑像的寺观送蜡烛还愿,以感谢许真君的护佑,表达对天地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这个民俗活动的起源,最早应该追溯到许真君药湖锁蛟除害的传说。很多相关传说认为,在许真君之前,药湖地区虫害横行,一些虫害甚至演化成各种妖魔鬼怪,日则蛰伏窥伺,夜则四出为祸,周边地区百姓深受其害,民不聊生。后来,许真君于药湖治水,仗剑斩妖除魔,深受百姓爱戴,并据此衍生出许多传说以及民俗活动,历朝历代都留下了众多与许真君有关的人文古迹,如铁柱宫、万寿宫、黄堂宫、画松亭、剑泉等等。事实上,药湖地区一直是各类病虫肆虐横行的地方,尤其是血吸虫病,很难根除,当地百姓饱受其害,很多村庄甚至整村消亡。因此,繁衍添丁,在这一地区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还头儿”民俗的源起和发展,便也有了其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

“还头儿”兴起的准确时间谁也说不清。据甘姓村民讲,从他们迁入这里开始,就有了这个民俗。所有长盛不衰的民俗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人们内心的虔诚和敬畏之心,使这样的民俗活动既极具神圣感,又保留着最原始的仪式感。甘家村“还头儿”民俗尤其如是。新添男丁的村民家通常都是凌晨三四点钟,便要起床杀猪杀鸡准备祭品,天亮以后,挑着各种祭品,在花童引领下,来到村前的寺观铁柱宫,祭祀供主许真君以及各路神仙,其间还有吹打、舞龙助兴,有的家庭还会邀请外地戏班唱戏助兴。而新添丁的家庭正在家里蒸肉做菜,盛情接待前来观礼、为孩子祈福的亲友,以及前来看热闹的外地朋友。

仪式过程中,大蜡烛是重头戏。由于很多人心存有攀比的心理,因此每家每户准备蜡烛的过程都是秘密进行的,蜡烛的大小、重量、加工地点都不得而知,只有到了现场才见分晓。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做蜡烛的灯芯是用杉木料做的。近些年来,运送来的蜡烛几乎都必须用上农用车,因为轻者也有千儿八百斤,重者有数吨之巨,用肩挑手扛是根本动不了的(前年曾在甘家村见识过一对当时最大的蜡烛,有两吨多重)。蜡烛运到村前的铁柱宫之后,由十数个壮汉好不容易抬进殿内,按大小重量依次排列点燃,以重量多者靠近供主许真君塑像,意即更多、更近距离得到许仙许老爷的护佑,获得更多的福报。因此,“还头儿”还有一个俗称,叫做“看大蜡烛”,这个称呼似乎更接近“还头儿”民俗的实质。

我们相信,对自然万物心存感恩和敬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法则。很多被人们不屑一顾或者冷眼旁观的民俗活动,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甘家村的甘姓族裔们在千百年来形成和延续下来的“还头儿”民俗,不仅饱含着对天地神明自然万物的敬畏,也是对家人及子孙后代的深情呵护,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守望。

下面是一组今年正月十二“还头儿”民俗时手机拍摄照片。据称,今年甘家村新居共有三户“还头儿”家庭,老居一户。新居村三户“还头儿”家庭的蜡烛最重者1105斤(一对)。即使这样,也令很多第一次来看大蜡烛的外地人叹为观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