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洲枫溪谭家:此中自有千秋响
如今的城市发展很快,几十年前还是粮田山地丘陵水系的城郊,忽然间便矗立起鳞次栉比的楼房,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在这些土地上存在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村庄,也瞬间迷失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模样。枫溪谭家就是这样一个村庄,位于新城区丰水湖北侧,丰水清澈绕村而过,恰如画里水乡。《谭氏族谱》记载:“丰治区十七乡,其西为登仙乡,与梅仙、剑池二乡接壤,中有桥曰'枫林’,登仙乡二都一图地也。傍桥居者多谭氏,枫溪谭氏之名由此著其间。”大意是说,丰城境内所辖十七乡,在城西有登仙乡,与梅仙乡、剑池二乡接壤。其中有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林桥”,属于登仙乡二都一图管辖,枫林桥附近住着很多谭氏,枫溪谭氏的名字就这样叫了出来。顾名思义,枫溪谭家乃是以谭姓为主。其始祖为唐代时的江州刺史谭洁。谭洁(676-721),字方平,号秋堂,本是楚南(湖南)永州祁阳县人。在江州任刺史任内,谭洁勤政爱民,政简刑清,赢得了极好的官声,受到当时的京兆留守宋璟(后官至宰相)、洪州都督吴兢、中书舍人张九龄(后官至宰相)的器重和极力推荐。只可惜天不假年,不久谭洁逝于任所,因为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尸骨无法返乡,家人只得恳求谭洁部下一位夏姓下级官吏帮忙,把他安葬在德化县夏家庄的山背。谭洁共有三位儿子:谭绪、谭维、谭续,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谭洁去世后,三兄弟各自安家于南昌周边的地方,其中老大谭绪迁于厚田,老二谭维迁于瓘坵湖,老三谭续迁于昌邑山,统称为豫章谭氏,尊谭洁为一世祖。谭绪传十世生谭焕(字文显),曾任高安县令,谭焕共生育四子十三孙二十六曾孙,其中中进士者四人,举孝廉者六人,入贡选者七人,可谓簪缨望族。其长孙谭斯义举孝廉,大约在绍兴年间(1131-1161)出任丰城县令,退休之后择居于丰城城西的枫溪,这就是枫溪谭家的来历。生活在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出九百多年前的枫林桥是怎样一个模样,不过,从族谱上的描述看,这一带的确是风光逶迤,景色迷人。尤其是河畔枫林红叶刚开时,文人雅士云集于此,行酒吟咏,好不风雅,恰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之妙。《枫溪谭氏十景图诗》有一景,叫“桥映丹枫”,诗中就描述了当年枫林桥边文人骚客赏景吟诗的生动画面:也许跟这里优雅的环境有关,在谭斯义开基后的数百年间,枫溪谭姓或耕读,或商贾,悠闲自在,与世无争,逐渐养成了儒雅隐逸、清高孤傲的性格。明末清初之际的谭文翰(字斗明,1630-1703)就是这样一位超凡脱俗之人。谭文翰是遗腹子,还没出世父亲就死了,十二岁时母亲又去世,真可谓孤苦伶仃,身无立锥之地。但谭文翰并没有被童年的苦难打倒,而是自力更生,发奋图强。成年以后,谭文翰只身一人闯荡江浙一带经商,当时清朝政府刚刚建立,社会还不稳定,谭文翰义无反顾,栉风沐雨,风餐露宿,总算有了一些成就。在他三十岁的时候才成家,新婚不久又继续外出,经过数十年努力,谭文翰终于腰缠万贯,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户,走到了人生的巅峰。谭文翰有三个儿子,儿子们长大后,谭文翰把生意交给老大谭鹏和老二谭鹗打理,老三谭英因为年纪小,留在身边专心读书。谭鹏(字抟万)受其父影响最深,他的一生也富有传奇色彩。谭鹏幼年的时候饱读诗书,长大以后更是无书不读,不仅秦汉人文、宋儒理学了然于胸,连孙吴兵法也非常精通。虽然参加了科举考试,但谭鹏很不喜欢这种应试制度,觉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决意周游名山大川,去探寻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在父亲的鼓励下,谭鹏带着一个仆人,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文化苦旅。从江淮、吴楚到齐晋、燕赵,每到一地,谭鹏都要参访名胜古迹,凭吊历代先贤。在湖南汨罗江边,回想屈原上下求索的一生,谭鹏诵读《离骚》,禁不住澘然泪下。在燕赵之地,谭鹏非常敬佩燕赵间的感怀慷慨悲歌之士,不屑于枕中太梦邯郸道上的虚无飘渺……此行对谭鹏的感触非常大。在距离京城只有一二百里时,谭鹏突然收拾行李打道南归。仆人惊问何故,谭鹏说,我不过是一介布衣,没有什么真正的本事,哪里敢到高人云集的京城去?当时,福建总督姚启圣(1624-1683,浙江绍兴人,1678年任福建总督,康熙年间名臣、名将,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负责平台事宜,听说谭鹏很有才华,把他请去充当幕僚。而谭鹏也不负厚望,屡出奇计,姚启圣非常满意,打算为他请旨叙功,谭鹏却飘然而去,甚至连赏赐的黄金锦帛也不屑一顾。周光斗出任丰城知县(1708年到1712年在任)时,多次登门请教治理之策,非常赞赏谭鹏的学识和人品,赐给他一块“熙朝模范”的匾额,称赞他前程不可限量。但谭鹏视功名如粪土,每天垂钓于枫溪之上,自号“枫溪渔父”,过着悠哉游哉的布衣生活。老二谭鹗(字荐万)虽然没有大哥谭鹏那样的远大志向,却也是一个志趣高雅、德高望重的富绅。在大哥周游天下时,谭鹗在村里构建了一座别墅,名叫“绣墨居”,寓意“抒锦绣之肠,燦翰墨之光”。绣墨居前临枫溪,后倚长堤,东靠祠堂,西依小桥,居外有花园,花园里有鱼塘,居后建有小阁,是谭鹗兄弟和族中子弟读书作文的书斋,也是怡情养性、传承书香的幽雅所在。《枫溪谭氏十景图诗》有“绣墨书声”诗云:老三谭英(字杨万)满腹经纶,看到两位大哥都很了得,也不甘落后,在雍正三年(1725)主修谭氏族谱,为后世留下了木本水源的重要依据。在《谱例·训子孙》中,谭英提出:“孝悌忠信以为子孙之式,仁让恭顺以为子孙之教,耕读以为子孙之世业,施济以为子孙之前程……”,教育子孙要做到孝悌忠信,学会仁让恭顺,坚守耕读之本,懂得乐善好施……不仅为后世留下了木本水源的重要依据和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谭氏族谱》虽无记载官宦显赫者,但商贾巨富、贤德懿行、疏财仗义、隐德逸士、救危解困者却比比皆是。不独枫溪谭家,古代贤人高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留下的,不仅是青史上的千秋芳名,还有可堪万世师表的精神和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