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向共和到觉醒年代: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不愿再做别人的奴隶
01 《走向共和》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走向共和》豆瓣评分高达9.7分,是目前评价最高的一部电视剧,然而一度因为某种原因被禁播。有人说是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有人说是相比之下,相形见绌;也有人说是细节错误……
电视剧是一种文学形式,我们没必要过于苛责,至于其中究竟是否存在对李鸿章的翻案的史实,每个人心中有杆称。中国近代每一次条约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何来翻案之说?
这让我想起四大名著《红楼梦》的遭遇,一度被禁,然而禁得了吗,想通过扼杀这种方式是无法摧毁的。效果则是恰恰相反。
02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不愿再做别人的奴隶。这是近代百年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血换来的教训。
皇权思想已死,谁要是想学习袁世凯、张勋那样倒行逆施,妄想在中国创造出一个皇帝来,创造出一个帝国来,中国人民不答应。那么,袁世凯是怎样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需要今天的我们注意些什么呢?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并命其党羽联名通电,宣称“若以少数意见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
帝国主义列强调动军舰在长江游弋,为袁世凯助威,并攻击孙中山“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
在革命高潮中附从革命的立宪派、旧官僚等则从内部施加压力,大造大总统职位“非袁莫属”的舆论,力主袁世凯上台,以便早日结束革命。一些革命党人甚至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大总统。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
袁世凯在得到这些许诺后,即加紧“逼宫”。1912 年 2 月 12 日 ,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袁世凯不肯离开北京老巢,指使部下发动“兵变”,西方列强也调兵进京配合,以迫使革命派让步。革命派再次妥协。3 月 10 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 月 1 日 ,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就此被袁世凯窃取。
袁世凯名正言顺地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关键在于,他巧妙地利用一己之力修改《临时约法》,从而势如破竹,最终成功称帝,历史的脚步倒行,最终的结果是在全国一片声讨声中死去。
民主共和不容亵渎,谁也不行!
03 民主共和的道路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法必依,依了吗?没依是谁的失执?
法律是代表人民的意愿,如果有法律而不执行,那么如何赢得人民的信仰呢?就拿最简单的《劳动法》来说,执行了吗?
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思想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历史根源是习惯势力和传统文化负面影响。具体到一个单位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有二。一是名利思想。功利主义的私心是滋生形式主义温床。个别领导为了个人和单位出名,显示所谓“成绩”,热衷于搞一些声势大、规模大、影响大的“明星工程”;不考虑单位实际和能力,到处出国考察,每天大吃大喝,浪费国家大量财力、物力;有的眼睛长到头顶上,“只要领导满足,不怕群众骂娘”;有的抓工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以牺牲单位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名利。二是懒惰作风。惰性引发飘浮思想,只管形式,红火,喜欢把功夫下在形式上,只管快,不管效果怎样。有的满足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只满足上级指示原本传达,该抓的问题没有及时抓,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形式主义害死人”,基层和群众深恶痛绝。根治形式主义顽症,一定要在思想根源上正本固元,在重点难点上猛药除疴,在责任落实上动真碰硬,在源头治理上防患未然。
04 走向共和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
走向共和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在历史史实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作为一部启蒙教育意义的电视剧足够了。电视剧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存在问题是必然,但是不能因噎废食。
与觉醒年代一样,走向共和是一部探索道路,摸着石头过河的电视剧,而觉醒年代则是找到了拯救中国的道路,这便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
05 网友评论
说《走向共和》不遵循历史吧,但它确实是在讲历史,讲北洋水师的兴起,讲甲午中日战争、讲戊戌变法、讲义和团运动、讲八国联军侵华、讲辛亥革命、讲清帝退位、讲民国成立、讲袁世凯称帝、讲二月革命、讲张勋复辟等。
就剧情主线上来讲,确实没啥大的出处,确实是从封建帝制走向了共和,而且把满清王朝的垂死挣扎、把众人的竭尽挽救、把老百姓的苦难生活都联系到了一起。
而且,整个走向共和的过程,还分两个阶段来展现的:
第一个阶段,讲的是清王朝打算通过变法来挽救统治。
第二个阶段,讲的是清王朝打算通过变制来挽救皇权。
变法又分为洋务派,维新派和新政派,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历史展现,但每种尝试最终都失败了。
而变制呢,其实就讲了一件事,那就是推行君主立宪制!
说它不遵循历史呢,是因为大的事件确实没啥问题,是历史的真实展现。但是推动这些事件发生的人,和人的想法,事和事的原因,就有点过于演绎了。
比如很多明显的史实错误,北洋水师阅兵的时间啊,李鸿章的视察与明察秋毫啊,把甲午战争的失利推到翁同龢头上啊,等等等等,很多。
可以说,太多的镜头给了从政者,也让观众自动带入到了统治者身上,从而忽略了底层人民的感受,所以,也给人一种刻意洗白历史人物的感觉。
推动剧情发展的四大主角,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他们各有特点,各有主张,都有着对江山不同的理解,也就影响到了各自的行为。
对于慈禧来讲,她的一切做法,变法也好,向十一国宣战也好,推行新政也好,都是为了一件事:
“爱新觉罗的江山,是祖宗留给我们的江山,爱新觉罗的江山是我的,也是你们的,这祖宗留下的江山,你们可千万别让他丢了啊?”
她把国家当成爱新觉罗的私人财产,所以,她那一套必然会破产。
李鸿章则是一切向太后看齐,太后之事无小事,是附庸在旧的体制上,修修补补,意图让国家强盛,这也是痴心妄想,不可能成功。
袁世凯也好,孙中山也好,都有自己的主张,不能说他们没有成功,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至于,人们的脑子有没有彻底消除封建专制,还需要时间来洗涤。
但你要说这部剧不遵循历史吧,好像也说不过去,至少它挑的这些演员还可以嘛:
从演员的选型上来看,也不能算没遵循历史,看起来还是蛮像的!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至于合不合适,穿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