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贫民,曾是二等兵!河南95岁教授填补这一空白,获学界高度赞扬
他是一位学者,著作等身,填补空白,鲐背之年仍笔耕不辍;他也是一位仁师,严于律己,以德立范,桃李满天下。出身贫民家庭,不改向学之心,坚守岗位六十余年,治学一辈子。他就是
家境贫寒,不改求学之心1942年9月,朱绍侯考入沈阳商业学校学习,他想早日参加工作挣钱养家。毕业后,朱绍侯当过工厂雇员,还因爱国热情这时的朱绍侯,已不满足于养家糊口的狭隘目标,他想要继续撷取人类的文化宝藏,以充实自己,报效祖国。之后,他又先后在辽宁省私立艺术专科学校、辽宁省师范专科学校、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后申请转入历史系)学习,本科毕业后,又转入东北师大研究部学习至1954年7月毕业,这是我国当时的最高学历。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期,朱绍侯的家境依然没有太大好转,生活上异常艰辛。据朱先生回忆说:“在学校,一年四季只有一条外裤,就是粗布做的马裤,没有前后之分,而且还是学校统一发的。”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朱绍侯以常人少有的坚强毅力发奋苦读,圆满完成研究生学业
填补空白,学界高度赞扬1956年,朱绍侯从助教升任讲师, 1979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是当时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最先培养的一批教授之一。在河南大学工作的60多年里,朱绍侯笔耕不辍、厚积薄发。他主编的已经“40岁”的《中国古代史》先后再版20多次、发行量高达120万册,
从1994年正式开笔的《今注本·二十四史》被已故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称为“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二十四史编纂工程。朱绍侯教授担任其中《宋书》部分的主编,18年间,他带领团队对《宋书》100卷进行了烦琐而有意义的整理,在河南大学工作的60余年里,朱绍侯出版了《雏飞集》《朱绍侯文集》《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等学术专著、个人著作集8部,主编教材、著作13部,发表论文200多篇。
师德为先,桃李四海芬芳朱绍侯先生在历史系工作期间,在从事大量学术研究的同时,一直都把教学当作自己的主业,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他长期活跃在大学教坛上,为培养各类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严于教,钻于研。课堂上,学生们总会见他拿出一沓厚厚讲义,每页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是他细致认真手写成的,每篇讲稿都把人物与事件的来龙去脉介绍得清清楚楚,凝聚着他严谨缜密的所思所想,随手拿来一份,都堪比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学生论文中的每一个不足之处,他都会严格指出,并愿花上很长时间帮助修改,甚至有时会亲自为学生查找可供文章补充的资料;当学生遇到困难,他会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鼓励。现任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1984年从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朱绍侯先生的介绍下,年仅19岁的张倩红得以留校,成为历史系的一名老师,开始了在河大25年的教学生涯,“跟着朱老师在河大做学问的那段时光,是我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坚守在三尺讲台的六十余年里,朱绍侯用他作为一位老师特有的严谨、宽厚、关怀铸成了一座灯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不断前行。
“天资愚钝凭勤奋,事倍功半终有成。聪明才智荒学业,虚度年华空一生。”这是朱绍侯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治学的真实写照。向朱绍侯先生致敬,也愿朱绍侯先生的精神感染更多原素材来源:光明日报、河南大学出版社官微、科学网、河南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