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王陵发掘记:一场闹剧,牵出一座惊天大墓,竟要当地驻军保护

河北高庄

为了掩盖罪证,奢华的王陵被古代盗墓贼付之一炬,里面还会有宝贝吗?墓主人到底是谁?发掘过程一步三惊。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墓主人原来是他。高庄汉墓发掘记。

发现——哄抢文物事件

时间回到1991年5月的一天,驻扎在石家庄市获鹿县(今鹿泉市)凤凰山脚下的解放军某部两位炊事员,张文武和朱武堂像往常一样出门采购。当他们路过距离营区不远的一座砖瓦厂时,发现一群人聚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争执,两位热心肠的战士,还打算调解矛盾。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他们分明是在哄抢从取土坑中挖出来的一些文物。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位战士立刻上前制止。当时在现场参与哄抢文物的共有30多人。眼看就要发一笔横财,却突然冒出两个当兵的,多管闲事,一些人当然心有不甘,还进行威胁说,“你要再阻止,我就砸了这文物。”面对这种情况,两位战士急忙向团领导进行汇报。部队领导立即派出部队去现场制止,最终,这场哄抢文物闹剧才得以结束,文物也被悉数收缴,并移交给了获鹿文管所。共计20多件,有壶、鼎、银勺等。

张文武和朱武堂像往常一样出门采购

现场参与哄抢文物的共有30多人

随即,县文管所又上报到市文物局,双方组成考古队,对发现文物的地方进行小范围的发掘清理,共出土文物38件,有凤鸟鼎、三个银盆、铜执炉,还有五件铁壶等。

从清理的结果来看,专家们分析,这里很可能是一座大型墓葬的陪葬坑。接下来,通过初步勘探,他们在地下发现了大面积的夯土层。夯土之下极有可能就是一座大型墓葬。

清理完了现场后,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初步分析,让考古专家们大吃了一惊。这38件文物,竟然有十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年代为西汉时期。

三个银盆

大墓主人是谁?

仅仅陪葬坑就出土这么高级别的文物,那么,大墓本身该有多奢华,可想而知了。

通过仔细清理后,考古专家在一只铜鼎盖上发现了铭文,上书“食官鼎(盖),重九斤,二十九年效见”。那“食官”又是干什么的呢?

中国历代王朝都专门设有负责王室饮食事务的官职,统称为“食官”,如清代的“御膳房”。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玄所注的《周礼.天官》中,“膳夫,食官之长也。”食官虽然文不足以治国,武不足以安邦,但常常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一类官职,食为天嘛。《周礼》将“食官”统归为“天官”之列,就是证明。

常山食官

“食官鼎(盖),重九斤,二十九年效见”

“食官鼎”的出土,说明墓主人至少也是一位诸侯王。可这个诸侯王究竟是谁呢?他的封号又是什么?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随着考古专家的进一步清理,又在一个壶(古代称锺)上发现了铭文,上书“常山食官”。这表明墓葬主人是一个封号为“常山”的诸侯王。这件带有“常山”铭文的食锺,一时间把人们带入了那个动荡不堪的年代。

西汉历史:“常山王”封号上的诅咒

常山王,是秦末及两汉时期诸侯王的封号之一。然而在西汉,这个尊贵的封号似乎带有某种强力的诅咒,几乎每一任常山王的结局,都是一出悲剧。

公元前188年,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封第三子刘不疑为常山王,然而,仅仅过了两年,这个刘不疑突然暴毙。汉惠帝只能改封第四子刘弘为常山王。到了公元前184年,当了两年常山王的刘弘,竟然接替大哥刘恭当上了皇帝,常山王王位则由五弟刘朝递补。

按理说,当皇帝应当是莫大的幸运,然而可悲的是,包括惠帝在内,这父子三人三位皇帝,却都只是太后吕雉的傀儡而已。惠帝刘盈24岁病逝。前少帝刘恭因为口出怨言,被祖母暗杀时,年仅8岁。同样年幼的后少帝刘弘,在当了四年傀儡皇帝后,因为受吕后势力灭亡所波及,与五弟常山王刘朝,和六弟刘武一起,被反对派以不是惠帝亲生为借口,惨遭杀害。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的吕后

包括《史记》在内的诸多历史文献,大多对吕后给予了肯定。在她施政的十五年里,与民休息,社会安定,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了帝王本纪。

如今,凤凰山脚下的常山王大墓,埋葬的会是他们中的一位吗?

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那件青铜鼎上“二十九年效见”的铭文。这成了推测墓主人的关键。

通过查阅史料得知,这个常山王,应该就是西汉的刘舜。

刘舜,是汉景帝时期分封的常山王,史料记载他“骄纵怠惰,多有淫乱之事,屡犯法禁”。但由于刘舜是汉景帝最宠爱的不儿子(第14子),汉武帝后来对他也一直容忍,因此他才平平安安地当了32年常山王。刘舜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刘勃继位。这一次,依附在常山王封号上的诅咒再次发作,刘勃很快就因为在服丧期间“私奸饮酒,纵马驰街”而遭废黜。至此,常山王的封号一直到了东汉明帝时期,才再次启用。

汉武帝

另外,鹿泉古称石邑。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伐中山取石邑,又属赵国。秦时设郡,石邑属巨鹿郡管辖。西汉时石邑又归常山郡管辖,汉中期,石邑曾划归汉景帝所封常山王刘舜的常山国所有。”

勘探——“中”字型的王墓

由于大墓规模巨大,规格极高,河北省文物局即刻派顶级专家参与指导发掘。随即展开了大范围的钻探。

确认,这是一个“中”字型的王墓。

这个大墓,原本墓上应该有高大的封土,可由于经历了上千年水土的流失,如今只剩下了一个高2.4米的土台子。

高2.4米的土台子-1

高2.4米的土台子-2

根据钻探,考古队发现这座中字型的汉墓,位于中心的墓口(墓室),南北长35.3米,东西宽33.8米,形状接近正方形。在墓室土圹东西两侧的中轴线上,各延伸出一条墓道。其中,东墓道尽管接近地面部分已经遭到破坏,但残留的部分仍然有41.4米,宽6米左右。西侧墓道有些奇怪,开口并没有直通地面,距离现在的地表仍有2.4米的距离,长度不足17米,宽5米左右,像是只修到了一半就停工了。除此之外,东墓道为斜坡状,西墓道则由38级台阶构成,和两周时期诸侯国的中字型大墓差异明显。

除了墓道,在这座汉墓墓室周围,还修建了形似回廊的特殊建筑。宽达4米回廊,几乎包围了整个墓室土圹,只是在南北两侧中央,各留下了一个豁口。此前,发现的陪葬坑,就是这个回廊东北角的部分。

大墓

勘探得知大墓结构

古人“事死如事生”,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拥有同样的享受。到了西汉,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仅仅随葬大量生活用品和金银财宝。甚至对在另一个世界的居住环境,也开始讲究起来。西汉正好是土坑木椁墓向复杂的石室、砖室墓过渡的时期。作为阴宅的墓室,逐渐向阳宅靠拢,回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正式发掘——火烧墓室

1991年11月,省、市、县各路考古专家云集高庄,高庄汉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发掘一座土封大墓,第一项工作,就是清理掉墓葬上面的封土。然而,发掘工作才刚刚开始,意外就发生了,在清理封土的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两个盗洞,分别位于墓室北部和东部的上方。

两个盗洞

原先,考古队员以为,距离地表仅一米的回廊都有那么多文物出现,这个墓室应该保存完好,可是,两个盗洞的出现,无疑给考古队员们迎头泼了一盆冷水。但让考古队担心的是,这两个盗洞有没有打穿椁室,对墓葬的破坏程度到底如何?

由于是“中”字型大墓,土方量巨大,对封土的清理一直持续到了1992年春开。就在考古队员为盗洞的情况而担忧时,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状况又接踵而至。

因为墓葬所在的位置,正处于砖瓦厂承包的土地范围内,发掘工作遭遇了很大的阻力。关键时刻,凤凰山当地驻军再一次伸出了援手,担负起了看守大墓的工作。

1992年一整年,对高庄汉墓封土堆的清理工作,只能是断断续续地进行。

直到1993年初,经过各方努力,矛盾终于得到解决,大墓的发掘再次启动。

待封土清理完毕,接着清理墓室土圹。要想抵达墓葬深处,就必须清理掉墓圹封土。可意外再一次降临了。考古队员发现,墓室的土非常坚硬,大墓曾经被焚烧过,里面的土都被烧成了砖红色,成了陶土块。

里面的土都被烧成了砖红色

据史料记载,在史前时期,先民们有时会在木骨泥墙的房屋内外堆上柴草焚烧,形成红烧房,是那时候最大的陶器,也是最豪华的住宅。

难道说,高庄汉墓也使用了这种工艺。

由于,墓葬泥土过于坚硬,导致发掘进度异常缓慢。可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考古队员发现情况有些不妙。因为,越是往下,红烧土就越是坚硬,泥土都板结成了一块。很显然,墓葬焚烧的中心点,应该就是土圹深处的椁室。

墓葬焚烧的如此严重,看来包括棺椁在内的木质葬具已经化为灰烬了。但是,在发掘终于接近椁室时,人们看到的不是燃烧后炭化的椁室盖板,而是一些横七竖八厚重的石板。那么,土坑墓中出现大批石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土坑墓里建的一个石质椁室,是用红砂页岩石建造的,每块石料的规格,长70厘米,宽35厘米,厚7-12厘米,相当于石砖。

天子之制——石椁

用石板代替木板建造椁室,即使在汉唐盛世,也是高等级贵族的专属。考古发掘史上,出土石椁数量稀少,可以说,每一具都是不可多得的国宝。据史料记载,只有一品官员或皇室成员才能享用。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出土的石椁都出现于稍晚的隋唐时期。而高庄汉墓属于西汉时期,而西汉早期包括汉以前都是木椁室。

当高庄大墓出现石椁时,考古队员个个称得上是欣喜若狂,觉得即使墓葬被盗掘一空,只要这具石椁能够拼合完整,发掘就能称得上取得了成功。可是,当人们仔细查看这些石椁板时,却遗憾地发现,它们已经毁在了那场千年以前的大火中。

用石板代替木板建造椁室-1

用石板代替木板建造椁室-2

溢出气体而炸裂的页岩条石

高庄汉墓的石椁材料为页岩条石,这种成份复杂,且含有碳酸盐的沉积岩,在高温锻烧下,会因为溢出气体而炸裂。严重变形,且大部分已经坍塌的高庄汉墓石椁,最高的西南角仍有4.82米。但最低处仅剩下1.5米。发掘时,考古队员甚至不敢清理石椁,和墓壁之间的填土,因为少了它们的支撑,厚达三层的石椁壁板,极有可能轰然倒塌。

这个椁室的内框,东西长15米,南北12米。

根据现场被焚烧的木灰痕迹判断,里面应该有一个木棺椁,具体情况,早已随着椁室的被烧,一起化为了灰烬。

在这场焚烧石椁室的大火过后,除了灰烬,墓室内已经空无一物。这应该是盗墓贼把墓室洗劫一空后,为了掩盖罪行的手段。

一场大火

化为灰烬

墓室内景

墓室大火想象图

那么,到底是什么年代被盗的呢?

可令人百思不解的是,盗墓贼盗掘了宝物之后,为什么还要焚烧呢?浓烟滚滚之下,他们就不怕被人发现吗?

但是,作为四战之地的河北,自汉代以后,经历过多次大的战乱,汉末、南北朝、五代,常常用赤野千里来形容。高庄汉墓的被盗,或许就发生在这几个时期。

其实,盗墓之后纵火焚烧的案例虽然罕见,但在考古发掘史上,却并不是绝无仅有的。从高庄汉墓的两个盗洞来看,应当是个人所为。可是,深埋于地下11米的高庄汉墓,石椁内的木质葬具为什么被烧成灰烬了呢?不该焚烧得这么彻底。

石椁壁板损坏严重的部分都靠近盗洞

在墓葬现场,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细节,石椁壁板损坏严重的部分都靠近盗洞。在11米深的地下焚烧墓室,又如此彻底,那位于斜对角的两个盗洞缺一不可,最终导致石椁在高温下融化坍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空气对流,所以,位于盗洞附近的石椁自然损毁得最为严重了。但是,问题又来了。两个盗洞会是一伙盗墓贼所为吗?他们为什么要冒着被人发现的风险而同时开凿两个盗洞呢?难道只是为了盗掘之后纵火方便?这似乎不合逻辑。盗墓贼只为敛财,取宝走人就是了,干嘛还要“脱裤子放PI——多此一举”呢?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在墓葬第一次被盗洗劫一空后,第二伙盗墓贼又挖了一个盗洞进入墓室,翻遍墓室却一无所得,一怒之下,纵火以泄愤。

汉墓十室九空,难道再一次应验了吗?

那为什么说汉墓“十室九空”呢?

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说:“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huī)突,无骸不露。”

关于曹操盗墓的记载,主要来自于此文,即“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加之东汉末年政治局面混乱,天下动荡不安,整个社会陷入崩溃的边缘,也造成了汉墓的严重损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下,以至于整个社会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和秩序,盗坟掘墓便难以避免地屡屡发生。

另外,董卓迁都的时候,也曾大肆盗掘汉朝皇陵。

董卓

据《后汉书·董卓列传》中记载,董卓擅朝,面临天下英雄讨伐时,便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行时,焚烧了洛阳的宫殿房舍,将洛阳数百万人口强制移民,并命令吕布盗掘洛阳一带的汉朝诸帝和皇亲贵族、公卿官宦的陵墓。

有时,地方守将也会打开墓穴,取其材料以加固城防。三国时期,记载魏国的史书《魏略》中,魏国大将郝昭说:“吾为将,知将不可为也。吾数发冢取其木以为攻战具,又知厚葬无益于死者也。汝必敛以时服。且人生有处所,死复何在耶?今去本墓远,东西南北,在汝而已。”

从而,最终导致了汉墓“十室九空”的悲惨命运。

可怜啊,这位当了32年平安王爷的刘舜,死后依然没能逃脱常山王这个封号带来的厄运——洗劫与火焚。

2000多年过去了,高庄汉墓被焚的原因,早已无从知晓。可对于辛苦工作了一年多的考古队员们来说,的确心有不甘。尽管在清理封土时早有不祥的预感和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情景还是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万般沮丧。

高庄大墓

椁室内部仅剩下灰烬,石椁也因损毁严重无法修复。眼前这座正处于木椁墓向石椁墓转型阶段的大型墓葬,原本应当能够提供更多更珍贵的实物史料。然而,现实又是如此的残酷。

据考古专家推测,这座汉墓里面的木椁室造型巨大,很可能就是黄肠题凑的葬制。

高庄汉墓墓室的发掘令人遗憾,此时,人们只能寄希望于先前发现不少文物的外回廊(外藏椁),希望有所斩获。根据考古专家的进一步推断,只有距离地表最浅的外回廊没有被盗扰。前面讲过,回廊的东北角发现了38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多达10余件。那么,另外几个角落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吗?

黄肠题凑

大云山汉墓黄肠题凑

这让我又想起了“大云山汉墓”的发掘,墓室也是空无一物,可是在黄肠题凑的外藏椁却发现了数万件珍贵的文物,其奢华程度,让人眼花缭乱。高庄汉墓也会有如此的幸运吗?连续两年的发掘难道就这样草草收场吗?那一场大火,到底焚毁了多少国宝奇珍?

回廊的发掘—王妃墓

高庄汉墓被一把大火焚毁殆尽,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不过,考古队员在现场发现了一把铁斧,由此判断,墓葬被盗应该发生在很久以前。但具体被盗时间,是宋,是元,或更久远,难以确定。

干宝(280年―336年,河南新蔡人)所著的《搜神记》中说:“汉建安四年二月,武陵充县妇人李娥,年六十岁,病卒,埋于城外,已十四日。娥比舍有蔡仲,闻娥富,谓殡当有金宝,乃盗发冢求金,以斧剖棺。”

是不是由此可以推断,高庄汉墓在东汉前后就已经被盗了呢?相同的作案工具,相同的作案手法。

在对墓室的发掘徒劳无功之后,考古队员只得把目光转向墓葬外围,希望有所收获。在刘舜墓的北侧,有一个高大的封土堆,考古专家推测,可能是刘舜的妃子墓,同坟异穴,也符合汉代葬制,被编号为2号墓。

西汉王朝的帝王墓葬,延续的是先秦时期,夫妻异穴合葬的葬制。2号墓的等级与1号墓相似,同样拥有回廊和石椁,只是规模略小。但遗憾的是,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这座墓葬暂时无法发掘。因为,这个墓葬上面,建了一座部队用的水塔。

刘舜的妃子墓

高庄汉墓,一个被盗,一个又无法发掘,但令人奇怪的是,两座墓的周边竟没有其他同时期的遗存。既没有陪葬墓,也没有陵园遗址。

汉代帝王陵寝,都有巨大的陵园,如寝园、享殿等建筑,供后人祭祀、守墓。但高庄汉墓奇特的现象,却恰好符合墓主人刘舜的经历及常山国的国情。毕竟刘舜的儿子刘勃因为在服丧期间“私奸饮酒,纵马驰街”而遭废黜。封地不复存在,自然就没有了结庐守墓的必要。

在高庄汉墓发掘之初,人们把重心放在了墓室上,然而,墓室的发掘却一无所获,而墓道的发掘也在同步进行中。在发掘墓道的过程中,状况依然不断。墓道位于墓坑东侧,是斜坡状的,因此,它的西半部分靠近墓室的地方更深。但这个墓道很不平整,好像是后期又垫高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外面有一圈铁箍

正中间放了一根木柱

就在这时,考古队员意外发现了一件外观奇特,体积庞大的特殊文物。在墓道底部的斜坡上,正中间放了一根木柱。在接近10米深的地下,这根长25米,根部直径接近40厘米的木柱,已经腐朽。但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这根柱子是经过人工修饰的,外面有一圈铁箍。那么,这根木柱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为什么要置于深深的墓道之上。至今成谜。

回廊的发掘——西北角

常山王刘舜死于公元前113年,此时,西汉立国还不足百年。眼前的高庄汉墓,不仅木椁变成了石椁,还出现了回廊,由于还处于演变过程之中,这个回廊更像是一个环形壕沟,土坑的宽度和深度都不统一,只不过对坑壁和坑底都加以修整而已。

高庄汉墓的回廊,东北角出土了46件文物,原本是放在一个木质的箱子里。由于埋藏太浅,北方环境干燥,在反复干湿的过程中,器物箱早已腐朽成灰了。而南方则不同,这些木箱保存于潮湿的环境中,出土基本完好如初,比如大云山汉墓出土数量庞大的漆器,色彩鲜艳,图案清晰可见。地下水,对于文物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深埋于地下的文物,最怕的就是干湿反复变化,那对于木质文物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所以,也就导致了北方很难出土完整的木质文物,最多发现一些漆皮。

最多发现一些漆皮-1

在考古队员在西北角清理了表层的木灰后,一大批随葬器物暴露了出来,粗略一数,居然有好几百件,以陶器为主。在回廊的尽头,又发现了几件青铜器。这些陶器器型硕大,造型精美,有的上面还有彩绘,个别的上面还附作一层锡衣,应该是生活及厨房用品。这个回廊由两个大木箱组成,木箱宽3.4米,近20米长。而这些木箱,正是黄肠题凑外藏椁的演化形式。

青铜器

石磨

陶器

回廊的发掘——西南角

西南角与其他两个折角不同,东段也是曲尺形,宽4米,西段宽8米,深5米。前面讲过,回廊中间有隔断,因此,曲尺都是两具外藏椁木箱横竖组合而成。但是在西南角,不知是何原因,南北向的外藏椁变成了并排的两个。考古队员把西北角的两具外藏椁编为1号、2号,西南角就顺序成了3号、4号、5号。与大型楚墓边箱分别具有不同功能类似。如果,1号、2号外藏椁共同组成厨房的话,3号外藏椁则是高庄汉墓的车库。

考古队员从这具墓椁中清理出了三辆车,14匹马。车辆和马匹上的装饰器物,都是鎏金的铜器,显得格外富丽堂皇。东侧还放了一些陶盆。与一些墓葬用冥器来代替不同,高庄汉墓随葬的车马装备齐全,都有伞盖,完全可以供人乘坐。真车马随葬,一般人是不能用的。

马车

马骨

14匹马加三辆车,再加上三个漆木人俑,组成了一个小型的车队,他们已经做好了“出行”的准备,时刻等候主人的命令,只是此次“旅途”漫漫,没有归期。在这个小小的队列里,走在前面的是开道用的仪仗,由他们来彰显主人的威仪。还发现了一辆兵车,拥有兵器,他们是车队安全的保障。紧随其后的是装饰华丽,墓主人本人的座驾,在当时绝对是最奢华的交通工具。第三辆车车体较宽,应当是供夫人和侍女乘坐的。3号外藏椁的情形可以归纳为,兵车开道,主人居中间,夫人和侍女后面紧紧相随。

4号外藏椁都是漆木器,由于干湿变化,木胎早已腐朽,这些原本精美的漆器,如今只剩下斑驳的漆皮,考古队员甚至无法知道它们的数量和器型,实在可惜。

5号外藏椁依旧用来存放木质文物,马俑、人俑的数量很多,但已经全部腐朽。

原本精美的漆器

回廊的发掘——东南角

东南角和东北角在同一侧,都在砖厂取土的过程中遭到破坏,但幸运的是,外藏椁依然保存完好。在位于这里的6号外藏椁中,考古队员又发现九辆配有鎏金铜饰的马车,但车体明显小了很多,应该属于冥器。

在清理7号外藏椁的时候,竟没有任何发现,难道被盗了吗?但从土质土色来判断,却没有任何盗扰的痕迹。那么,7号外藏椁里的器物究竟哪里去了?原来,这里是墓主人的卫生间,因为没有使用过,自然空无一物。

9号外藏椁里发现了很多存放粮食的大型陶罐,古人“事死如事生”,所以,这里应该是粮仓。里面还发现了动物的骨骼,有鸡和狗。

文物复原——杀马取骨

为了复原工作,考古专家花了四五个月时间,其中的三架马车成了复原的重点。为了准确复制马骨,还专门买了一匹活马,杀了取骨,对照进行复制。

大墓历时四年的考古发掘终告结束。从1991年5月被偶然发现,到1994年6月结束野外工作,高庄汉墓的发掘一步三惊,一波三折。这其中有遗憾,有喜悦,对考古队员来说,更多的则是能够穿越2000多年的历史,与古人近在咫尺,亲身感受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脉博,有一种莫名的快意。

杀马取骨

要说遗憾,如果这座大墓身在南方,那些数量惊人华美的漆器、木器文物都将会得到完好地保存并呈现于世人的面前。特别是三驾镶金包银的豪华马车,更具重大的意义。然而,没有如果。

可即便如此,最终高庄汉墓还是清理出了大大小小的珍贵文物7000多件,举世震惊。

部分文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