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想要整明白两个问题,就要搞明白什么是谥号,什么是庙号。

正常来说所有君王都有谥号(一般地位高的文人武将也有谥号),是在人物死后对于其一生的评价,我们给一个词叫“盖棺定论”,这也是鞭策君主的一种文化制度,为了死后有一个好的名字,很多君主在位时能够有一种无形的文化束缚。

既然是评价就有好坏,好的评价就是'美谥',一般的就是'平谥',不好的就是'恶谥',一般诸如文、武、明等等,总之名字好听一点的都是好的谥号;而一些诸如宣、平、和这样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的就是平谥;像殇、哀、厉这样的就是比较差的也就是恶谥。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谥号都是比较公允的,有一些君主都被给了恶谥,但是到了后来,君主权威的加强,君主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即使是死后,也要加上一些美谥,凡是给先帝上恶谥的,儿子大多不孝顺。

再来说庙号,庙号在商朝时期和谥号是一同存在的,只不过周朝建立后只恢复了谥号,而没有恢复庙号,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君主都没有庙号。

一直到汉朝时期,才恢复庙号,按照周礼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过了七代就把他从祖庙中迁出去,但是如果有了庙号,就会一直待在庙里。

正常来说,庙号是有着先后排序的,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一般来说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为祖,剩下都为宗。

所以在炒作完谥号后统治者又开始玩起了庙号,庙号不像谥号,可以随便评选,相对谥号来说更公允一点。

唐朝之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因为这时候不是每一个君主都有庙号,唐朝之后开始称庙号,因为庙号已经普及了。

很多人肯定会问,那么明朝时期为什么称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而不是称他们的谥号和庙号,就是因为谥号和庙号都太多了,年号相对来说更客观中立,不掺杂评价,尤其是明清两朝年号一般不会总换。

纵横总结起来就是,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都称谥号,唐朝之后的皇帝称庙号,但是明清时期除了有祖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外,都常用年号。

再来说回正题,杨坚的谥号是隋文帝,也是广泛的称法,然而杨坚也是有庙号的,杨坚的庙号是高祖。

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不称太祖皇帝,而成高祖皇帝,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大部分的开国皇帝如汉朝刘邦是汉太祖,宋朝赵匡胤是宋太祖,明朝朱元璋是明太祖,清朝努尔哈赤是清太祖,然而杨坚却称为高祖,这又是为何呢?

这里面不光是看是不是开国皇帝,还要看是不是白手起家,正常来说创立基业是太祖,功劳高者为高祖,很明显,隋朝的杨坚和唐朝的李渊尽管都是开国皇帝,但是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有着庞大的血亲基础。

杨坚本身出自关中高门弘农杨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家族,杨坚的父亲杨忠更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在西魏和北周时期都是身居要职的官员,并且有自己的地盘,这才是杨坚建立隋朝的基础。

因此杨坚称帝后,追谥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而杨坚的谥号只能是文,庙号只能是高祖。

再来看李渊,也是北周的贵族,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昞也是北周柱国大将军,李渊在袭封唐国公后最后推翻隋朝称帝的,从这一点来说,李渊称自己为高祖,也算合情合理。

隋唐玩的是贵族政治,杨坚和李渊相对于刘邦和朱元璋,缺少的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