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亿万富豪们竞相“上天”,太空旅行离我们还有多远?
浩瀚宇宙中地球露出优美的弧线,身着《星际迷航》式制服的飞行员眺望远方……在犹如科幻电影的宣传视频中,英国维珍银河公司向世人预告了迈向太空商业旅游的重要一步——美国东部时间11日上午9点,公司将在新墨西哥州航天发射场进行第四次载人太空试飞。6名参与者中包括公司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
“今年的太空之旅,更像是一场太空竞赛,几位亿万富翁赛跑,看谁能先摆出公关噱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指出。就在9天以后,美国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计划搭乘自家的蓝色起源公司飞行器“上天”。9月中旬,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马斯克旗下的spacex也计划送4位“平民”遨游太空……
一时间,“此景只应天上有”的太空旅游成为时髦话题。它为何大热?对于人类有何意义?产业态势和前景又怎样?
梦想照进现实
本月初,布兰森在社交媒体推特上说,他一直是“梦想家”,“妈妈告诉我,永远不要放弃探索星空”,7月11日的试飞将让梦想变为现实。
这将是维珍银河公司开展的第四次太空试飞。前三次载人试飞均告成功。与布兰森同行的人中,包括两名飞行员和宇航指导。他们都是维珍银河的雇员。
发射场位于一片沙漠地带。公司的双体运输机将在架设的常规跑道上起飞,“团结”号太空船搭载在运输机腹部。
按照计划,当运输机爬升到距地面约13.4千米的高空时,将释放太空船,后者启动火箭发动机加速,数分钟后关闭发动机,借助惯性爬升至距地面约88千米的最高点,随后“像到达最高点的羽毛球”那样,缓慢转向、滑翔下降,最终降落在发射场跑道。
从飞行高度上看,布兰森此次飞行和随后贝索斯即将完成的飞行一样,都属于“亚轨道太空游”(即距地面20—100千米的空域),相比环绕地球的“轨道太空游”难度要小不少。如果进展顺利,布兰森的太空之旅全程将持续90分钟左右,经历大约4分钟的失重状态。
根据公司在线展示,飞行器里有12扇椭圆形舷窗,就连天花板上也有,还有16个用于记录乘客太空之旅的摄像头。法新社说,摄像头可为乘客拍摄以地球为背景的影像。
外媒称,这次探险可能对维珍银河公司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它计划2022年初开启商业太空游,每年在新墨西哥州进行400次发射。公司已开始预售座位,目前定价每人25万美元,已有超过600人预订。
在此次发射9天后,贝索斯也将开启太空游。同行者包括他的弟弟马克、“特邀嘉宾”美国前女飞行员沃利·芬克,以及一名未公布身份的“购票者”。“购票者”以2800万美元的高价拍得“船票”,登上了陪富豪看地球的“客船”。
尽管现年70岁的布兰森不认为自己抢在贝索斯前“上天”是一种竞争,但媒体还是捕捉到“商战”的火药味。就在2天前,蓝色起源公司在推特上发布一张彩色图表,在舷窗大小、运载工具类型、逃生系统等方面,将自己的“新谢泼德”飞行器与维珍银河的飞行器做了比较,颇有点“卖家秀”的意味。
舆论认为,如果布兰森比贝索斯早9天开启太空游,势必会抢后者的风头。上述两家公司和其他玩家为了在太空旅游中占得上风,已进行多年竞争。这次飞行时间的选择堪称竞争的高潮。
为何太空游升温?
今年恰逢商业太空旅行开启20年——2001年,美国百万富翁丹尼斯·蒂托抵达国际空间站,成为世界上首个太空游客。当时60岁的蒂托,为旅行花了2000万美元。在他之后,6位游客同样进行了“轨道太空游”。他们无一例外非富即贵,花费在2000万美元到3500万美元之间。其间,太空旅行几乎被政府垄断。
直到近几年,商业载人太空飞行才慢慢走入大众视野,加上“亚轨道太空游”降低旅行门槛,漫长而崎岖的太空旅游产业之路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指出,对太空旅行的讨论近年来逐渐升温,主要在于太空技术20年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种进步并不是说前沿技术有多高,而是指现在人类飞向大气层边缘(即亚轨道)的难度在减少,相应的能力更容易获取。以前,只有少量国家的政府机构才能实现,而如今这些资源和能力被越来越多的大型商企所掌握。
“如此一来,技术就可能实现商业化,在商业架构和技术支撑下,成本也有了大幅降低的可能,典型例子就是维珍银河使用的喷气式飞机,以及蓝色起源使用的重复利用火箭技术。”王亚男说。
与技术紧密相伴的是安全性。在王亚男看来,“亚轨道旅行”的技术要求远低于“轨道旅行”,安全性相对可控。
以维珍银河和蓝色起源为例——前者借助飞机这种技术高度成熟的载具,飞船使用的燃料也不是液氢液氧,“而是更接近于一种缓慢燃烧的火药”,比政府所使用的大推力火箭安全系数更高;后者的火箭只有几十吨,而且是经过15次验证的新技术。
“毕竟飞船小、速度低、高度低,这样太空游的难度就降下来了,不会像当年航天飞机那样危机四伏。”王亚男说。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认为,维珍银河与蓝色起源等欧美多家企业力争抢占先机,在于它们看到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太空旅行具有广阔的市场。
庞之浩说,亚轨道飞行比轨道飞行便宜得多,市场价一般在20万美元左右。随着技术成熟普及,还有降价空间。“亚轨道太空游”的前期准备也更短,一般几天培训就够,不像“轨道太空游”需要借助国际空间站,游客必须学习失重环境下吃喝拉撒睡等基本技能。
“太空十年”,未来已来?
太空旅行对于人类有何意义?产业态势和前景又怎样?
华盛顿行业协会商业航天联盟主席卡琳娜·德雷斯称,太空旅行绝非富人去太空“兜风”,随着技术完善和批量运营,人类得以探寻新的快速运输方式,例如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从上海到纽约只要39分钟的“高速旅行”。
太空旅行的收益,将形成政府资金的有力补充,加快人类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太空旅行是一个让他们走近航天、热爱太空的机会,他们会因此更支持国家空天项目。
在王亚男看来,任何科学技术,想实现长足发展的话,最大推力在于产业化,好比100多年前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在上世纪先后经过军用、民用,直至今天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
“航天业也是如此,过去航天产业一直缺少产业化的契机。”王亚男说,“现在我们突然发现,一些商企能把人送到大气层边缘去旅游,如果能够形成规模,可能迎来人类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突破后,未来人类上月球的旅行也将变得更容易,更廉价。”
至于太空旅游的产业态势,《印度时报》认为,相关领域专家已经用“太空十年”来定义未来。瑞银等全球金融服务公司预计,到2030年,太空旅游市场规模将达到30亿美元。虽然美国公司处于领先地位,但老对手俄罗斯已经重启太空旅行计划,有信心在2023年送出第一批太空游客。中国也将太空旅游作为长期计划的一部分。
庞之浩称,目前的态势是美国发展较快,俄罗斯则以轨道飞行见长,但也开始研究“亚轨道太空游”,中国目前正在建造空间站,主要用于科研。这项工作成熟后,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载人登月,二是商业载人航天。至于中国发展亚轨道太空游,最好由商业航天公司来进行,这方面发展还不是很快。
王亚男说,中国的商企最早从加工制造业起家,技术创新类企业占比很长时间落后于欧美。但现在中国也在努力,一些民企在积极发展太空旅行技术,并获取越来越多高水平的科技资源。
说到太空旅游的前景,两位专家都表示,太空旅游要想普及,有几个关键点。
一是安全性要保证。虽然维珍银河和蓝色起源的实验成功率都较高,但一旦迈出商业运营步伐,就必须确保绝对安全可靠。稍有差池,尚未建立起来的市场信心就会被摧垮,商业化进程可能推后10年甚至20年。
二是价格要亲民。目前的太空游还是“有钱就任性”的群体才能享受,这有点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商业航空刚起步的时候,当时一张机票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半年或一年的工资。只有降低成本、培育巨大的市场,才能使资源呈现几何级数的增加。
三是舒适性要高。对于飞行器的不断改进优化,能够带来更舒适的体验,例如spacex的玻璃圆顶,等等。而以axiom space公司为代表的一些新兴企业,则在修建类似精品酒店的空间站。在不远的未来,太空旅客们可以不必再睡睡袋。
福布斯新闻网认为,无论如何,安全都是第一位的。相比盲目制定太空旅行“时间表”,争夺商业先机,人们更需要反复实验、加强配套,确保旅途万无一失。这样,才能玩得安全,游得尽兴。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本文作者:张全
文字编辑:杨立群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