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痕不是帕金森,米芾与颜真卿不谋而合,难怪说颜鲁公行书可教
书法中对笔法的各种论著,重点在“法”字上。但如今人们解读那些古人的论著作解读时,往往只看重外形。这就导致了对笔法的很多误读。
屋漏痕确实太像字的点画线条了,特别是篆书线条。也是最容易被误读的一个,因为现在的人很少能看见屋漏痕的过程。充其量只能看到有雨渍的墙面图片。
雨水污渍
古时候的房子,大多是夯土墙或土坯墙。如果是土坯墙,还要在表面上一层大泥,使上面相对平整。当屋顶有水渗透到墙壁上方时,随着渗水增多,会向下流动,冲出一条水痕。
屋漏痕这个说法来自颜真卿和怀素讨论草书,怀素是从邬彤那里间接得到笔法的。邬彤告诉怀素,张长史说“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草圣也就说了这些。颜真卿问怀素有没有自己的心得,怀素说:“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
屋漏的痕迹
颜真卿问道:“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因为有颜真卿和怀素这两位大师背书,也备受关注。研究它的人也就很多,于是就出了种种稀奇古怪的解读。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两种解释,一种主张线条接近自然,边缘不整齐,左突右进。要写成这样的线条,手要左右摇摆。另一种是写出一顿一顿的样子,要写成这样,手就要前后抖动。很多人写横画或者竖画,故意颤颤巍巍地拉很长,那动作形同得了帕金森。
错误理解下的屋漏痕
屋漏痕在颜真卿和怀素的讨论中,只不过是“痛快”行笔。它与张长史的“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怀素的“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说的同一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蔡邕提出的“疾涩二法”。
“孤蓬自振,惊沙坐飞”“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都好用“疾”来解释。很形象很生动,要疾速,要有势。不管是怀素的作品还是颜真卿的作品,都没有类似帕金森的点画出现过。
怀素自叙帖局部
误解出在“坼壁之路”上,这句话被很多人解释成裂开的大路,或者说路上的裂纹。这种解释很牵强,既然说“路”,还要“坼壁”干什么?这就是对古文的错误理解。坼壁当然是墙壁裂开,这在古时也经常出现。
“之路”的路字,却不是大路的意思,而是纹路的意思。之所以被认为是大路,有两个误解。其一是“一一自然”,这里的自然和今天的自然不是一个意思,而是“每个笔画都是这样”的意思。其二就是对“坼壁之路”的解释。“坼壁之路”是墙壁按某种纹路突然裂开。
颜真卿 争座位帖 局部
而在怀素的描述中,则主要说得“痛快”二字。雨水积聚到一定程度,才能在势能的作用下一冲而下。在冲刷泥土的过程中,受到泥土的阻力,疾涩下行。当雨水逐渐减少,动力不足后,形成最初的水滴形停止。
怀素也好,邬彤也好,张旭也好,他们的比喻,只照顾到了“疾势”,而不能兼有“涩势”。因此,当颜真卿说出“屋漏痕”几个字时,怀素才忘形地说:“终于得到了最准确的比喻。”
米芾蜀素贴局部
米芾有句八字真言:“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正是颜鲁公“屋漏痕”的写照。收笔处欲收欲行,虽然已经没有了继续下行的势能,但仍有少量雨水积聚而来,形成逐渐向反方向运动的势态。
也就是运笔结束时要收得住笔,并自然回弹,使笔锋回正的同时,笔力也有回弹的趋势。这样用笔,不使笔锋滑出去,才能做到卫夫人所说“皆用一身之力送之”。
屋漏痕
屋漏痕,不但包含了“疾涩”,也涵盖了中锋入纸、圆笔劲健的内容。米芾虽然对颜真卿的楷书有意见,但只在过多地加工。对他的行书,还是非常认可并认为是可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