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

【周秀义,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高考语文优秀阅卷员。曾参编《智慧背囊》《满分作文》,为《中学生语文报》撰稿。


人类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这类口号曾指引着人类大刀阔斧地向大自然猛烈开火,聪明的人类也曾因之头颅高昂。灵魂作家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原本可以为人类防风固沙、生命力极强的红柳,被人们残酷地刀砍火烧,“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尸骸散地”。理由是司务长说的“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眼前的经济账可以算清,未来的环境被破坏的账谁能算得清?


【披文入情】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一.交代写作背景,简洁明了。

这是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语言干净洗练,恶劣的环境尽收笔底。)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技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热和缺氧微笑(粗线条勾勒红柳的干、叶、花。给读者视觉、心理冲击,尤其用拟人手法写红柳的“微笑”,与恶劣环境相映衬,突出其顽强、乐观的精神。)。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在西藏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竟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二.写离太阳最近的红柳生长环境、样貌、生长周期以及作者认为它“永在”。与下文写挖红柳形成反差,从而引起作者以心灵震撼。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挖红柳,作者大惊,大不解。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灰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司务长算的账,以自身需求出发,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为了生存,司务长“残忍”决定挖红柳。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的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到沙丘逶迤的边缘。

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描写红柳的姿态,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这了这红柳,才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写红柳根的固沙作用,热情讴歌其伟大力量。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与沙子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文章珠玑】

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将燃烧的红柳的前世今生渲染得红火热烈,赞美其傲然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蓄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里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笔锋一转,写挖红柳根的困难,侧面衬托红柳强大的生命力。
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了,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
讽刺人类的“聪明”。突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可悲。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放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人类为了自己的需求,无所不用其极。突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手段的残忍。
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然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写红柳被挖后沙丘的惨相,触目惊心。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人类残忍至极。蕴含着作者对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四.写挖红柳。

作者在挖红柳前荡开一笔,先写红柳根不屈的英魂,再写红柳被挖之后触目惊心的惨景,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人类的控诉。。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在世界各处?
五.作者凝思静想。

称红柳为“高原上的原住居民”,表达了作者对红柳被挖净烧光的惋惜和痛心。呼吁人们要爱护自然、珍爱生命,有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

(0)

相关推荐

  • 祖贵桥:柳韵

    祖贵桥:柳韵 柳韵 现当代作家中,描写礼赞树木的文章举不枚举,而以郭沫若的<银杏>,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最为经典,三位大家托物言志,或礼赞民族精 ...

  • 英魂烈—清明祭!!

    高祖忧国唱大风, 金戈黄沙马悲鸣. 壮士戍边人不还, 未报春晖心难安. 阴阳相隔天地绝, 冷月青山黄土陵. 慈母泪飞春化雨, 四海英魂返故园.

  • 文化教育论坛:浅论“中正平和”精神在语文课堂的教学

    "中正平和"意思是为人处世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性情温和,心态良好.这一精神是中国传统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礼记·中庸>曾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

  • 我赞冬青与红柳(黄河行23) 冯并

    . 我赞冬青与红柳(黄河行23)   冯并 经济日报  昨天 收录于话题 #黄河行 .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之河,她与我们一道经历昔日的苦难,更经历了苦难中的抗争.黄河,有数不清的 ...

  • 怎样理解(叙事)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怎样理解(叙事)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篇情理交触的(叙事)散文.它是对口升学总复习题中的重点题.所以,在朗读课文节选的同时,分析一下文章体裁.

  • 【诗歌】孙树刚/托起明天的太阳(外一首)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托起明天的太阳 (外一首) 孙树刚 01 一双双眼睛焦虑地注视着前方, 一对对富有生命力的翅膀, 并没有粘着风雨的泥浆. 暂时的信念是快乐地展翅飞翔, ...

  • 《人与太阳》文/丹舟(郭树兴)||诵/难得糊涂

    人与太阳 文/丹舟(郭树兴)||诵/难得糊涂 图文编辑:花开半夏 把人与太阳相提并论, 似乎太离谱, 不伦不类. 一个在天, 一个在地: 一个是有生命的动物, 一个是无知觉的星体. 是啊,人与太阳, ...

  • 如何采集树气 太阳之气 月亮之气!

    [1]首先用手轻轻拍打摩擦树干,以活络经脉,增强与树之间的亲和力:然后可双手按在树干上,放松手臂及全身各部位:意念从劳宫穴吸气,吸取树木的真气能量,输送到丹田,想象树木在吸取你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做到了 ...

  • 中国诗歌报贵州工作室“黔树康”杯临屏诗《追赶太阳》参赛作品

    中国诗歌报★有温暖有情怀 马新朝,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报编委会主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中国诗歌报贵州工作室编辑部成员 总 ...

  • 怎样采集树气 太阳之气 月亮之气

    [一]首先用手轻轻拍打摩擦树干,以活络经脉,增强与树之间的亲和力:然后可双手按在树干上,放松手臂及全身各部位:意念从劳宫穴吸气,吸取树木的真气能量,输送到丹田,想象树木在吸取你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做到了 ...

  • 文学原创•《​​​太阳最红,映红我们七队》(外一首)作者 徐传树

    太阳最红,映红我们七队(外一首)    作者 徐传树   太阳最红,映红我们七队 我们七队,日夜倾听龙虎河的风声雨声 两岸奔跑的水稻如奔跑的马匹,在平原上 恣意生长,水稻的气息让人沉醉   白鹭或雨燕 ...

  • 太阳寨迎军树的故事

    太阳寨迎军树的故事 上个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深秋,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大别山区更显一片萧瑟.夜幕低垂,昏暗的梓油灯下,年轻的私塾先生洪清溪正在黄草纸上批改几位学童的" ...

  • 【慢读时间】村上春树《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

    "我一直在想这样的大海,直到有人走来把手轻轻地放在我背上."这是初君(主人公)在最后说的一句话,沉醉迷梦那么久,初君终于决定回到现实,回到那个大家都活在那里,真正活着的沙漠里面.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