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经济观察】教育不能只靠高投入
作者:沈奇 杨政
1.高等教育普及化
来源:《从大学到精英大学:高等教育扩张下的异质性收入回报与社会归类机制》,周扬、谢宇
高校在1998年之后大幅扩张。根据教育部数据,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十年间增长比例超过120%。
到2019年我国高等入学毛入学率也节节攀升,已经达到51.6%。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学者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3个阶段划分,精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大众化(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普及化(毛入学率在50%以上)。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2. 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
2015年之后,考研人数开始猛增,在2015-2019短短5年内,考研人数从177万激增到341万。
2020年2月,教育部公布2020年将计划扩招18.9万名硕士研究生。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测算,2019年,考研录取人数约为80.5万人,按照计划扩招18.9万人计算,扩招比例达到23.5%,考研占高校毕业生比例也飙升至近45%。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意味着人才整体梯队建设的延续,另一方面,大量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也说明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太大。
3.教育水平提升背后的财政
教育水平提升的背后,是财政对教育的巨额支持。(参考附图1:2019教育部直属75院校财政拨款占总收入比例)2019年教育投入4.6万亿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14.62%,成为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
然而,随着GDP增速的放缓,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已经连续7年在10%以下,2020年更是因疫情冲击转负。靠财政单一投入维持教育经费的局面是否可以持续,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教育投入一定要真正投入教育的,而不是供养了大批的行政后勤人员,甚至填了校办企业的窟窿。
4.在线教育迎来历史性机遇
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长期存在,家长对孩子的高投入从各个年龄段展开。
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打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产品,在教育减负,与新冠疫情的“停课不停学”背景下,用户规模在2020年增长超1亿人。
不少家长选择送孩子走出国门,接受更加多元的教育。据2019年加拿大留学报告显示,2018年申请加拿大留学的中国学生中,加拿大中学及以下占比接近30%。
5.教育应避免千人一面
现有的教育体系,一方面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性的知识灌输,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千人一面,其实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路越走越窄,而道路越狭窄就越拥挤,竞争就越残酷。
随着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加剧,对多数人来说,这条路已经很难到达终点,这段旅程更像是绝望的旅程。然而事实上,教育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那些成果,还有一路披荆斩棘的成长,问题在于这种成长是否可以为社会所重视和接受。
单一的应试导向式教育带来的成长空间十分有限,但投入却是巨大的无底洞。鼓励多元化的教育发展,使学生向更多方向成长,也使社会对教育的投资也更加多元化,避免教育陷入零和博弈的局面。
6. 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也要求我们能够培养出有更大视野,更具备创新思维的国际性人才。
教育本身应当是一个个性化的产品,财政支付提供的教育应当是基于社会最基本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鼓励各种资源投入教育,同时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培养总理,也培养操作工。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高投入,而是要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释放人的主动性与个性,多元化的投资与发展教育,而非压抑个性以求达到一种单一的目标。
附图1:2019教育部直属75院校财政拨款占总收入比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