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思维:仲景通窍祛邪法探究

窍,孔也,洞也。中医所指的窍,泛指体内通达外界的门户。邪气袭人,多从窍入,《灵枢·口问》早有邪走空窍之说。如风寒之邪多从毛窍而入,温邪病毒多从口鼻而入,馨飪之邪必从口入,淋病等性病之邪毒常从前阴而入。邪从窍入,亦可从窍出,仲景常借诸窍而作为祛邪外出之途迳,称通窍祛邪法。《温疫论·标本》谓:“诸窍乃人生之互秿也,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临床实践证明,无论邪从窍入或邪自内生,均可据情通窍逐之,如水饮、痰浊、瘀血均可以通窍法祛之体外。可见通窍祛邪法在治疗学上的地位。

1.开窍达邪 治病一绝

在生理情况下,鼻窍、汗孔、前后二阴等孔窍是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得以排出的重要途迳。在病理过程中,由于邪气阻滞或脏腑功能失调,常致这些排浊通道闭塞不通或通而不畅。塞则邪聚为患,通则邪有外出之机。此时非开通邪路则邪不得出。如风寒袭人,因寒性收引,致毛窍闭塞,卫阳郁闭而无汗。汗窍不通,由此而入之寒邪无由排出,故须用麻桂等辛温发散之品开通汗窍,达邪外出;里实积滯肠道而便闭,用走而不守之大黄等开通后窍逐邪外出;瘀血内结致经脉不同而经闭,用抵挡汤开通邪路则瘀血自去;水湿停蓄,多致小便不利,后世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利水诸方多有通溺之功。《灵枢·刺节真邪》云:“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开通门户,就是开辟邪路,施以汗吐下利诸法,使不通者通之,使通而不利者畅之,以利邪外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认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自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数去之可也。”而欲邪之速去,唯通窍最佳。故张氏最善用汗吐下三法,使邪出窍而病自解。

2.就近通窍 祛邪一要

邪之袭人,可停留于不同部位,或在表,或在里,或在经络,或在脏腑。治疗时,当辨病之所在选择与之最为相近的邪路逐之外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又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论述,其实就是指治病当依据病所,就近祛邪。中医就近通窍祛邪之法可谓多也,如风寒、风湿、水饮等邪气在表者,均开发毛窍,使邪就近从汗而出;热实、寒实、燥屎、瘀血等实邪之在肠者,均攻逐泻下,使邪就近随大便而出;宿食或风痰等邪在胸膈或胃脘者,则就近从口窍用吐祛邪;下焦湿热则通前阴以渗利祛邪。有时病象在此而病位在彼,则须明辨之。如《金匮要略》“哕而腹满”之症,其象虽表现在上,实系“病在下而气溢于上”之故,病邪在下,前后二阴必有不利之部,故张仲景谓当“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前后窍通,浊气下泻则满消而哕止。此实就近通窍祛邪之例。就近祛邪,药物易达病所,病邪易被逐出,可谓取其捷径,不走弯道。故吴鞠通《温病条辨》谓:“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若忽视此一要则,常可能引邪深入,或致病邪弥散,或徒伤正气,诸多不良,不可不察。

3.多途开窍 分道祛邪

邪气袭人而致病,或一邪独居,或数邪搏结,中医常据证采用通利多窍,分道祛邪之法。此法能离散瓦解病邪,有利于病邪就近从多途或习惯通道排出。如水饮内聚致一身面目悉肿,此水湿之邪既不得外泄而为汗,亦不得下行而为溺,治用越婢加术汤。以越婢汤发汗行水,令在表之水湿从汗窍而出,加术则使在里在下之水湿顺流从尿道而出,此分一邪从上下两途而出之法。若数邪搏结而致病,更宜分化瓦解之,使之分途而出。如水饮与糟粕搏结于肠,致“腹满,口舌干燥”等症,治用己椒苈黄丸。方中防己、椒目辛宣苦泄,导水从前阴而出,葶苈、大黄攻坚决壅,逐水饮、糟粕从后阴而出;若热结甚而“渴者”,则加芒硝以加重通后阴之力,使水邪、燥结前后分消而出。其他如大黄甘遂汤以大黄攻蓄血于后阴,甘遂逐蓄血于前窍使互结于产妇血室之水、血邪气得以分流排出;大陷胸汤、丸以硝黄配甘遂、葶苈,令因于水热互结之结胸证邪出于前后二阴;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治虚实错杂之支饮重证,以防己、桂枝行水饮、散结气走皮肤毛窍,茯苓、芒硝化坚结通利前后阴窍,则水邪结实未有不去者。又如湿热搏结,伤及血分,泛溢肌肤所致之黄疸,张仲景投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或大黄硝石汤,分别以茵陈、栀子配大黄,栀子、豆豉配大黄、枳实,栀子、黄柏配硝黄,諸方功用虽有异,但逐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出之旨则一。分流祛邪,犹于禹之治水,挫河开渠,分流泄壅,有利于使病邪从多途迳排出体外。

4.因势开窍 促邪外消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有时机体本身有抗邪外出之势,中医常针对机体反映出的有利于机体祛邪愈病的生理或病理反应,而采用“助其一臂之力”的方法,顺其势以通窍利导之。

欲吐则开其上窍催吐。呕吐一证,以常法而论,当降逆止呕。但若病人不但“食入即吐”而且“心中温温欲吐”(《伤寒论》324条),欲吐者,是病邪在上,正气有祛邪上出之势,仲景主张顺其病势,开上窍以催吐,使胸中实邪从吐而出。又如痈脓致吐,是机体生理性祛邪反应,故虽属吐家,亦吐而出之,不可见吐止吐,令脓从吐出,吐则脓尽,脓去吐止。他如疟疾趋表,或宿食在上,或酒疸心中热而又泛恶欲吐的,亦为正气祛邪外出之象,当利用机体抗邪外出之势,助吐使邪从吐出。

欲利者开下窍泄邪。如留饮病见“欲之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之证,究其病机,“此为留饮欲去故也”,而去者虽去,续者自续,故虽利而心下坚满如故,仲景据其有欲去之势,用通达水道之甘遂半夏汤乘其势而利导之。此外,大便下血因于瘀血者(《伤寒论》239条),仲景据其瘀血有下趋之势,不见血止血,反以活血攻下之抵当汤治之;新产之妇,恶露内阻而见腹痛下血,用枳实芍药散而不愈者,用下瘀血汤治疗,令“新(瘀)血下如豚肝”,经水不利之症亦可以此法攻之,乃据其病证而“通幽开积之治也”。

宿食、燥屎停积下焦,且有下利趋势者,方治亦助其从下窍排出。如下利见脉或“三部皆平”,或“迟而滑”,或滑,见证或心腹坚硬而满,或谵语,究其病机,下利为标,实热、宿食、湿热为本,而内聚之实邪有下趋之势,仲景以通因通用之法治之,实因势开窍导邪之法也。

5. 借窍立法 假道逐邪

假道逐邪乃通窍祛邪之变法。指病邪在此,却借用彼处之窍逐邪外出。常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因近借窍 根据病邪所在部位,当别无邪道或他道不便逐邪时,可就近借导逐之。如桔梗汤或桔梗白散治肺痈,服后均“吐脓血”,是将肺中热毒、脓血借口窍排出之法。因消化道或呼吸道均通过咽部,用桔梗、巴豆等宣肺逐邪之品使肺中脓毒上升,当经过气管并刺激咽部时,则引起呕吐,从而达肺中病邪借口窍排出的目的。如果令脓血从鼻中排出,不仅加重病人痛苦,且易增加病人的恐惧心理,故《千金》苇茎汤之治肺痈脓成,全方以活血排脓为用,其中并无一味催吐药物,但仲景有意识加重药量,(再服)以引起呕吐,使肺中脓毒借口窍排出。

而临床最常见者,莫过于前后二阴互借。如湿阻气滞,蕴郁肠道所致之下利气,仲景主张“当利其小便”。利尿可分离肠中湿邪,湿去气利则泻利可止,此喻嘉言所谓“急开之河”之法。后世水走肠间而泄泻不止,常用利小便法分消治之,实源于此。正如《温病条辨》所说:“通前阴所以守后阴也。太阳不开则阳明不合,开太阳正所以守阳明也”。至于肛肠病变而致小便滞涩,通利大便可使癃闭缓解;小便不利而尿毒内积者,常通过肠道给药而行“透析”,无不属就近借道逐邪之法。

顺势借窍 根据病证所反映的机体抗邪之势,借用适当的窍道亦可逐邪外出。如感受疫毒所致的阴阳毒,是一种急性传染性斑疹类疾病,仲景用清热散瘀之升麻鳖甲汤治疗,但恐邪无出路,便据其邪毒在肌肤,且出斑本身即有透毒之势,顺其势而透其邪,以“再服,取汗”的方法,令邪毒借汗窍排出体外。亦可逆势借道,如“食已即吐”之证,乃“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之理。胃热上行,病势向上,似当以吐治之,但“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王肯堂语)。仲景用大黄甘草汤治疗,意在借通利后窍以引胃热外出。下窍一通,热势被折,其吐自止。此正所谓“欲引南熏,先开北铺”之意。李东垣受示于此而创通幽汤,实逆势借道逐邪之例也。

表里借窍 根据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将脏邪逐之由所合之腑排出,亦为常用之法。如水渍于肺而致的“咳家”或“支饮家”,因肺合大肠,肺中之邪常可通利大肠而治,故用十枣汤攻下逐水,“平旦温服之”,须“得快下”病邪方去,此上病下取,借道逐邪。正如王孟英《温热经纬》所说:“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去之路”。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亦云:“《内经》曰五脏各有所合——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合之腑而攻治耳”。心合小肠,心火旺盛之侯,常假通利小便之法,使火热随溺而出;肾合膀胱,下焦湿热,用通利膀胱之药,则湿热可除。

总之,通窍祛邪法,是利用药物等手段开通机体与外界的通道,以逐邪从窍而出的方法。该法合乎生理,顺乎病势,易中病所,祛邪有道,是临床切实可行的常用之法。进一步研究该法,将对用仲景学说指导临床,提高疗效大有裨益。

经方主要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经宋代扩大增补,《近效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所含方剂也算入其中。现在,对于古代典籍中的重要方剂也可扩而大之算作经方了。我治疗血管瘤就是用的广义的经方,也能出奇制胜。

犀角地黄汤治疗耳血管瘤

张某,女,16岁,陕西渭南市人,2002年7月就诊。

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皮肤红紫,且颜色逐步加深。经多家医院诊断为血管瘤,建议激光、手术等方法治疗,患者因惧怕遗留疤痕而拒绝,慕名前来试用中药治疗。

刻诊:右耳皮肤色暗红,无肿胀、发热、疼痛等不适,喜冷饮,舌绛,苔薄黄,脉弦微数。证属血热血瘀,治以凉血活血。

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30克,生地黄20克,赤芍15克,牡丹皮10克,紫草12克,大青叶20克,槐花12克,茜草10克,柴胡12克,黄芩12克。每日1剂,水煎服。

用药1个月后复诊,药性平顺,右耳颜色变浅,舌红,脉弦。效不更方,嘱服原方。半年后来述,前后服药150余剂,右耳皮肤几如常色。

按:血行脉中,循环往复,全赖气血冲和。血热既能使脉道受损,又能煎熬津液而致血液黏稠瘀滞,终使血行受阻,横生枝蔓。本案右耳皮肤色暗红和舌绛这两个主要症候是辨证要点。

归脾汤治疗颈部血管瘤

许某,女,9岁,陕西合阳县人,患者右颈部包块3月,经西安某大医院穿刺活检为血性物质,B超示“血管瘤”,建议手术治疗。家属要求保守治疗,于2006年4月2日前来就诊。

刻诊:右颈部拳头大肿块,质软,皮色不变,触之不痛,面色萎黄,平日进食偏少,余无不适,舌淡苔薄,脉细弱。询其学习刻苦,结合面色、舌脉象,乃系劳心思虑,损伤心脾,脾不统血,加之脾虚生湿,湿聚为痰,痰血互结,脉道迂曲,日久成团。治当健脾益气,引血归脾,兼化痰浊。

予以归脾汤加减,方药如下:党参12克,炙黄芪3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木香6克,龙眼肉6克,生姜3克,大枣10克,半夏10克,白芥子10克,川芎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2006年8月2日其父来电话,诉服药90剂,肿块消失。几年以后,当初介绍其找我进行中医治疗的表妹夫马普增见到我时补充说:“服药70剂无效,家属动摇疑惑。我问三虎各让你们吃多少剂药,回答是90剂。我说,那就吃90剂再看。结果,吃完90剂后,肿块一夜间消失。”

一贯煎治疗肝血管瘤

王某,男,46岁,广西柳州市人,2006年体检时B超发现肝内有一55mm×60mm,血管瘤。2007年6月9日前来就诊。

患者肝区时有胀痛,性情急躁,口苦,舌暗红,苔薄黄,脉弦。证属肝气郁滞,兼有瘀血;法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以丹栀逍遥散加减:当归12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炒白术12克,甘草6克,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茜草10克,丹参30克,牛膝10克,3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2日第10诊,前后服药40余剂,B超复查无明显变化;口苦消失,口干始现,胀痛好转,以隐痛为主,舌红少苔,脉弦细。

此乃肝阴受损之象,方改一贯煎加味:生地黄15克,当归12克,枸杞10克,川楝子10克,北沙参10克,麦冬12克,玉竹15克,山楂10克,青皮10克、炙甘草6克。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一周后患者来诊,极言药性平顺,症状消失,要求原方继用。

2008年5月30日第26诊:患者续断服上方50余剂,无明显不适。今复查,肝脏彩超示血管瘤缩小至30mm×45mm。仍用上方如前。

面肌痉挛方

组成:白芍60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郁金10克、白附子10克、白僵蚕15克、全蝎6克,蝉蜕15克、怀牛膝30克、葛根30 克、天麻15克、清半夏15克、丝瓜络3克、甘草10克。

功效:养肝柔筋、活血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面肌痉挛。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再加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共取400毫升,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每日一剂。

方解:

方中重用白芍、赤芍养血活血,滋肝柔筋,解除痉挛,为君药;丹参、郁金助白芍、赤芍以养血活血,白附子祛风化痰,擅长治头面之风,僵蚕、全蝎、蝉蜕祛风止痉,共为臣药;

怀牛膝补肝活血,葛根生津解痉,天麻、半夏平肝熄风化痰,共为佐药;丝瓜络宣通血脉,引药入络,直达病所,甘草缓急解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力专效著,养血活血,滋肝柔筋,风散痰消,经络通畅,病症可愈。

加减运用:若舌苔薄白,脉浮紧,兼有风寒者加防风12克,细辛3克;若舌苔薄黄,脉浮数,兼有风热者加菊花15克,柴胡15克;若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兼有风湿者加秦艽15克,羌活15克;若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偏重血瘀者加川芎15克,红花10克;若胸胁胀满,胁肋疼痛,脉弦,有肝郁者加陈皮15克,枳壳20克。

(0)

相关推荐

  • 大黄甘遂汤方证学习笔记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大黄甘遂汤方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大黄甘遂汤. ...

  • 肝硬化当以活血化瘀为主

    许近仁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本人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以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使不少患者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中医书籍中本无"肝硬化" ...

  • 唐容川说大黄在血证中的应用

    5.1大黄在血证中的应用 5.1.1大黄的药物性味 唐氏倡导"阴阳水火气血"一体的独特血证病机理论,认为气血关系不可分割,二者为患常常相互影响.其中,因气为血帅,气病及血,血随气脱 ...

  • “肝着”的辨证要点及“旋覆花汤”临床应用现状

    袁世清等[1]认为:肝着的辨证要点有三:① 肝着是风寒之邪积聚肝经所致,其风寒之邪既可是外来直中而未达.邪气滞留于肝经,也可以是自内而生.②肝着(著)和肾著之病同类,皆为"着病". ...

  • 伤寒思维:仲景通窍祛邪法探究!

    窍,孔也,洞也.中医所指的窍,泛指体内通达外界的门户.邪气袭人,多从窍入,<灵枢·口问>早有邪走空窍之说.如风寒之邪多从毛窍而入,温邪病毒多从口鼻而入,馨飪之邪必从口入,淋病等性病之邪毒常 ...

  • 仲景通窍祛邪法探究

    作者:旷惠桃 窍,孔也,洞也.中医所指的窍,泛指体内通达外界的门户.邪气袭人,多从窍入,<灵枢·口问>早有邪走空窍之说.如风寒之邪多从毛窍而入,温邪病毒多从口鼻而入,馨飪之邪必从口入,淋病 ...

  • 仲景实战精髓:通窍祛邪法

    窍,孔也,洞也.中医所指的窍,泛指体内通达外界的门户.邪气袭人,多从窍入,<灵枢·口问>早有邪走空窍之说.如风寒之邪多从毛窍而入,温邪病毒多从口鼻而入,馨飪之邪必从口入,淋病等性病之邪毒常 ...

  • 仲景实战精髓:通窍祛邪法 – 经方派

    窍,孔也,洞也.中医所指的窍,泛指体内通达外界的门户.邪气袭人,多从窍入,<灵枢·口问>早有邪走空窍之说.如风寒之邪多从毛窍而入,温邪病毒多从口鼻而入,馨飪之邪必从口入,淋病等性病之邪毒常 ...

  • 仲景治心病之法

    ​        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将心病分为"胸痹""真心痛""心悸"等病证,其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治心病的学术思想.现总 ...

  • 仲景舌诊之法!!!(你掌握了吗?)

    一.仲景舌诊的内容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舌诊的记载,共有三十条,除重复外,实有二十四条.其中以<伤寒论>的"太阳病"篇,"阳 ...

  • 仲景舌诊之法

    仲景舌诊之法!!!(你掌握了吗?) 医品阁 今天 一.仲景舌诊的内容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舌诊的记载,共有三十条,除重复外,实有二十四条.其中以<伤寒论> ...

  • 仲景舌诊之法!!!

    一.仲景舌诊的内容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舌诊的记载,共有三十条,除重复外,实有二十四条.其中以<伤寒论>的"太阳病"篇,"阳 ...

  • 深入解读仲景“制方”之法的玄机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凡病有名有症.有机有情.如中风.伤寒.温暑.湿等类.此为名也.外有头痛.身热.腰痛.内有喘咳. 烦渴.吐利.胀满.所谓症也.其间在表在里.有汗无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