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教师教育振兴计划不能仅停留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上

虹野:教师教育振兴计划不能仅停留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上

文/虹野

(本文于2017年10月发表在《新课程研究》)

9月1日,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教师节主题及主要活动安排。主题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做好学生引路人”。在这次发布会中,除了常见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优秀教师典型集中学习宣传活动等之外,尤其指出将安排“全国教师教育振兴工作会议”。在这次发布会中,毫不意外的“教师教育振兴计划”成为了记者们关注的热点。

目前教师教育振兴计划是从两个方面做起,一个方面是从源头上进一步办好教师教育,也就是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的教师;另一方面是对现有的在职教师加大培训力度。

师范教育牵涉到高等教育的办学问题,这里先不赘述,但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现象是即便师范院校培养了高质量的师资,这些老师进入到基础教育能否发挥其专业优势尚未可知。这就是说,教师教育振兴计划仅仅停留在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尚不足够。教师振兴计划需要在提升教师素质的同时,也要改变当前的教育生态,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

之所以有这种观点,要从两个事情说起。一个事情是一位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在支教的困惑。她发现在支教的时候,很多一线教师非常抵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脱轨的。另外一个事情就是一线教师对国培、省培有一些抵触情绪,认为这些培训脱离了实际教学,不接地气。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脱钩是当前教师教育振兴计划中最大的问题所在。即便我们的师范教育培养了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即便是国培计划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若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无法使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教师整体水平再高也只能做一些低层次的教学活动,教育质量也无法提高。

这里涉及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实践也在验证着理论。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挤压学生时间重复训练提高学生应试技能仍然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可以说,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任何的教育理论,除了以重复训练和强化理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能够得到验证之外,其他的几乎都被我们的“教育实践”证明为失败的。如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因其无法短时间内提供标准答案而遭遇“滑铁卢”;以文化建构主义为背景的课外活动,因安全问题和时间问题几乎无法开展;以认知学习理论为背景的“情景教学法”、“概念教学法”最终沦为“理解”后再强化训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则在实践中被演绎成“以学生升学为本”而后回归重复训练……

在这种背景之下,单方面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专业素养的教师教育振兴计划其作用是有限的。教育理论到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并非是“自然自发”的,这需要设计出合适的操作流程,其中包括教师合作、对教育结果评价方法和灵活的管理体制。

当前基础教育运行主要是通过“鼓励教师竞争的薪酬制度”、“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和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来完成的,不管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终归会在这个结构运行下变成“培养高分数人才”。可以说,无论拥有多么先进教育理论的教师个体在这个结构下,毫无用武之地。这也是很多一线教师认为“国培”是瞎折腾的重要原因,也是大家常说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说,教师教育振兴计划尚不足以真正提高教育质量,也很难振兴教育。

教师教育振兴计划的落地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能够通过实践验证教育理论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发展,才能激发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需要在提高师范教育水平和在职教育培训的同时,还需要改变当前的教育生态,需要调整教师之间的关系和评价的方式。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0)

相关推荐